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白图泰其人其《游记》

伊本·白图泰(1304~1377年)是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最有影响、最负盛名的旅行家。他在将近29年、行程10万余公里的漫长旅行生涯中游历了欧、亚、非三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布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埃及、苏丹、叙利亚、巴基斯坦、阿拉伯半岛、伊拉克、波斯、克里米亚半岛、土耳其、花剌子模(位于阿姆河下游)、伏尔加河流域东北地区、布哈拉(今乌兹别克境内)、阿富汗、印度半岛、中国、孟加拉、爪哇、苏门答腊、马尔代夫群岛、格拉纳达(今西班牙南部城市)、东非、中非、直至西非的尼日利亚。伊本·白图泰精力充沛、目光锐利,他在长年旅途中耳闻目睹,广泛地涉猎了各地的山岳河流、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和奇闻逸事。1354年(伊历754年),伊本·白图泰第三次出游回抵摩洛哥京城非斯。他讲述的出生人死的旅游生涯和怪诞离奇的旅游见闻使非斯城的王族和百姓感慨系之,啧啧称奇。不久,非斯城的苏丹阿布·安纳尼接见了伊本·白图泰,在了解了他的旅游经历后,特命王室的书记官伊本·裘赞笔录他的全部旅游见闻。1355年,伊本·裘赞完成了著名的《伊本·白图泰游记》的手稿。自19世纪上半叶起,《游记》的手稿先后被译成了英、法、德等欧洲主要文字;它的问世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极大轰动。尤其是《游记》中关于中国、印度、中亚、西亚和非洲的描述被普遍认为是研究中世纪上述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宝贵资料。1871年,开罗出版了经过校勘的阿拉伯文原版《游记》。自此,伊本·白图泰成了阿拉伯世界家喻户晓的名字。由于在《游记》中记述内容的正确性,阿拉伯人在提到伊本·白图案时,常常冠以“忠实的旅行家”的美称。

伊本·白图泰于1304年2月24日(伊历703年7月17日)出生于面临大西洋的北非海岸城市丹吉尔。他的家族是当地的一个望族,他的先辈中有不少人从事文化、教义、法律等工作,其中有人还担任过安达卢西亚(历史上的西班牙南部地区,阿拉伯人在那里建立过王朝)的法官。由于受到家庭的熏陶,伊本·白图泰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代就能背诵全部《古兰经》,成年后谙熟教义学和教律学。他的双亲也殷切地期望他长大后能光宗耀祖、继承家业,成为家族中又一个有声望的法官。但伊本·白图泰并没有按照双亲的意愿去行事,而是选择了一条完全出乎家庭意料的生活道路——漫游世界。

1325年6月(伊历725年7月),伊本·白图泰21岁时,决意离家出游。这是他进行的第一次旅行(1325~1349年)。他要是去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和麦地那朝觐天房,膜拜先知陵墓。中世纪时代,从北非最西端的大西洋海岸长途跋涉前往沙海茫茫的阿拉伯半岛腹地是一段充满风险、令人望而生畏的艰难路程;不仅旅途遥远,道路险阻,而且沿途盗匪猖獗、瘟疫肆虐,随时都有丧失生命的危险。但这些潜在的危险都阻挡不住伊本·白图泰的出游决心。伊本·白图泰最初的旅游路线是沿地中海南岸由西向东往埃及进发。行至阿尔及利亚,伊本·白图泰结识了前往突尼斯的商旅,就与他们结伴登程。在途中,身患热症、连续高烧的白图泰头晕目眩、四肢无力,许多人劝他暂时留下养病,但他执意随队前进。为了避免从马背上摔下来,他就请同伴解下他的缠头巾把身子紧紧地捆在马鞍上才勉强上路。

伊本·白图泰在进入阿拉伯半岛之前,先后游历了利比亚、埃及、巴勒斯坦、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地区的的黎波里、亚历山大、开罗、耶路撒冷、苏尔、赛达、贝鲁特、阿勒颇、拉塔基亚等历史名城。后来,他在《游记》中记述了上述城市的历史风貌、名胜古迹、城市建筑、社会设施和发生的重大事件等重要资料,从而给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生活画卷。譬如,伊本·白图泰在游历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后,特别提到了亚历山大港和港口的灯塔。他认为,亚历山大港建筑雄伟,气势磅礴,除了印度、土耳其的港口和中国的刺桐港(今泉州)外,世界其他的港口都无法与之媲美。被誉为世界古代建筑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伊本·白图泰对它的位置、构造、造型等都作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并且说,通过木板通道,可以走进塔门,门内有卫兵的岗哨,塔内有很多房间等等。这是1326年伊本·白图泰第一次游览亚历山大灯塔时的记载。23年后,当伊本·白图泰从远东返回家乡途中再次游览亚历山大灯塔时,发现塔身已部分倒塌而不能入内。由此可见,这个著名灯塔倒塌的年代,当为1326至1349年之间。对于开罗,伊本·白图泰也作了极为细致的描绘,包括城内著名的清真寺、学校、医院、墓地、金字塔等等。在富有中世纪阿拉伯城市生活特色的行业中,他特别提到了开罗的“水夫”。“水夫”,就是用骆驼或驴子向居民运送饮用水的行业。他说,在开罗用骆驼运水的水夫有1200人;而用驴子运水的水夫则达3万多人。这些数字可能有所夸张,但从中也可窥见中世纪的开罗城已是一个规模可观、人口稠密的大城市了。对大马士革,伊本·白图泰记述的一种社会救济金是我们了解中世纪阿拉伯社会慈善福利事业的一个生动事例。他说:一天,经过大马士革的一条胡同,瞧见一个年幼的童仆不慎把拿在手里的瓷盘摔破了。许多人围过来,其中有一个人对那个童仆说,快把瓷盘的碎片拾起来,拿着去见慈善基金会的长老吧!于是那个童仆就拣起了碎片,并跟着那个人去了慈善基金会。当基金会的长老询问和检查了被打碎的瓷盘后,就给了那个童仆可以购置一个新瓷盘的补助金。伊本·白图泰对这种慈善事业十分赞叹,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福利事业,因为,这个童仆要是就此空手回家,那么遭到主人的毒打或训斥是必定无疑的了。

