《我是你爸爸》:每個兒子都看自己的老子不爽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還不過二十歲。王朔的語言特點,就像一個叼著煙壺,操著滿口京味的大爺,不停地在你耳邊叭叭叭叭,還不允許你回嘴的嘮叨與強勢。毛躁心急性子的我,每每撐不過書本的前三分之一。直到,這次疫情讓我與父母強迫式相處超過2個多月,彼此折磨、親情消殆。

重拾這本書,讓我又有了新的感悟---“每個兒子都看自己的老子不爽!”


《我是你爸爸》:每個兒子都看自己的老子不爽

《我是你爸爸》封面

《我是你爸爸》是王朔創作的長篇小說,1991年發表於《收穫》第三期。作品講述有知識、有頭腦的書店營業員馬林生離婚後獨自帶著兒子馬銳生活。他有時浪漫新潮,卻不切實際,和兒子的關係令他頭痛不已。從傳統的父子關係到構建新的家庭關係秩序再到崩壞,父子之間的拉鋸戰層出不窮,始終沒有結果。這部小說的命題不常見,甚至有些細碎;其內容卻滲透著豐富思想內涵,充斥著靈氣盎然的生活畫面,詮釋了對現實的深切體驗以及普羅大眾心靈深處共同的親子命題。

本片,我們就將以【中國式父子關係】為視角,詮釋本片為我們所帶來的現實思考與價值。

  • 一、大家長式權威,要面子也要裡子。

“所有兒女都在等父母的道歉,而所有父母在等兒女的感謝。”

主人公馬林生是一個驕傲、講究但也空虛、懦弱的書店員工,人到中年和妻子離婚,帶著兒子生活。他一方面暗戀常常去書店的少女,一邊又不得不和同學兒子的單親媽媽保持關係,一方面想樹立自己在兒子心中的高大形象,一邊又為了緩和和兒子的緊張關係開始和兒子稱兄道弟,相處過程中問題重重。一日,馬銳實在忍受不了自己的語文老師經常讀錯字,而直接指出了問題,卻遭到了老師的反咬。馬銳情急之下怒罵老師“潑婦”,將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推向了高潮。馬銳闖了禍,面臨著學校處分。馬林生意識到,這正是他教育兒子彰顯父親職責的絕佳機會。其實,在這件事上,馬林生並不認為馬銳是錯誤,他生氣的是馬銳竟在眾人前無視自己的教導和吩咐,失了面子。當校方指責他並未履行好父親責任時,他低頭哈腰,卑躬屈膝,失了裡子。於是他對馬銳大打出手。事後,馬林生髮現自己處理這件事的方式並不太知識分子,於是他決定改變自己與馬銳的關係,重建新的家庭關係秩序。

《我是你爸爸》:每個兒子都看自己的老子不爽

《我是你爸爸》電影海報

有時候,兒子眼裡的父親,是大家長式的權威形象。馬銳對於馬林生的態度便是如此。他選擇跟隨馬林生生活不過是為了成全母親後半生的生活。馬林生心裡明白,馬銳的選擇是對自己的不滿,是對自己父親身份的最大質疑。但他不允許這樣,即使走不進兒子的內心,他也會用權威壓制馬銳的一切苗頭。例如,即使馬銳按時做完了作業,也要在他的眼皮底下重新做一遍時的沾沾自喜。“我是你爸爸”,就像一道緊箍咒,比刀槍好使,比魔法好用。

《我是你爸爸》:每個兒子都看自己的老子不爽

電影劇照

其實“大家長式權威”是中國最常見的一種父子關係。“平時互不搭理、基本沒有交流、一旦溝通就上綱上線”,這是典型的中國式父子關係的寫照。不知道這種心理是根植於基因裡的父系社會的潛在延續,還是長幼有序、父子有親,儒家文化的強勢影響。唯一能確定的是:我們深刻地忌憚“父親”。很多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都經歷了與父親的沉默、對抗、和解,也許最後的對抗有幸能夠促成溝通而達成和解,但在這其中,孩子所經歷的痛苦、掙扎和抗爭是無法磨滅的。而且長期缺乏與父親溝通的孩子,長大會容易出現缺乏自信心、沉默寡言、衝動易怒、自律性極差、缺乏規則意識等行為表現,亦如馬銳時而幼稚,時而超乎年齡的成熟老成。

  • 二、臨時工父親,角色缺席或缺失

即使馬銳在馬林生的撫養下長大,馬銳的獨立清醒遠超常人。馬銳不需要馬林生,這讓馬林生感到十分的恐慌。看著兒子和小朋友推心置腹地聊天,馬林生又羨慕又嫉妒,竟試圖加入孩子們的談話,只弄得十分尷尬。馬林生幾乎沒有察覺到,兒子這樣便擁有了朋友和自己的世界。青春期遇上中年期的無奈,中年期遇上青春期的無力,這是常見的忽視與缺席。

“你現在想起了管我了?”

