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安縣:竹子“編”出致富路

4月9日,春暖花開,生機勃發。在東安縣白牙市鎮山水村,竹編制作技藝傳承人龍祥庚坐在家門前,聚精會神地編織傳統竹籮。一根根竹絲條在他指尖靈活穿梭,一個多小時後,一隻精美的籮筐初步定型。

“製作竹籮筐用的是普通的刀、鋸、斧等工具,靠的全是手藝。我編織的竹籮筐不生蟲不生黴,經久耐用。”龍祥庚說,手編竹籮經過殺青、去節、破篾、拉絲、編織、收口、燻烤等20多道工序後,才能從一根竹子變成籮筐,滲透著手藝人的心血。

山水村位於東安縣西部,是遠近聞名的“竹編村”。村裡竹編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村民祖祖輩輩幾乎都以竹編手藝為生,全村家家有篾匠。”村支書李曉峰說。

以前,村民們編的籮筐都是供應附近鄉鄰。近年來,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也在發生改變,竹籮筐逐漸被塑料、金屬等製品代替,購買竹籮筐的人越來越少。上個世紀末,竹籮筐的銷路越來越窄,許多篾匠放棄了手藝,到沿海地區務工,龍祥庚是少數堅守者之一。

今年70歲的龍祥庚,14歲開始學竹編。他曾在村裡當村支書28年,但一直沒有放棄傳統竹編手藝。他說:“我年輕時一天能編4個籮筐,可惜現在老了,手腳不麻利了,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傳承這門傳統手工藝。”

為弘揚光大傳統工藝,龍祥庚這些年想了很多辦法。他利用電商平臺,讓村裡的竹編制品遠銷國內外,為“土裡土氣”的竹編產品找到新的出路。他免費傳授技藝,讓鄉親們學習竹編,帶動更多村民靠竹編增收致富,也讓竹編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得到傳承和發展。

近年來,在駐村幫扶工作隊幫助下,村裡成立竹編產品專業合作社,吸收貧困戶加入,給村民拓寬致富門路和增收渠道。目前,山水村從事竹編生產的手藝人有100多人,帶動40多戶貧困戶、殘疾戶脫貧致富。(湖南日報記者 唐善理 通訊員 黃綺 唐明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