1326年,伊本·白图泰到达了麦地那和麦加。他首先瞻仰了麦地那的圣寺和圣陵(即穆罕默德建造的清真寺和他的陵墓),然后,赴麦加朝觐。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对麦加的风物人情,禁寺的克尔白、黑玄石、渗渗泉等伊斯兰圣迹都有十分细致的记述,给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料。伊本·白图泰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信士,他对麦加的宗教遗迹非常向往,他在将近24年的第一次出游中,曾四次前往麦加朝圣。

伊本·白图泰在麦加完成朝觐后,并没有返回摩洛哥,而是继续登程前往伊拉克和波斯,他先后游历了巴格达、库法、巴士拉、摩苏尔、设拉子等历史名城。随后,他又折回麦加再次朝圣。朝圣后,他曾留居麦加达两年之久。然后,西行至吉达港,沿红海南行,抵萨那、亚丁。由此,西渡红海至东非的摩加迪沙、达累斯萨拉姆等地,然后又东渡红海返回阿拉伯半岛,至阿曼最南端的佐法尔,并游历了霍尔木兹、马斯喀特、巴林和波斯湾等地,最后又返回麦加作第三次朝觐。

白图泰对巴格达城的记载详尽而生动。他记述了巴格达东西两部分的布局,底格里斯河上的浮桥、清真寺、市场、陵墓等等。然而最吸引他的,却是建筑讲究、设备齐全、服务周到的澡堂子。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澡堂子的建筑式样和内部陈设,这为我们了解中世纪阿拉伯民间生活的习俗提供了十分生动的材料。他说,澡堂子的墙壁,上下黑白分明,上面的一半包括房顶刷了白色的石灰粉;下面的一半则抹了黑色的沥青。又说,每间单人浴室都有一个用大理石砌成的池子,里面通有两条水管子,一条供热水,一条供冷水。入浴前每人取三条毛巾:一条供入浴时围裹下身,一条供出浴后围裹下身,另一条则用来擦身。伊本·白图泰还说,巴格达西部有13个区,每个区都设有两至三个公共澡堂。从伊本·白图泰的记述中,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阿拉伯古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多处出现有关澡堂的描述。自8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后,它的公共澡堂业一直非常发达;而且,至14世纪伊本·白图泰游历巴格达时,它的澡堂业依旧蒸蒸日上,十分兴旺。

伊本·白图泰第三次在麦加朝觐完毕后,决定前往罗姆人地区游历。“罗姆人地区”是当时阿拉伯人对历史上著名的拜占廷帝国的所在地——土耳其一带——的称呼。伊本·白图泰由麦加西行至吉达港,由吉达北上至埃及,再由埃及沿地中海北上至叙利亚的拉塔基亚港,然后由拉塔基亚港继续北上,行程十日入境土耳其。伊本·白图泰在土耳其境内由北向南游历,访问了安塔基亚、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等10多个著名城市;一直到达黑海南岸,并北渡黑海抵达克里米亚半岛(今乌克兰共和国境内)。

伊本·白图泰在中亚黑海沿岸游历时,曾计划前往“黑暗地区”。所谓“黑暗地区”,就是指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西伯里亚地区。但后来由于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如雪橇等),伊本·白图泰才改变了旅行计划,而前往君士坦丁堡和乌兹别克的首府赛拉等城市。接着又继续东行,访问了花剌子模(地处阿姆河下游)、布哈拉(今乌兹别克境内)、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境内);然后又越过阿姆河一直到达奈撒布尔和阿富汗的喀布尔。之后,伊本·白图泰又决意前往印度。1333年9月(伊历734年1月),伊本·白图泰抵达印度河流域。此时,他离开自己的家乡已经8年了。

伊本·白图泰在印度生活了比较长的时间,对印度的风土人情、礼仪习俗作了细致的考察。他在《游记》中对印度的记述始终是研究中世纪印度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料。

