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第十三回:兩種語言鐫銘文,百年滄桑現碑痕

(1)碑陽部分:

1.中題:耶穌會士(某)公之墓

2.頂格寫:耶穌會士

3.某公諱名號

4.泰西:明朝時對歐洲人稱呼

5.拂朗濟亞:法國。葡萄牙語中法國單詞是“Franca”發音與“拂朗濟亞”最為接近。

6.緣慕精修棄家遺世(18人);(滕公柵欄墓地法國耶穌會士墓碑鐫刻有相同的句子,只是第三個字各不相同,“潔”、“貞”、“真”)。7.在會時間(加入耶穌會多少年)

8.來華或入都的傳教時間:皇帝年號天干地支

9.頂格寫:天主教

10.卒年:皇帝年號

11.卒地:順天府、都城、

12.享年: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張誠墓碑拓片 圖片來自《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2)碑陰部分

1.傳教士申請喪葬費:雷孝思、巴多明、沙如玉、馮秉正、湯執中、紀文、安泰、楊自新、(耶穌會解散前)

2.上諭/旨遣:蔣友人、汪洪達(耶穌會解散後)

二.拉丁文部分(張誠墓碑為例)

拉丁碑文 翻譯

DOM DOM:Dominus (主人)

PJOANFRAN P Joan Fran:P=Pater(神父)

GERBILLON Gerbillon:張誠法語名字的姓氏

GALLUS Gallus:高盧,法國的古稱

SOCJESPROF Soc Jes Prof:Soc Jes=SocietasJesu(耶穌會)

VIXITINSOC Vixit(生活)Soc=Societas(社團)

ANNXXXVII Ann=Annus(年)XXXVII=37,結合上行,在會37年

INMISSSIN Miss=Missionem(派遣)Sin=Sinae(中國)

ANXXOBIIT XX=20年,結合上行,在中國20年。Obiit(死亡)

PEKXXVMAR Pek=Peking(北京)XXV(25)Mar(三月)3月25日

ANMDCCVII M=1000;D=500;C=100.1000+500+100+100+7=1707年

ÆTSUELIII Æt=ÆTAS(年齡)L=50 50+3=53 享年53歲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白晉墓碑拓片 圖片來自《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三)耶穌會士墓碑上的標誌: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圖片來自《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1)。D.O.M標誌:耶穌會士建立的所有墓碑上都刻有D.O.M這三個拉丁文字母,這是拉丁文Deo Optimo Maximo三個詞的首字母。意思是“獻給至善至尊的天主”。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圖片來自《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2)。I H S標誌:在I H S這三個字母的正上方有一個十字架,這三個字母在拉丁文銘文的下面,是耶穌的希臘文名字IHSOUS的縮寫。自湯執中神父起,所有的耶穌會士的墓碑上都刻有這一標誌。(滕公柵欄墓地部分墓碑碑額有此圖案)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圖片來自《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3)。自1780年去世的韓國英修士起耶穌會士的墓碑上開始在十字架下方加刻上三顆釘子。這代表釘在耶穌雙手和雙腳上的三顆釘子,還表示耶穌會士入會的三個誓願:清貧、獨身和順從。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圖片來自《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的耶穌會士得知耶穌會被解散的消息後,正福寺的墓碑上才出現這三顆釘子。或許,這些加上去的釘子也意味著那一消息給北京的耶穌會士所帶來的深刻傷痛。

(4)。從1759年起,耶穌會士們被從歐洲的天主教國王中驅逐了出來。1773年解散了耶穌會。成立於法國的遣使會(味增爵會)在1783年取而代之,1785年遣使會(味增爵會)接管法國在華傳教團。

(四)遣使會士墓碑上的標誌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圖片來自《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1) Hic Jacet

1860年孟振生主教重新獲得正福寺後不久,為區別於耶穌會士的模式,他讓人在拉丁文碑文開頭刻上Hic Jacet,意思是“這裡安葬著”。而不是耶穌會士所用的D.O.M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圖片來自《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2) R I P

這三個字母的意思是“願靈魂安息”,是基督徒給去世的人傳統慰靈詞。孟振生主教和田嘉壁主教的墓碑上刻有這三個詞的完整拉丁文。遣使會士墓碑上這三個字母為代替耶穌會的標誌I.H.S之用,剛開始只出現在個別墓碑上,但自1880年安葬狄仁吉起開始普遍使用。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圖片來自《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3) 字母V與字母S重疊標誌

這兩個字母是遣使會的標誌,是指於1625年遣使會的創始人Saint Vincent(St Vincent de Paul)。這一標誌刻在墓碑中上方十字架的下端。

(五)墓碑的形制:

(1)墓主人特殊的身份

傳教士們的墓碑非常特殊,採用了品級非常高的團龍螭首碑,碑趺卻一律採用了方座,碑身的尺寸很小,只有不足兩米。很顯然,這種形制與尺寸,應是內務府為傳教士特定的一種類型。鑑於他們傳教士的身份,不能立很高大的碑,但他們又是皇帝的近臣,因而作為一種恩賜准許建尺寸較小的螭首碑,以顯示身份的特殊性。

(2)從團龍螭首到不同樣式的碑首: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團龍螭十字架首碑

以1774年蔣友仁墓碑為界,以前的15通碑均為螭首,而1774年以後,自韓國英開始卻呈現出不同的碑首樣式,再無一通螭首碑。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祥雲十字架碑首

