嚣张跋扈的张贵妃,却是宋仁宗灵魂伴侣,原型与“清平乐”大不同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舒婷《致橡树》节选

舒婷的爱情是势均力敌的,是不借对方庇护,是独立而绝非衬托,这应是新世纪最值得推崇的爱情观,双方共同成长,谁也不是谁的附属品,互为依靠却又互相独立。而封建社会,却恰恰相反,很难有势均力敌的爱情,女太强,往往容易成了权力的孤独者,而将爱情变成奢侈品。


嚣张跋扈的张贵妃,却是宋仁宗灵魂伴侣,原型与“清平乐”大不同


《清平乐》中,宋仁宗与曹皇后就是势均力敌的爱情,其结果却是百分百完美,却尝尽孤独、不被信任的泪水,而张妼含嚣张跋扈、口无遮拦、一脸的好胜、嫉妒、霸道,却偏偏深得仁宗宠爱。

这个贵妃角色一点也不讨喜,相比温婉柔顺的禾儿,端庄贤淑的曹皇后,这个霸道的张贵妃实在令人讨厌,但她偏偏备受宋仁宗喜欢,每每看到这里时,都想吐槽她,赶紧让她下线吧,宋仁宗这眼光真不行。

历史上的张贵妃是”花心皇帝“宋仁宗的白月光,从五品才人到正二品修媛,仅用了1年多时间,创下了北宋后宫最快升迁记录,4年内连续生下3个公主,创下仁宗朝最高、最频繁生育记录。

如此受宠的张贵妃,是否真如剧中这般呢?

最受压抑的地方,最容易滋生真爱

宋仁宗一生有三位皇后,分别是章献太后刘娥为她挑选的郭皇后,和杨太后为他挑选的曹皇后,第三位就是死后追封的温成皇后--张贵妃。


嚣张跋扈的张贵妃,却是宋仁宗灵魂伴侣,原型与“清平乐”大不同


郭皇后是已故中书令郭崇的孙女,曹皇后是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从出身来讲,这两位都是根正苗红的官三代,从平衡朝局来讲,这两位都是能很快进入皇后角色之人。

但这二位,从封后之日起,就受到宋仁宗的冷遇。

首次选后时,宋仁宗14岁,初登大宝,一切都由刘太后做主,名义是皇后由宋仁宗自己钦定,但最后做决策时却摆了宋仁宗一道。

宋仁宗当时看上了骁骑卫上将军张美的孙女张氏,和四川富豪王蒙正的女儿,谁知刘太后选了郭氏。

第二次选后是在郭氏被废之后,当时宋仁宗看上了商人之女陈氏(《清平乐》中张天扮演的陈熙春),但由于陈氏出身不好,而受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最后选了养母杨太后推荐的温柔端庄、知书达礼的曹氏。


嚣张跋扈的张贵妃,却是宋仁宗灵魂伴侣,原型与“清平乐”大不同


从这两次选后的过程和结果就可以知道,这种强行塞给宋仁宗的女子,想进入宋仁宗的心实在太难。无论是首任善妒的郭氏,还是第二任以当”好皇后“为已任的曹氏,对一个没趣的皇帝来讲,很难有吸引力。

君王的好处就是想趣多少取多少,刘太后在世时,宋仁宗被约束着以国事为重,但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就开始自我放飞了,张美人、尚美人、杨美人、苗德容,百花争艳,粉墨登场,但这之前宋仁宗都处于欣赏美和拥有美的”贪色“阶段。

直到康定元年(1040年),30岁的赵祯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初见了张氏,一舞定情,宋仁宗当即收她为御侍,这一年张氏16岁。

自此,一见倾情,再也无法割舍。

惺惺相惜的二人

张氏的祖父张隶、父亲张尧封都是进士出身,本应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拥有快乐的童年,然而在张氏8岁那年,父亲张尧封突然离世,幼年失怙,张氏的母亲曹氏一介女子,寡妇难活。


嚣张跋扈的张贵妃,却是宋仁宗灵魂伴侣,原型与“清平乐”大不同


在古代,失去丈夫的女子,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过活,于是曹氏带着女儿投奔小叔张尧佐家,却被无情拒绝,亲情有时特别经不起考验。

无依无靠的曹氏,只得选择委身于人,但带着女儿找不到好人家,于是曹氏狠狠心,便将张氏卖到长公主府内为婢,从此张氏变成了一名卑微的舞女。

在底层挣扎过的人,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为唯唯诺诺的服从者,二为满身是刺的自我保护者,显然张氏成了第二种人。张氏的成长经历决定了她与深宫中那些教条女子不同,人总是会被独特的东西所吸引。