伊本·白图泰在印度期间,受到了素丹的热情接待,素丹给予他很高的礼遇,他得到了极为丰厚的赏赐;素丹给了他几个村子的封地,他每年的收益可折合5000多第纳尔。此外,素丹还专门为他修建了礼拜道堂。由于伊本·白图泰学识渊博,品行端正,深受素丹的青睐;他不仅担任过德里的宗教法官,而且后来又作为印度国王的友好使者护送大批珍贵礼品出使中国。

伊本·白图泰由印度出使中国走的是海路。他们一行先到达加尔各答,然后搭乘中国海船驶往中国。伊本·白图泰在前往中国的途中历尽了千辛万苦。他的乘船不幸遇险,又遇到抢劫,他虽幸免于难,但随船携带的印度素丹的礼品悉数丢失,无一存留。伊本·白图泰忧心如焚,他不敢就此返回印度,最后决意独身前往中国,在航行中国的海路上,经过了锡兰岛、爪哇岛和苏门答腊等地。1346年,伊本·白图泰抵达中国的海港——刺桐(今泉州),随后游历了广州、杭州和元朝的首府——大都(今北京)。据推算,伊本·白图泰在中国逗留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他对中国某些方面的观察十分用心细致。

伊本·白图泰描绘中国说,中国地大物博,它的水果、农作物、金银制品极为丰富,是世界其他地方无法与之相比的。还说,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内都辟有专门供穆斯林居住的区域,里面设有清真寺。穆斯林在中国备受大家的尊重和照顾。

伊本·白图泰对当时世界各地仍普遍使用金属硬币交易,而中国已广泛使用纸币一事深感惊讶。他饶有兴趣地描述了纸币的大小、模样和旧币兑换新币的手续等等。他说,每张纸币的大小犹如手掌,上面盖有素丹(即皇帝)的印记。如果纸币用烂了,则可到制币局去换取一张面值相等的新币。

伊本·白图泰对中国境内治安措施的严密性叹为观止。他说,中国是过往旅客最为理想的安全国家。一个单身客商即使携带大量钱财,进行长时期的旅行也不会担惊受怕;这是因为旅客每到一处都有客店下榻,那里住着一位长官,统领一小队骑兵。天黑之后,这位长官带领一名文书来到客店查夜,他们逐个记录下在店中过夜的旅客姓名,并在上面加盖戳记,随后就把客店的大门上锁紧闭;第二天清晨,这位长官和文书再次来到客店查点人数,当核对无误时,就指派专人护送旅客一直至下一旅站。到站后,由这一站的长官签收,并由护送者带回注明全体行旅安全到站的签条销差。

凡此种种,伊本·白图泰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对中国的诸如瓷器、煤炭、魔术、绘画、手工艺品、船舶管理等都作了极其生动的描述,这些记载,无疑是研究中国元朝的社会生活、典章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伊本·白图泰结束对中国的游历后,返回印度。不久,即辞别印度回国。他取道苏门答腊,搭船至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佐法尔,然后北行,重游了设拉子、伊斯法罕、巴士拉、巴格达、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吉萨、开罗等城市。之后,从开罗至麦加,作回国前的第四次朝圣。1349年,伊本·白图泰结束了长达24年的第一次旅游,终于踏上了自己的故土——非斯;不幸的是,其慈母已离开了人世。

由于旅途劳顿,伊本·白图泰回到非斯即卧病三个月不起,但他初愈不久,就决定进行第二次旅游。他这次的目的地是经直布罗陀海峡前往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今西班牙南部)。从西班牙回到非斯稍作休整后,伊本·白图泰接着进行了第三次出游。这次的目的地是黑非洲大陆。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伊本·白图泰对于黑非洲的地名记载不够清楚,但是从他记述的风物人情分析,很可能到达了中、西非的刚果、加纳和尼日利亚。因此,阿拉伯学者把伊本·白图泰视作阿拉伯历史上第一位在著作中描述中世纪中、西非社会生活的旅行家。

伊本·白图泰的三次旅行(1325~1354年)历时29个春秋,行程约10万余公里。他的旅游生涯若和中世纪另一位比他年长50岁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 ~ 1324年)相比,那么,无论是时间或路程方面,前者都要比后者长,只不过是后者在26年的国外生活中有17年是居住在中国。因此,《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中国元朝的记载自然要比《伊本·白图泰游记》中的记载翔实丰富得多。因此,我国人民对马可·波罗更为熟悉也就不足为怪了。

伊本·白图泰是中世纪杰出的旅行家,他是沟通阿拉伯人民与中亚、西亚、印度、中国各族人民友好往来的先驱者;他为中世纪欧、亚、非三洲的文化交流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是阿拉伯民族,尤其是摩洛哥人民的骄傲。

伊本·白图泰其人其《游记》

伊本·白图泰其人其《游记》

伊本·白图泰其人其《游记》

伊本·白图泰其人其《游记》

伊本·白图泰其人其《游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