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責任感的人不值得託付,高俅不用楊志並沒有冤枉他

楊志昏昏沉沉地站在黃泥岡上,準備一躍而下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在不久前,他負責押運的“生辰綱”被人劫走了。就在他要往下跳的一剎那,突然又改變了主意,好死不如賴活著,拿起朴刀逃命去了。

這已經是楊志第二次逃避責任了。第一次是弄丟了負責押運的“花石綱”,那次丟的更窩囊,經過黃河時,被一陣妖風吹翻了船隻,楊志不敢回京覆命,撒丫子跑了。這次弄丟“生辰綱”之後,楊志再次選擇了逃避。

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武藝高強,中過武舉人,曾經做到殿司制使官。出身好,還有能力,為什麼最後走投無路,落一個上山做強盜的下場呢?除了楊志的運氣不大好外,他的身上有幾個致命的弱點。

沒有責任感的人不值得託付,高俅不用楊志並沒有冤枉他

楊志

1. 楊志沒有擔當,習慣性逃避責任

楊志運氣一直不大好,十個致使奉命去押運“花石綱”,其他九個都圓滿完成任務,只有他把“花石綱”弄丟了,原因還是由於天公不作美,一陣妖風吹翻了船隻。但是楊志的遭遇絕對不能全部歸罪於運氣,他有一個巨大的缺點,就是沒有擔當,逃避責任。

楊志弄丟“花石綱”之後,不敢回去覆命,而是亡命天涯,撒丫子跑了。這是典型的不負責任的表現,自己負責的工作出現了問題,卻不敢去面對,而是選擇逃避。即使放到現在,這樣的員工有人願意要嗎?

後來皇帝大赦天下,免了楊志的罪,楊志又準備了一擔金銀財寶,到京城裡上下打點,準備再謀個一官半職的。高俅看完楊志的簡歷以後,把他一頓怒斥,趕了出去。高俅拒絕楊志的理由,正是因為他逃避責任。一個不負責任的人,收了他的賄賂都不敢用他。

《水滸傳》裡高俅作惡多端,欺壓良善,但是對楊志,真的算不上欺負。楊志也不是純潔的小白兔,他帶著一擔金銀財寶來京城活動,是明目張膽的行賄。自己能力不行,卻想花錢買官,最後錢花了,官卻沒撈著,楊志也真是窩囊。

沒有責任感的人不值得託付,高俅不用楊志並沒有冤枉他

高俅


那高俅把從前歷事文書都看了,大怒道:“既是你等十個制使去運花石綱,九個回到京師交納了,偏你這廝把花石綱失陷了,又不來首告,倒又在逃,許多時捉拿不著。今日再要勾當,雖經赦宥所犯罪名,難以委用。”把文書一筆都批倒了,將楊志趕出殿司府來。

楊志沒有吸取教訓,把不得志的原因歸結於高俅欺負他。後來梁中書讓他押運“生辰綱”,又被吳用等人劫了,這次楊志依然逃避責任,又逃跑了。梁中書對他有知遇之恩,但是他全然不顧,把爛攤子丟下,一溜煙跑了。

可見高俅一點都沒有冤枉他,沒有擔當的人不值得託付,能力再強也不行。假如楊志第一次弄丟“花石綱”後回京請罪,未見得以後就沒有機會了,但是由於他逃避責任,導致高俅不敢用他,行賄都沒有用。第二次弄丟“生辰綱”,如果楊志回去見梁中書,梁中書一直很賞識他,也不一定能把他怎麼樣。但是楊志習慣性逃避責任,只知道逃跑。

2. 楊志情商低,不會與人相處

楊志情商低,不懂為人處世。同樣在官場混過,楊志為人處世方面比林沖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當柴進讓林沖與他莊上的洪教頭比武時,林沖不斷地察言觀色,怕打贏了洪教頭讓柴進臉上無光。當林沖確認柴進想看他的真本領之後,林沖才把洪教頭打翻。以林沖的能耐,打洪教頭手到擒來,但是林沖沒有一味地好勇鬥狠、炫耀本領,而是一直顧及主人的臉面。

沒有責任感的人不值得託付,高俅不用楊志並沒有冤枉他

柴進

而楊志卻全然不考慮這些。梁中書想要抬舉楊志,讓楊志與軍官比武時,他一點都不客氣,大大方方贏了比武,高高興興取代了人家的官職,喜形於色。楊志初來乍到,又是個“賊配軍”,一點都不知道低調,比武是贏了,可是卻得罪了一大批人,馬上就惹惱了索超,要與他一絕高下。

楊志急於表現自己的實力,只想著討領導的歡心,卻不顧同僚們的感受,這是典型的低情商的表現。即使討得了領導的歡心,沒有同事們的支持,也難以做成事情。所以楊志沒有什麼朋友,而林沖充軍發配時,上上下下關係都處的很好。楊志的這個缺點也是導致自己日後失敗的原因之一。

索超自有一班弟兄,請去作慶飲酒。楊志新來,未有相識,自去梁府宿歇,早晚殷勤,聽候使喚。都不在話下。

3. 楊志自私自利,只顧自己完成任務,不顧部下的死活

楊志不僅不會跟同事相處,也不知道怎麼管理部下,沒有管理團隊的能力。

梁中書派楊志押運“生辰綱”時,楊志的計劃不可謂不周密,考慮到了一路上的各種風險,唯獨沒有考慮自己手下團隊執行的風險。再完美的計劃都需要人去執行,可是如果人根本執行不了呢?

沒有責任感的人不值得託付,高俅不用楊志並沒有冤枉他

智取生辰綱

當時正是酷暑難耐的季節,楊志選擇大中午趕路,看似是安全了,可是軍士們挑著重擔頂著太陽趕路,受得了嗎?楊志只顧自己完成任務,全然不顧手下的死活。但凡有人怠慢,他也不對人解釋,非打即罵。後來終於犯了眾怒,軍士們只想歇息,說什麼也不走了,為後面吳用等人的計劃實施創造了條件。

楊志不是個合格的領導 ,不懂得跟部下搞好關係,也不跟下面的人解釋自己的意圖,當有人不理解時,他只知道責罰,也不會鼓舞士氣。當把所有部下都得罪光了的時候,你這個領導有再大的能耐又有什麼用呢?

楊志指著罵道:“都是你這廝們不聽我言語,因此做將出來,連累了灑家!”

當“生辰綱”被風吹進黃河裡後,楊志埋怨時運不濟,老天捉弄;當楊志求官被高俅拒絕後,楊志感嘆懷才不遇,高俅欺人太甚;當吳用等人劫了他的“生辰綱”之後,楊志埋怨手下軍士不聽他的話,連累了他。楊志從來不考慮他自己有什麼問題,這最終導致他走投無路,只能上山落草為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