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和他的《折断的翅膀》

小说《折断的翅膀》是纪伯伦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讲述了第一人称“我”与贝鲁特城的富家女萨勒玛相识,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城里大主教觊觎萨勒玛的家产,迫使她嫁给他的侄儿曼苏尔。道德败坏的曼苏尔只知挥霍岳家的钱财,对迟迟没有生育的萨勒玛弃若敝屣。萨勒玛的父亲去世后,“我”的探访也终因“人言可畏”而断绝,她更加寂寞、凄凉。萨勒玛日夜祈祷,盼望能生个孩子。五年后,她怀孕了,不料孩子生下的当晚就死了。萨勒玛万念俱灰,心力交瘁,未等翌日太阳升起,也离开了人世。

不少评论家认为,《折断的翅膀》是纪伯伦第一次恋爱经历的写照。纪伯伦青年时代曾与家乡的一位富家女相爱,常在山川林间互诉衷肠。然而两家贫富悬殊,在强大的社会习俗和传统势力面前,他的初恋失败了。他体会到了横亘在社会各阶级间的深渊,开始把他个人的遭遇同社会的不幸联系在一起。我们看到,纪伯伦的这部小说在反映那个时代东方阿拉伯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苦难命运,揭露宗教旧势力的凶残冷酷方面,态度鲜明,针对性极强。因此,这部小说于一九一一年问世后,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是毫不奇怪的。

《折断的翅膀》与纪伯伦的其他小说一样,并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见长。除了它公认的社会价值,它能扣人心弦的,主要是纪伯伦独树一帜的文采。阿拉伯侨民文学流派的作家们,远离家乡,带着东方人的感情和思想,生活在追求物质、充满欲望的西方。他们的创作摆脱了阿拉伯旧文学的窠臼,揭开了阿拉伯现代文学史上的新篇章。他们表现的题材,主要是对祖国的思念,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对事物的探索和思考,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追求,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倾向。他们诗歌,抒情、细腻,他们的叙述和描绘,流畅、生动。纪伯伦是这个文学流派中的重要文学团体笔社的领袖人物,他想象力丰富,行文好用比喻,哲理性强,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纪伯伦风格”如今已成为阿拉伯文学的一个术语,备受阿拉伯文坛的推崇。

我们也许可以借《折断的翅膀》,来窥“纪伯伦风格”的一斑。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可以归纳为五段:主人公“我”受邀去法里斯家吃晚饭,与萨勒玛相会;主教派仆人召法里斯前去,“我”与萨勒玛在花园里倾诉衷情;法里斯归来,宣布曼苏尔要娶萨勒玛的消;“我”与萨勒玛绝望的分离。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纪伯伦写小说选择情节,不爱故弄玄虚、横生枝节,而是简洁朴实,十分经济。然而全文脉络清楚,写前因为后果,层层递进,又寓突兀于情理之中,读来真实而且自然。

这部小说的人物,寥寥无几。对“我”和萨勒玛,作者着墨最多。他们的举止、言谈,内心的憧憬和希望,失意时的沮丧和痛苦,文中都有细致的刻画和描绘,因为纪伯伦一心想把他们塑造成合乎他理想的情侣形象,通过他们的遭遇来表达他对人生、爱情和宗教的见解。萨勒玛的父亲法里斯,在小说,中是一个和蔼慈祥的老人,然而他滥用了自己的父权,在决定萨勒玛婚事的时候,只知顺从主教的意志,而毫不顾惜女儿的感情、尊严和幸福。从性格上来看,法里斯无疑是一个既可亲又可恨的人物。作者显然是想借法里斯的所作所为来抨击那种虐杀青年人心灵的封建习俗,在为建立一种合理的家庭关系而大声疾呼。这部作品中的恶势力代表人物是保罗大主教和他的侄儿曼苏尔。特别是大主教,他凭借自己的神职身份,操纵他人的命运,对“我”与萨勒玛的悲惨遭遇负有直接的责任。通读全文,我们说不出他的具体形象,也难得看到他出场,然而,从他的仆人登门来唤法里斯去见他之后,我们便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他的存在,折断“我”和萨勒玛这些无辜鸟儿翅膀的,正是藏匿在舞台幕后的他的魔爪。纪伯伦刻画他的小说人物,尽管为数不多,浓淡不一,但各有作用,也各有特色。我们由此也可看出纪伯伦在小说艺术上的造诣之深。

纪伯伦非常注意描述入物的心理活动。在《折断的翅膀》中,占有显著篇幅的心理描写,不是平铺直叙地反映人物的欢乐或痛苦,而往往是把个人的感受与大自然的景物联系在一起的探索性的内心独白,带有很强烈的哲理性。纪伯伦借景抒情,天上地下,清风明月,花间路旁,纵横驰骋,挥洒自如,使那大段的心理描写不仅不显累赘,反使故事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折断的翅膀》是一部散文诗般的小说。纪伯伦用词不追求华美、生僻,但讲究对仗、音调铿锵;他用比喻之多,是他以前的阿拉伯作家闻所未闻的,拟人化的手法在这部作品中也比比皆是。应该说,这部小说问世七十年来,始终具有动人的魅力,跟它优美的语言艺术是分不升的。

纪伯伦和他的《折断的翅膀》


纪伯伦和他的《折断的翅膀》


纪伯伦和他的《折断的翅膀》


纪伯伦和他的《折断的翅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