從1759年起,耶穌會士們被從歐洲的天主教國王中驅逐了出來。1773年解散了耶穌會。耶穌會被解散後,傳教士仍然受到皇帝的留用,如韓國英、汪達洪、錢德明等,但是他們由於沒有了耶穌會士的身份,因此他們的墓碑碑首都沒有使用螭首碑,其碑首均是海水江崖和祥雲圖案。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自天主教傳入中國以來一直佔統治地位的耶穌會,因政治原因被教皇下令解散。成立於法國的遣使會在1783年取而代之,繼承了耶穌會在華的傳教區及教堂、墓地等財產。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圖片來自《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圖片來自《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1785年味增爵會(遣使會)接管耶穌會後,其味增爵會士(遣使會士)的墓碑碑首形制顯然有了很大的變化,其中三通圓首碑最引人注目。這三通圓首碑採用了在中國的碑刻中從未見過的渦卷紋飾,有非常明顯的西洋風格,這應該是味增爵會(遣使會)在中國傳教事業中,力圖迴歸西方宗教禮儀的一種體現,其形狀是用三條並行的線條,形成了半圓型碑首,碑首兩端由三條線雕成兩個漩渦狀飾紋,在碑首中間上部為十字架,下部為味增爵會的標誌,兩邊用非常具有歐洲文化特徵的兩枝橄欖枝作為裝飾,而且橄欖枝的雕刻手法非常寫實,體現了西洋的風格。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海水江崖祥雲碑座圖片來自《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牡丹花碑座圖片來自《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如意碑座圖片來自《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八寶”之一傘碑座圖片來自《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道教“暗八仙”碑座圖片來自《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

(3)在後期的碑座中,其紋飾的造型以民間的吉祥圖案為主,如花卉中的梅花、菊花、牡丹等,也有象徵吉祥的“如意”圖案,而尤其有趣的是,在這些天主教墓碑中竟有佛教的佛“八寶”,和道教的“暗八仙”圖案,這些圖案在造型和雕刻手法上為藝術創作上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間,但是因為沒有統一的尺度,而是在雕刻工藝的水準上參差不齊。

(七)碑文內容的區別:

中國傳統碑文多用楷書或隸書書丹。撰寫格式:首題、撰文人的官職、姓氏,書丹人的官職、姓氏,之後才是碑文。死者官職、籍貫、生卒年月外,對死者歌功頌德、竭盡吹捧。傳教士碑文都用仿宋體和拉丁文的印刷體刻寫,這可能來源於歐洲鐫刻碑文的習慣。碑文內容:姓氏、國籍、入會年齡、來華時間和生卒年等,相當簡單。有些墓碑的背陰刻有“御賜帑幣銀壹(貳)百兩安葬”這顯然是皇帝對墓碑主人的特殊恩寵,這種恩寵對朝廷的大臣,是要大肆張揚的,而傳教士碑卻將其刻於碑陰,似乎不是為了彰揚自己,更多地出於對皇帝的尊重。這一點更顯示出中西文化及其信仰的差異。

(八)重新刻碑

巴德尼(中文王致誠)在華時間1738-1768年,同時代的耶穌會士為團龍螭首墓碑,現碑與晚清味增爵會士墓碑形制相同,此碑碑首雕刻海水江崖、瑞草紋飾,中間為十字架。墓碑的形制和雕刻風格都呈現了清朝晚期傳教士墓碑的特點,原碑被毀,現存墓碑應是1900年以後重刻的。

(九)墓碑上的勒痕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7)

碑身勒痕

幾乎所有墓碑上都有鐵索的勒痕,這是1907年正福寺墓地修復期間,將這些墓碑嵌入祭壇和十字架兩側墓園園牆上時留下的痕跡。

結束語: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院沈定平先生為《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序言中寫到:正福寺墓地的變遷,可謂濃縮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這期間,既有參加英法聯軍侵略北京的陣亡者入葬,也有義和團盲目排外造成的破壞;既有“文革”的摧毀而墓地不復存在,又經改革開放後的及時搶救,部分墓碑得以保護。當我們撫今追昔,總結歷史,莫不為置身於這,從狂熱走向理性,由對抗趨向和諧的時代,倍感慶幸。那些墓碑的主人倘若地下有知,定將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繁榮,以及自身的歷史作用得到肯定,而感到欣慰。

正福寺耶穌會士碑演義參考書目

歷史遺蹤——正福寺天主教墓地/明曉豔,魏揚波主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4

北京地區基督教史蹟研究/吳夢麟,熊鷹。—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09

尋訪利瑪竇的足跡 / 餘三樂著——廣州:世界圖書出版社廣東有限公司,2016.8

青石存史:利瑪竇和外國人傳教士墓地”的四百年滄桑 / 北京行政學院.—— 北京出版社,2011.7

錢德明——18世紀中法間文化使者/龍雲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方豪.天主教上海教區光啟出版社.2003年

《耶穌會士語清朝的全國地理測繪/吳莉葦/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天主教研究論輯·第五輯:2008/趙建敏主編-北京:宗教出版社,2008.11

明清期間耶穌會士入華與中西匯通/謝和耐(法)東方出版社2011.1

《1840年後北京宗教發展趨勢研究/佟洵》北京歷史文化研究/王崗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紫禁城裡的洋大臣 / 王忠和編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1

傳教士與近代中國/顧長聲著.——4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百年禁教始末——清王朝對天主教的優容與厲禁/胡建華著。—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3

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顧衛民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中國天主教傳教史概論/徐宗澤著.——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清廷三十年:馬國賢在華回憶錄/(意)馬國賢著:李天綱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0

明末奉使羅馬教廷耶穌會士卜彌格傳/(法)沙不烈撰:馮承鈞譯:附:卜彌格傳補正/(法)伯希和撰:馮承鈞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

尋找·蘇蕙廉/沈迦著.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8

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北京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