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寺之變的真相:“傾奇者”織田信長遭遇“文明的慣性”

“敵在本能寺”

公元1582年6月20日深夜,一支上萬人的部隊在京都緊急集合,一面色陰沉的五旬老者發出進攻號令:“敵在本能寺

”。話畢,千軍萬馬,如旋風一般直撲本能寺而來。

本能寺外,寧靜的夜空驟然緊張起來,鐵炮的轟鳴,刀劍的撞擊,人馬的嘶嚎不絕於耳。少頃,這座著名的法華宗寺廟濃煙滾滾,陷入一片火海。

在戰場的核心處,一冷峻帥氣的中年男人持槍鏖戰,掩護手下侍女們逃生後,吟唱著“人生五十年,如夢又似幻。有生斯有死,壯士何所撼”的詩句,從容自盡。


本能寺之變的真相:“傾奇者”織田信長遭遇“文明的慣性”

敵在本能寺


日本的戰國曆史就此改寫,一代梟雄織田信長在即將統一日本的前夜,被手下愛將明智光秀刺殺。深得信長信任的織田家第一能臣,為何要謀殺他的主君?

關於明智光秀謀反的原因,歷史有很多種說法。

有光秀怨恨說,朝廷黑幕說,秀吉黑幕說,家康黑幕說,長宗我部黑幕說,柴田勝家黑幕說等等。

誰才是事情的真相?

我們先來捋捋光秀和信長的故事,光秀是如何成為信長第一能臣的。

最信任的重臣

信長年輕的時候,是個大大的“傾奇者”,奇裝異服,腦洞大開,被稱為“尾張的大傻瓜”,長期飽受親人和家臣的蔑視。唯獨真正信任他的,支持他的,一個是他老師平手政秀,一個是他的父親織田信秀

,一個是他的岳父齋藤道三。道三在和信長見面後,曾發出這樣的感嘆:“我的子孫,估計以後只有為他牽馬的命啊。”他們給予了信長不幸童年稀缺的真情,溫暖了這個離經叛道,不受人待見的“傾奇者”的心。

傾奇者一詞源於日本,意指穿著、行為、言語、性情奇怪的人,也指經常做出不同於常人的奇怪舉動的人。



本能寺之變的真相:“傾奇者”織田信長遭遇“文明的慣性”

織田信長


而明智光秀,就是岳父齋藤道三姐姐的兒子,信長老婆歸蝶的親表哥。後來道三兒子齋藤義龍謀反,殺死父親,忠於齋藤道三的明治光秀一家被滅門,岳父在臨死前把美濃國送與信長。

光秀逃亡途中結識徵夷大將軍足利義輝之弟,足利義昭,又說動信長支持義昭上京奪取大將軍之位。見到岳父的唯一親人,信長留下了光秀,而光秀也以足利家臣身份仕於織田。

一個是最照顧自己的岳父的血親,一個是從小跟隨自己的親信。自此,以善謀著稱的光秀和狡計百出的秀吉成為信長的左膀右臂。

而光秀的足利家臣的身份也決定了光秀更多負責京都區域,秀吉更多承擔外圍攻略的任務。

這是光秀能夠在京城發生叛亂的基礎。那麼,在京都,又發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導致光秀舉起叛旗?


本能寺之變的真相:“傾奇者”織田信長遭遇“文明的慣性”

明智光秀


事變前的暗流湧動

事變前夕,信長几乎完全平定了以京都為中心的近畿全境。信長眼中的大敵,僅剩下中國(日本地名)地區的毛利氏、關東地區的北條氏以及北陸地區的上杉氏而已。光秀在京都舉辦的兩次大規模軍演讓天皇和百姓感受到亂世已經結束了,整個京都處在一片祥和友好的氣氛中。光秀的地位也達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信長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內閣改革,革職了在本願寺攻略中立有大功的佐久間信盛等元老家臣,在家臣中引起一片恐慌

光秀受命出征中國(日本地名)去援救秀吉時,信長這樣對他說:“如果你打下中國,就把出雲、石見兩地給你,不過現在的近江坂本和丹波要收回。”思慮負責的光秀擔心領地被收回,重複佐久間信盛的命運。

天皇希望信長接任關白、太政大臣、徵夷大將軍的官位,開設幕府,信長拒絕了。信長還收了親王的兒子為養子。朝廷恐慌信長會取代皇室。

仇視信長的人就更多了!

即將被信長攻略的毛利、北條、上彬等大名。

被信長從將軍位置上趕下來的足利義昭。

信長挑戰宗教勢力,鎮壓一向宗、本願寺,火燒比睿山,宗教老大天台宗

與信長勢不兩立。

信長兩次攻打伊賀,採取了殺光政策,忍者也對信長恨之入骨。

為了打通西方貿易,促使內部商品流通。信長曾經對控制商業的界等集市殘酷鎮壓。對於界市的商人們來說,信長的存在嚴重威脅到界市商人的自由,他們也有動機。

這些人,都有可能成為事件的參與者。

誰是事變的受益者呢?


