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将才毛文龙,袁崇焕擅自处决他是不是正确的做法?

中国的历史总是出奇的相似,历朝历代似乎都会发生一些类似的故事,甚至连覆灭的过程也极为相似。明朝,这个曾经辉煌的国家,最终还是被弱小的清军所打败。可是,让人很难理解的是,在明末期间出现了诸多名将,且都是极富军事天分的将才,比如袁崇焕、毛文龙等人,他们都曾经有效的阻止了清军的入关,尤其是袁崇焕阻击清军于关外长达22年的时间,但这两位忠臣的结局都非常的悲惨,那么这是为何呢?

大器晚成的将才毛文龙,袁崇焕擅自处决他是不是正确的做法?

天启元年,16岁继位的朱由校收到了史官董其昌的一份奏折,大意是向新皇帝介绍一位叫毛文龙的将才。赞扬他能"持孤剑穿贼中",又说"使今有三文龙,奴可掳,辽可复",希望新皇帝能够对其进行重用。

董其昌认为拯救大明边境危机的人要是有三位毛文龙这样的将才就可以全面实现,然而,最终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连唯一一个毛文龙最终也被袁崇焕给擅自先斩后奏。

大器晚成的将才毛文龙,袁崇焕擅自处决他是不是正确的做法?

实际上,在明末抗清将领中,袁崇焕是一个绕不开的争议性人物。有人认为袁崇焕是大明无可争议的忠臣,他被杀太可惜;也有人说,袁崇焕是死有余辜的人。为何后人对袁崇焕的评价,呈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毛文龙被杀带来的了一个直接后果:旧部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人先后降清,以打着为毛文龙报仇的名义,一跃成为反明的急先锋。究竟错没错,明史专家们有一个观点:袁崇焕杀毛文龙不能说大错特错,只能说杀他的时机不太合适。

大器晚成的将才毛文龙,袁崇焕擅自处决他是不是正确的做法?

当时恰恰是应为毛文龙的存在,大明才有何清军和谈的资本,而毛文龙的死亡就意味着谈判资格的丧失。对于当时的清军而言,他们也非常清楚,大明只要还有毛文龙和袁崇焕这两个人存在,战争就很难胜利,加上清军的资金也很难维持长久的战争,因此谈和也是清军尽早脱离战争的最好办法。然而让清军意外的是毛文龙居然被袁崇焕处死了,如此对于清军而言,他们只需要想办法搞掉袁崇焕就可以了。

大器晚成的将才毛文龙,袁崇焕擅自处决他是不是正确的做法?

因此看来,袁崇焕就是庸才,而且是喜欢说大话,欺骗皇帝的庸才,毛文龙虽然有将才,但是其人过于骄纵,不知道收敛,如年羹尧一样,这是古代将领通病,乱世时不可杀,不乱时可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