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而不平庸的孫家兄弟

孫少安和孫少平是路遙筆下的人物,路遙先生創造了他們。路遙是誰?有必要介紹一下。

路遙,原名王衛國,1949年12月2日出生於陝西省清澗縣石咀驛鎮王家堡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在文革期間,路遙開始文學創作,由於其作品不斷髮表,被推薦至延安大學文學系深造,在此期間,開始寫小說。1980年,路遙的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全國中篇小說獎,標誌著路遙在中國文壇嶄露頭角。1982年《人生》的發表,將其推向了事業的高峰。1988年,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問世,在全社會激起強烈的反響,該小說榮獲茅盾文學獎,是路遙所獲的最重的文學獎項。

《平凡的世界》共三部,它以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為主線,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全景式地表現了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城鄉社會生活,它不僅是一軸氣勢磅礴、意境深遠的社會歷史畫卷,而且是一部蕩氣迴腸、內涵豐富的人生命運交響樂。

如今的我們身處急劇變革的時代,面對的問題也與日俱增,困惑與迷茫也如影隨形。但在人生的道路上,平凡的世界中無數青年仍執著前行,這些熱血青年需要精神的慰藉,榜樣的指引,而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身上的品質不會因時代的變遷而褪色,我們應該從他們身上汲取無窮力量,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之中,實現自我的價值。


平凡而不平庸的孫家兄弟

《平凡的世界》中孫氏兄弟的人物形象

(一)負重前行、昂揚不屈的農村改革家——孫少安


平凡而不平庸的孫家兄弟


孫少安是孫家的長子,他身上帶有農村人深深的特有的烙印:樸實,勤勞,樂於助人;但同時也有一些時代的新特徵:聰敏,樂觀,敢想敢做。正是這樣一個矛盾的統一體,讓我們為他的人生道路走得如此曲折頑強而感動不已。在書中的孫少安大致具有如下一些可貴的品質。

1.無私奉獻、勇於承擔的家庭守護神

孫少安是一個守護家庭,珍視親情的青年農民。他家境困苦,境況窘迫,在十三歲那年被迫放棄學業回鄉務農,和父親孫玉厚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可以說這是少年孫少安的人生轉折點,但他從不埋怨父母中斷他的學業,而是無怨無悔地把上學的機會奉獻出來,給了弟弟妹妹未來改變人生的機會。因為他知道,作為長子,他有責任和義務支撐起這個搖搖欲墜的大家庭,他無法割捨對這一家老小的親情,而親情也成了他的精神支柱。為了親人們能生活的更好一點,他必須站出來,竭盡全力,跨上生活的馬車,一路向前!他家四世同堂人口多,僅有他和父親兩個主要勞動力,但他從不洩氣悲觀,而是孝敬安慰老人,給予他們安全感和希望。長期臥病不起的奶奶是他的牽掛,他趕集逢會都要給奶奶買吃的,用的,當他的妻子因心疼他而忽視了奶奶,他會對著親愛的妻子大發雷霆,而在過後也會向妻子誠懇地道歉。在他的心中,親情是最重要的,家庭的安穩和諧是他盡全力去維持的。他從不嫌棄一貧如洗的家庭,他的父母和奶奶看著少安這麼孝順,都覺得家裡負擔和貧困苦了這孩子。但有什麼辦法呢?現實的殘酷讓大多數人無能為力。其實孫少安的心中並不是沒有苦悶,巨大的壓力和悲愴讓他也會陷入痛苦和迷茫。猶如書中說道:“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簡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壓。他從孩子的時候就成了大人。他今年才二十三歲,但他感覺到他已經度過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什麼時候才能過幾天輕鬆日子?......”但是這些話他不會對親人們傾訴,而只能把他們埋藏在心底。這是一種責任,一種成熟,他懂得無謂的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讓家人陷入一種恐慌,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他只想讓父母親少點勞累,讓奶奶少點病痛,讓妻子少點煩惱,讓弟弟妹妹們少點擔憂,這是他奮鬥的目標。他甘願默默地守護著雖貧窮但溫暖的家,把自己的一切無私地奉獻給親人們。

