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澶淵之盟”,真的很“不平等”嗎?

如果要盤點歷史上最讓人惋惜的朝代,宋朝必定榜上有名。而如果提到宋朝,“澶淵之盟”又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後世對於宋朝的諸多不滿,基本上都是從“澶淵之盟”開始的。

那麼,“澶淵之盟”到底是不是像後世常說的,是宋朝飽受屈辱的開始呢?

宋朝的“澶淵之盟”,真的很“不平等”嗎?

“澶淵之盟”形勢圖

“澶淵之盟”的歷史背景

公元1044年,遼聖宗耶律隆緒與蕭太后以收復瓦橋關之名,率二十萬大軍南下。起初,遼軍進攻並不順利,沿途均遭到了宋軍的頑強抵抗。

隨著戰線不斷拉長,補給愈發困難,蕭太后決定見好就收,與宋軍議和,但卻被宋真宗拒絕了,兩國戰事再起。

宋朝的“澶淵之盟”,真的很“不平等”嗎?

電視劇中的蕭太后

十月初,遼軍攻克祁州後與蕭太后會師,兵峰直指汴京城。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強烈建議下,御駕親征來到澶州,與遼軍對峙。

遼軍孤軍深入,天氣逐漸轉冷,戰場上又陷入了僵局,蕭太后決定再次議和。儘管寇準反對議和,認為宋軍士氣高漲,正是擊敗遼軍奪回失地的好機會,但是宋真宗還是同意了。

宋朝的“澶淵之盟”,真的很“不平等”嗎?

“澶淵之盟”開啟宋遼兩國的百年和平共處

於是,兩國簽訂了被後世反覆提及的“澶淵之盟”。大宋皇帝——

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自此保安黎獻,慎守封陲……有渝此盟,不克享國。——《續資治通鑑長編》

簡單來說,“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就是結拜、納貢、開市。兩國成為兄弟之國,兩國休戰,互相開放貿易,宋朝向遼國每年上交賠款。

宋朝的“澶淵之盟”,真的很“不平等”嗎?

京劇中表現的“澶淵之盟”

宋朝佔了大便宜

如果以1840年後清政府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為參照,那麼“澶淵之盟”看上去同樣是個不平等的條約。

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曾說:“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分析“澶淵之盟”,同樣要以當時的社會環境為參考。

從經濟上看,首先,北宋時,汴京已經是人口超百萬的大城市,鋼鐵、煤炭產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唐玄宗天寶年間,有據可考的財政收入大概800多萬兩白銀。而到了宋真宗時,國家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了3000多萬兩白銀。

宋朝的“澶淵之盟”,真的很“不平等”嗎?

唐宋各時期國家財政收入對比圖

儘管到了慶曆二年,北宋每年納貢的歲銀又增加了十萬兩,但是與宋朝的經濟實力相比,也幾乎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澶淵之盟”商定,兩國在邊境開設“榷場”,從事各類貿易。看似互利互惠,實際上則是,北宋的商品幾乎都是遼國急需的,而遼國能拿出的最有價值的商品無非就是戰馬。

宋朝的“澶淵之盟”,真的很“不平等”嗎?

邊境“榷場”的設立有效傳播了雙方文化

這就導致對遼國而言,邊境貿易完全就是無法扭轉的“逆差”。而宋朝既儲備了大量優質戰馬,又幾乎抹平了納貢帶來的損失。

從文化上,“澶淵之盟”帶來了兩國100年左右的和平,貿易的開展又促使南北方的交流日益頻繁。先進的宋朝文化與生活方式傳到了遼國,也在遼國興起了學習漢文化的風氣。

遼道宗耶律洪基就深受漢文化薰陶,不僅能寫詩作文,還親筆寫下:“願來世生中國”的句子。

“道宗初即位,習中國,訪宋禮,勸農興學。”——《遼史》

宋朝的“澶淵之盟”,真的很“不平等”嗎?

電視劇裡的《耶律洪基》

“澶淵之盟”之我見

就這樣,代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生產力的宋朝,對遼國實現了雙重碾壓。從歷史的進程上看,“澶淵之盟”換來的和平局面先後被兩國揮霍。

但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時期,我們不能否認,一紙“澶淵之盟”,更代表著先進文化對落後文化的強大吸引力。宋朝其實是用一種更合理的代價為國家發展贏得時間,以滿足統治階級的需求與慾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