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斯人已乘白鹿去,劍俠情緣寄餘生


金庸逝世:斯人已乘白鹿去,劍俠情緣寄餘生

文章標題“金庸逝世:斯人已乘白鹿去,劍俠情緣寄餘生”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斯人已乘白鹿去,神俠倚笑武林中。

筆下江湖今猶在,人去音杳真退隱。仙蹤難覓從此逝,劍俠情緣寄餘生。

近日武俠小說泰斗金庸逝世,享年94歲。距離1955年金庸在香港《大公報》連載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已經過去六十三年了。金庸筆下的江湖,俠客道義,恩怨情仇,成了我們心目中的江湖。

金庸逝世:斯人已乘白鹿去,劍俠情緣寄餘生

回想一下金庸提筆之間,分別十六年的楊過找到了小龍女,風陵渡一見誤終身的郭襄創立了峨嵋派,一代大俠蕭峰自盡於雁門關外,程靈素將命一口口渡給胡斐,令狐沖和東方不敗的愛恨也消失在江湖。這一段段情節一個個人物,金庸締造了他們,並賦予了獨特的靈魂。他筆下的江湖有情有義,他締造的江湖無人能改寫。他賦予每一部武俠生命,顛覆傳統武俠的走向,至此長逝卻成了真正的退隱江湖。

金庸逝世:斯人已乘白鹿去,劍俠情緣寄餘生

金庸從8歲那年,在書房裡看到了《荒江女俠》,從此便陷入了武俠小說的世界中,開始了自己不一樣的江湖。之後受人邀請,他開始在報紙上連載小說,將自己的名字“查良鏞”的“鏞”字一分為二做了筆名,開啟了“江湖之旅”《射鵰英雄傳》之後,火遍全香港。

金庸逝世:斯人已乘白鹿去,劍俠情緣寄餘生

連鄧小平都是金庸的忠實讀者。1981年,兩人在北京見面時,鄧小平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讀過你的小說,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然後又說:“對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了。”此後,金庸的小說便在大陸解禁,各式各樣的版本被大半個中國的人捧在手上。金庸能夠大火,不是因為奇蹟,而是他製造了共鳴,讓每個人在武俠門外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最高級的傳播就是燃燒生命給別人寫故事。

金庸逝世:斯人已乘白鹿去,劍俠情緣寄餘生

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著武俠小說15部。其中,《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取這14部作品名稱的字首,可概括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對幾代人而言,金庸給予了我們一座夢幻離奇的江湖夢,我們在夢裡快意恩仇、笑傲江湖。

金庸逝世:斯人已乘白鹿去,劍俠情緣寄餘生

曾經會為“一見楊過誤終生”的郭襄而可惜,也會為喬峰錯殺摯愛阿朱而悲痛。長大後,漸漸讀懂,金庸筆下,不止劍俠情緣、兒女之情,還有正義和家國的情懷。他藉由從郭靖的口裡說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也悲憫世人在《倚天屠龍記》裡寫: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金庸逝世:斯人已乘白鹿去,劍俠情緣寄餘生

他持續為正義聲,也為家國憂慮。金庸創辦的《明報》,筆下的《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飛狐外傳》都是他快意人生、俠義江湖的證明。1972年,金庸宣佈封筆:“如果沒有什麼意外,《鹿鼎記》是我最後的一部武俠小說了。”此後,斯人已乘白鹿去,神俠倚笑武林中。從此後金庸不在江湖多年,江湖卻到處都是他的傳聞。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和金庸一樣,鉅著纏身。這些鉅著的背後無一不凝聚著他的心血,也影響著大部分人的人生。金庸的存在就是時代的奇蹟。

此後,武林金庸仙蹤難覓,江湖已遠,我們也只能在書中緬懷。雲捲雲舒,人生離合,有人的地方依舊有江湖,亦復如斯。大俠一路走好。再見,金庸先生。再見,這片江湖。

歡迎閱讀“金庸逝世:斯人已乘白鹿去,劍俠情緣寄餘生”我們下期再見!

總有一個人在堅持,總有一件事要完成。以詩為媒,馭歌而行。不喧譁,自有聲。—— 詩音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