本能寺之變的真相:“傾奇者”織田信長遭遇“文明的慣性”

足利義昭


真正的受益者

最直接的受惠者是四國的長宗我部元親,以及光秀的重臣齋藤利三和光秀自己。信長原已決定征討四國,派織田信孝和丹羽長秀做好了軍事準備。長宗我部元親是齋藤利三的妹婿,如果沒有事變,四國很快就會被信長攻佔了。

至於光秀,在山崎之戰中輸給秀吉,勝利果實被秀吉摘取。這隻能說明光秀的能力和時運不如秀吉,不能以此證明秀吉就是受益者。因為信長對傳統勢力的無情破壞,信長的死必定導致傳統勢力間接獲益。這些傳統勢力,包含朝廷、宗教、商人、家臣等幾乎所有的傳統勢力。因此,這裡考慮受益者,首要的是考慮直接受益者,即四國的大名和光秀本人。

事件的真相


本能寺之變的真相:“傾奇者”織田信長遭遇“文明的慣性”

明智光秀的親筆信


幾年前,一篇被認定為明智光秀的親筆信件被公開,該信件被認為是本能寺之變十天後,即1582年6月12日,山崎合戰頭一天,明智光秀給足利義昭的回函。大致內容如下:“能為將軍所用,我感到榮幸之至。但是,(將軍)入京的事情,我已經作出承諾。”

當時,足利義昭已經被驅逐出京都。光秀作為足利和織田兩家的家臣,一直在兩家之間騎牆。“明智光秀同足利義昭關係回溫,於是首先打倒織田信長,接著靜候長宗我部元親與毛利輝元等反信長勢力所支持下的足利義昭的返京,以至復興幕府。他大概抱持著這樣的政治構想。”日本三重大學中近代史教授藤田達生如此說道。

寫信後第二天,光秀在山崎之戰中敗於秀吉,死於逃亡中。

現在可以得出結論,光秀因擔心被信長拋棄,聯絡面臨生死關頭的毛利和長宗家,又得到對信長不滿的朝廷支持,開始了謀反。他唯一沒想到的,那麼快就敗於秀吉之手。


本能寺之變的真相:“傾奇者”織田信長遭遇“文明的慣性”

豐臣秀吉


信長的必死之路

如果光秀不發動本能寺之變,信長會不會死?

答案是,即使沒有光秀,也會有其他人發動叛變。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從朝廷到家臣,從神權到宗教,從大名到商人,信長損害了太多人的利益,人人都欲置他於死地。

這是因為信長是個徹底的傳統顛覆者,一個激進的改革者。為了掃除愚弄百姓的宗教,敢於放火燒佛教聖地比睿山。為了解決商業的流通,敢於向町的商人下手。為了解決領地民生問題,果斷收回手下大臣的領地。面對虛偽無能的幕府,敢於放逐大將軍。甚至天皇的子孫,也敢於收為自己的兒子。籌劃著兒子當天皇,自己當太上皇。在日本的傳統文化裡,幕府將軍就是武士們最大的官職,染指皇位,這是幾千年都沒有的事。

後面的信長自視為神,拒絕天皇的賜官,想成為“治天之君”,站在天皇之上統領天下。這進一步擴大了眾人的恐慌,最信任的光秀帶頭造反,積聚的矛盾終於爆發了。後面統一全國的秀吉,也是老老實實地接受關白的職位,德川家康也是按朝廷要求組織的幕府,再沒人敢像信長這樣逆天而為了。


本能寺之變的真相:“傾奇者”織田信長遭遇“文明的慣性”

織田信長


結語:根源是文明的慣性

當時的日本,由於歷史文化,地理位置等原因,可能與歐洲國家的往來較為密切,但總的說來,日本還是一個封建國家,距離近代化還有很遠。

通往近代化的道路只有一條,但一個文明之車要想切換方向卻不容易。文明是有慣性的。有時候一些先進分子想“懸崖勒馬”,卻不一定能剎住文明之車。

文明的慣性:處於任一文明形態的國家乃至大陸,總是趨向於保持原有的文明形態不變。而一旦有人通過革命、改革、變法等進行社會轉型,總會引發激烈的社會動盪。

西方文明的先進性,也是希臘羅馬文明千年積澱的結果。

信長是孤獨的,在後人眼裡,他也許是個革命家。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恐怕更多的是不解,懼怕,甚至憎惡。

信長之死,偶然之中也有必然,他觸動了迂腐者的利益,當時的日本就是容不下他這樣的人!就是躲過了本能寺事變,信長也只能活成德川家康那樣的老烏龜,否則只有死路一條。這就是文明的慣性,不是個人努力就能力挽狂瀾的!

信長的悲劇,是必然的。這就是剎不住車的文明慣性的可恨之處!

回首日本的脫亞入歐之旅,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開化過程是多麼的艱難而痛苦!

信長的犧牲,並不簡單的是對自身性格和立場的堅持,更是對近代思想文化的傳播

,對之後前赴後繼的日本改革者的激勵。

正是受他這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和學習先進文明的開拓意識的影響,才有了日本的脫亞入歐之旅和明治維新,才有了亞洲唯一一個沒有被西方列強侵略的國家。


日本史

信長公記

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