宋仁宗从小在深宫中养大 ,被教育要遵守规矩,肩负天下,不敢有自己的个性,处处受到约束、管制,而张氏这种后宫中所不敢有的性格,是宋仁宗渴望而不敢有的,这性格成了吸引宋仁宗的”毒药“,一吸上瘾。


嚣张跋扈的张贵妃,却是宋仁宗灵魂伴侣,原型与“清平乐”大不同

稀缺性格,让张氏在宋仁宗后宫中成了特立独行的存在,在收获专宠的同时,也惹满嫉妒。

长得幸,有盛宠。妃巧慧多智数,善承迎,势动中外。

宠冠后宫14年,绝非《清平乐》般任性

《清平乐》中的张妼含除了任性外,唯一可圈的地方就是有颗爱情第一的心,正如贾教习所言:”如果你只是一昧的任性,官家即使再喜欢你,也会厌烦的。单纯依靠爱情,像《清平乐》中一样骄纵,想要留住一个帝王的专宠,如同穿泥鞋过江,必将溶于深水。

历史上的张贵妃若真如清平乐中那样,绝对活不到改变命运的时刻。张氏小时候的经历让她学会了圆滑,学会了忍让,也学会了投其所好。

真实的张贵妃也并非如清平乐中那般奢侈,而是十分朴素简洁,

素竹漆床,黄绢缘席,黄隔织褥。帝御飞白书温成影帐牌,才二尺许,朱漆金字而已。

相同价值观的帝妃真爱

宋仁宗对张氏的爱情,无非是“放飞自我”后的一种吸引或冲动,但并不是可持续的,而张氏能保持14年的盛宠,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嚣张跋扈的张贵妃,却是宋仁宗灵魂伴侣,原型与“清平乐”大不同

赵祯之所以谥号为“仁”,《宋史》上是这样说的:

《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宋仁宗绝对是好脾气领导,渴了,怕侍从受罚而不舍得要水,吃饭硌到牙,怕厨子受罚忍着不说,被包拯进谏,吐沫星子喷到脸上,只是自己擦去。而历史上的张氏和宋仁宗还真是有许多相似之处。

侍女和卫兵鬼混被发现后,跑到张贵妃处求情,张贵妃为宫女求情,宋仁宗也觉得不是什么大事,打几棍子就行了,没必要搞那么大动静,而曹皇后却以:“无以肃清禁庭”,为由,将二人诛于东园。

张氏小时候,随母亲去投奔叔叔张尧佐,却被即将去蜀地上任的张尧佐“以道远弗许,曹益困”为由拒绝,使得8岁的张氏成了舞女。

按理说,这种小时候见死不救的亲戚,现在飞黄腾达了,完全可以不搭理他,而张氏却采取了以德抱怨的方式。

在张氏的帮助下,张尧佐先升任三司户部判官和副使,后来提升为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最后升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以火箭般的速度攀升。


嚣张跋扈的张贵妃,却是宋仁宗灵魂伴侣,原型与“清平乐”大不同

当然或许这里也可以认为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宫外势力,而提拔的外戚,但张氏无子,而又有宋仁宗独宠,并不是一定需要外戚势力。

庆历三年七月,宋仁宗突然得了一场病,张氏觉得是自己“宠爱日甚,冠於后庭”所致,所以自请降为美人,为宋仁宗消灾祈福。

至和元年正月,张贵妃去世,宋仁宗悲伤至极,不顾众臣反对,坚持以皇后的规格葬她,追封为温成皇后,辍朝七日,禁乐一月,全京城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悼念张贵妃。

史载,皇仪殿的吊丧场面非常壮观,“诸宫之亲,朝夕聚众,裳千人,号泣逾月。

即使去世多年,宋仁宗依旧对她念念不忘,连她生前所住温成阁也保持原样,时不时到那里去坐一坐,缅怀过去,每到年节,还命大臣为她写诗怀念。


嚣张跋扈的张贵妃,却是宋仁宗灵魂伴侣,原型与“清平乐”大不同

​云散风流岁月迁,君恩曾不減当年。

非因掩面留遗爱,自为难忘窈窕贤。

---欧阳修《温成阁四首》

宋仁宗的这段爱情,从民间到朝堂都不被人所看好,但宋仁宗依旧用他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爱情。

以色以情侍君,都不长久,而张氏而盛宠14年,令宋仁宗死后都对她怀念不已,正是因为她弥补了宋仁宗的缺失的同时,又和他成为了志同道合的伙伴,这做法才是教科书式的伴侣,才是维持爱情的长久之策。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