在中國,許多的父親都只能稱得上“臨時工”。其根源在於“以為努力賺錢,給孩子創造最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就是合格的父親。”有權威調查表明,74%的父親認為自己為了家庭忙於工作,承擔著養家餬口的任務,孩子教育較有母親一人承擔。閒暇時,橫插一腳的管教總是冠以“父親”的名義,讓許多孩子心生反感。

《我是你爸爸》:每個兒子都看自己的老子不爽

電影劇照

或許是出於東方人的內斂和自持,我們從未認真審視過這段極其親密又相當疏遠的關係—父與子。在《一路成年》的親子綜藝裡,信是五個爸爸中最年輕的一個,也是跟孩子關係最疏遠陌生的一個。在被問到和爸爸的關係時,孩子說“我們不熟,所以沒有矛盾”,不禁讓人心疼。亦如兒童心理學家杜布森在《養育女兒》一書中說:“孩子的自我價值和自信,都和他與父親的關係直接相關”,而在我們的家庭中,父親的教育地位卻被忽略了。

  • 三、如何尋求正確的中國式父子關係?

崇拜、對抗、重建、和解……在中國,父與子的難題貫穿著每個男性的一生。書中,馬林生對兒子管教的種種嘗試,從傳統的嚴加管教到做朋友相互談心再到放任自流,但是每一次的嘗試好像都是失敗的,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給我們處理父子關係提供了一些合理的經驗借鑑。

1、父子要有界限

小說開篇,叛逆的兒子馬銳衝撞老師,堅持不寫檢查。面對兒子的執拗,馬林生親自操刀,替兒子寫了一篇檢查要求兒子抄一遍,但是兒子覺得檢查把自己寫的太不是人了,也許馬林生寫的過於深刻,因為檢查越把自己寫的不是人,越深刻,越能得到原諒。於是馬銳將檢查摔在地上,馬林生怒不可遏,這不僅是對他勞動成果(類知識分子情節)的不認可,更是對父親權威的挑戰。馬林生對馬銳進行了“全武行”教育。被打後的馬銳從此低眉順眼、小心翼翼。馬林生看到馬銳性情轉變,到也不像自己想象中的兒子那般,心生悔意和憐憫。於是,馬林生開始與兒子交朋友,爸爸變成了“老馬”,一起喝酒玩牌,抽菸。馬林生以這種新潮的教育方式而自豪。

《我是你爸爸》:每個兒子都看自己的老子不爽

電影劇照

父不父,子不子,兒子傷害父親的自尊心而不自知,父親縱容兒子而無所謂,最終矛盾爆發了。在激烈的爭吵中結束了這種父子之間的朋友關係。

我們總是批判三綱五常,認為這是文化的糟粕,但是父子之間一定要有邊界,做父親就要承擔起做父親的責任,做兒子的就要履行做兒子的義務,父慈子孝,做父親的可以和兒子真心交談,但是不可以和兒子做超越父子關係的朋友,朋友之間是一種人格成熟、地位平等的人之間建立的一種關係,父親已經經過歲月的摧殘,已經熟透了,但是兒子還涉世未深、心智尚未成熟,父親和兒子建立朋友關係只是刻意的做作。

2、放羊不等於放任

朋友關係結束後,馬林生開始了放養模式,放棄了對兒子的管教。醉心於喝酒談戀愛,對馬銳不管不問,甚至拿兒子的女同學夏青和兒子的關係開起了不羞不臊地成人玩笑。他開始琢磨,兒子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誰的附庸。與其憋屈地伺候兒子、討兒子歡心,還不如好好地過自己的生活,享受人生。馬林生的放任,讓馬銳在面對地痞流氓的欺凌時選擇了忍氣吞聲。在第四次欺凌後,馬銳終於忍無可忍進行了反擊,一把改錐紮了混混,卻遭到了混混的瘋狂報復,最後重傷住院。

