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四川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9万平方公里

“十三五”以来,四川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9万平方公里

旺苍县嘉川镇五红村 (省水利厅供图)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邵明亮)4月6日,尽管是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广元市旺苍县嘉川镇五红村里的农家乐依然吸引了不少游客。站在村里的一处山头远眺,春日的新绿漫向远方,跟白墙青瓦的农房交相辉映。

若把时间轴拉长,你会看到另一个五红村:因水土流失严重,全村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17%……2016年我省划定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总面积9.6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20%。

山峦起伏依旧,而今五红村面貌已然天翻地覆。巨变背后,是我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的鲜活注脚。

用“绿色”赶走贫穷

受益的地方越来越多

“遇到下雨,山上下来的都是泥汤汤,半米高的玉米苗一下就冲跑了。”回忆起过往,五红村村支书张立俊止不住地摇头。

原来,旺苍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120.6平方公里,全县37.5%属于重度流失区,被纳入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并被列入2013—2017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县。而五红村正好处于水土流失的核心区域,全村所有的土地均为坡耕地,土层瘠薄。

随着水土流失掉的,不仅是生态,还有金钱。

旺苍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因水土流失,五红村的耕地多数被荒废。“好一点的时候,一亩地能产苞谷五六百斤,差一点的时候,种子、化肥钱都不够。”

贫穷与生态脆弱相伴而生,出路在哪?

“用绿色赶走贫穷!”五红村人开始了对水土流失的绝地反击——几年前,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搬运石材、修建水渠、背土上山,让当地山坡上的土层厚度普遍恢复到了20厘米以上。

现在的五红村,走进果树林,一道道排水沟、挡土墙、生产路和一口口蓄水池、沉沙凼进入视线。这些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以及果树本身,都是推动五红村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

改变的不只是五红村。

昭觉县三河村通过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带动花椒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资中县、纳溪区等县区借助水土保持工程,发展适生产业助农增收……如今,通过统筹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受益的地方越来越多。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在水利、林业、农业、国土等各系统共同努力下,我省已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9万平方公里,预计到“十三五”收官之时,治理面积将超过一个绵阳市的辖区面积(2.0万平方公里)。

强监管守住成果

全面掌握水土流失现状及变化

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顽疾”,治理成效来自于久久为功,还有不断发展的新科技。

“综合采用天地一体化、互联网+、大数据等监管方式,实现水土保持检查全覆盖,全面落实建设单位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已在重大生产建设项目过程管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和县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等领域,开展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

如今,技术人员可以远程研判水土流失趋势,正是借助了“天地一体化”系统的“千里眼”——无人机、高分辨率卫星。

去年,我省首次采用信息化遥感手段对全省183个县进行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消长分析评价,全面掌握了全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变化情况。

“我们采用无人机和移动终端,对生产建设项目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进行监管,50个县实施了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试点,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 ‘图斑精细化’工作任务。”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利用先进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水保工作水平,背后是四川在强监管方面的决心和努力。

目前,全省20个监测站点全面恢复正常运行,已落实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专项经费和长效机制,监测能力取得了有效提升。

“我省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依然相对较弱。只有保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在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看来,四川的水土流失治理远未到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

原因在于,我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近四分之一,按目前年均4700平方公里的治理速度,还要24年才能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