《我是你爸爸》:每個兒子都看自己的老子不爽

電影劇照

而此時的馬林生還正陶醉在愛情中,徜徉著與齊懷遠的甜蜜生活中。晚上,馬林生見馬銳沒回家仍舊不慌不忙地泡腳。直到鄰居告知,他才匆忙趕到派出所、趕往醫院。鄰居、經常、前妻及岳母的反應,無不是在無形地指責馬林生的不負責。

放養能夠緩和與兒子的關係,激發兒子的天性。但一味的不管不問,讓處於青春期的兒子無所適從。尤其是面對關鍵性問題時,缺乏判斷力,將導致嚴重的後果。

所謂的放養絕不是放任自流,是不盲目的干涉、是不蠻橫的干預,是合理地勸導,是科學地引領。

3、成為孩子的榜樣

馬林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loser,沒有自己的交際圈,沒有朋友,唯一的愛好就是坐在書桌前漫想,在漫想中建立了自己清高、獨一無二的盲目自信,一個典型的市民小人物形象。離婚的他無聊空虛,沒朋友,除了幻想自己的“丁香姑娘”就是折騰自己的兒子,讓自己死水般的生活掀起一點漣漪。他望子成龍的心不像我們現在家長這樣迫切,但是好面子,在兒子身上找回面子卻和我們現在的家長並無二致。

但馬銳打心眼裡瞧不起父親的眼高手低,於是,父子間爆發了一場舌戰——馬林生為保尊嚴,先是敷衍,可兒子硬不給面子,馬林生恨得咬牙切齒,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轉守為攻,言下大有自比項羽之意。馬銳見父親還敢大言不慚,立刻甩過去一句野話,在“別以成敗論英雄”的反襯下,“小雞孵不出來那只是卵子”顯得既乾脆又形象。

《我是你爸爸》:每個兒子都看自己的老子不爽

電影劇照

馬銳身上無疑是有著馬林生的影子,一樣愛面子,懂點道理。幸運地是,馬銳是個孩子。他擁有著自己的人生軌跡。在馬林生的影響下,馬銳可能註定會成為第二個“馬林生”。作為一個父親,自身人格的健全和教育方法上的完善的重要性,足以影響兒子的一生。

  • 四、倫理關係的進一步探索

《我是你爸爸》也絕不僅僅是一部親情故事,它還提供了一個新的文化思考空間和緯度。

1、“我是你爸爸”的強權倫理

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故事,基本場景是北京普通市民階層生活水平的由父子二人組成的家。“我是你爸爸”呈示了一種最平常不過的倫理關係,這種關係一方面被用來試圖抓住對象性的“你”,另一方面是自我角色的確認。馬銳從馬林生那裡感受到的壓抑,像所有其它同類例子的緊張的父子關係一樣,具體性的衝突背後都蘊含一個超越性的倫理結構,超越性結構使“父親”從個人性的具體形象普泛化為一個抽象的象徵符號,源遠流長的文化一直在不斷強化和鞏固這個符號一開始就有的壓抑性,使之變本加厲,直至這個向度上的特徵遮蔽了符號更該突出的其它特徵。

2、親情之間的需求與被需求

馬林生無法對自己進行清晰認知,而一味地陶醉在自我權威中。兒子不需要他,他就“閒得發慌,閒得整夜整夜失眠,人都閒得憔悴了”。在不知不覺中,需要和依賴性的關係在父子之間發生了顛倒:兒子在對抗壓抑的同時也拒絕了父母的好心,他要求自我成長;反倒是父母需要孩子,因為當他們喪失了自己的個人生活之後,當他們被符號化之後,他們唯一證明自身的存在和價值的方式只能通過與孩子的關聯產生,其他的發展向度和替代選擇的可能性早被排擠在父母角色狹隘的倫理和文化功能之外。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父親”是自我捆綁的人,某種意義上他比“兒子”更可憐。

總結

“王朔用一貫幽默調侃的語氣刻畫著一對父與子,他們的矛盾我們也常常在生活中遇到,少有的煽情片段也是父親和兒子之間真實的相處狀態,讓人在看的時候想笑但也為這位父親感到少許的心酸。當我們領悟全篇後,我們會發現,他們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兩人關係形式上的選擇和變化,就像結尾時馬馬銳所述,

“你是我爸爸,我是你兒子,別的想是什麼也是不成”

“世界上沒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