2.壯志雄心、扶危助困的雙水村強人

在孫少安的內心世界裡,有一種“生活不該是這樣的!”悲憤和吶喊,命運的苦難折磨著孫少安,卻也成就了孫少安!生活的艱辛磨難鍛造了他剛強不屈的性格,他的身上充滿了不向命運折腰的優秀品質!孫少安在心中曾多次想過要成為雙水村的強人,要與田福堂,金俊山一較高下,他有這個能力和魄力,只是缺少適當的機會。當改革的雷聲在中國的天空隱隱轟鳴,像孫少安一樣的農村青年坐不住了,孫少安帶領他的生產隊沒日沒夜地勞作,獲得了其他生產隊眼紅的豐收。當一家人的吃飯不成問題後,他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了。他審時度勢,結合當時當地的情況,探索出一條致富之路——辦磚廠,幹起了自己的事業,並且在前期就發展的不錯。長期忍受貧窮苦難的折磨,使孫少安迫切地希望改變命運,政策一變,目光遠大的孫少安立馬見機行事,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孫少安致富後,並沒有忘記仍在貧困線上掙扎的鄉親們,有困難的人向他借錢,他總是儘量滿足。為了讓鄉親們能有個來錢的路子,他擴大磚廠的規模,儘管用不了那麼多人,但他的這種熱心腸和道義感讓他樂於這樣做。在這一點上他超越了小農思想的狹隘性和侷限性,向著更高的精神境界攀升。後來他磚廠被一位冒牌燒磚師傅弄倒閉了,鄉親們沒有在他最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但他仍以德報怨,最終獲得眾人的尊敬,成為雙水村真正意義上的強人。在縣上的“誇富”會上,作為雙水村的“冒尖戶”,披紅掛花的孫少安騎在馬上,第一次感到了作為人的尊貴,使他看到生活充滿了巨大的希望。有了希望,人就會產生激情,並可以義無反顧地為之而付出代價,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真正體會到人生的意義。什麼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鬥!只有選定了目標並在奮鬥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青。他後期的事業發展的順風順水,對自己的磚廠和石圪節磚瓦廠實行了“雙承包”,將事業拓得更寬了,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農民企業家,實現了他的一番雄心壯志。

3.安於生活、抗爭命運的時代矛盾體

在孫少安的性格中,存在著兩種既矛盾又統一的傾向:一種傾向是接受命運的挑戰的倔強態度,打起精神來向現實環境抗爭,懷著激情期待著未來。另一種傾向是屈從命運的安排的務實態度,平靜地承認無法超越的客觀條件,憑藉理智面對現實。前一種傾向反映著這個青年農民不同於父輩的一面:他畢竟是新時代中成長起來的青年農民,接受過一些文化教育,對理想與現實產生了敏銳的感覺,因此比父輩多了一層精神上的痛苦,所以這種傾向導引著孫少安的性格向前發展,使我們看到這個性格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前進,不斷更新的無限可能性。後一種傾向反映著孫少安繼承父輩的傳統一面:他畢竟是一個普通的莊稼人,身負著家庭的負擔。為基本生存條件而苦鬥的現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不能沉溺在不切實際的理想中,不能放縱自己的感情(這在他和田潤葉的感情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所以他只能理智地忘記它。

新與舊的衝突,城市與鄉村的相互滲透,使孫少安的性格既打上了傳統民族文化積澱的烙印,同時又受新的思想意識所影響。這是一種每個時代都會具有的矛盾統一體。

(二)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夢想追逐者——孫少平


平凡而不平庸的孫家兄弟


對於很多讀者來說,孫少平這個人物顯得更加的親切和感動。這個農民出身的小知識分子代表了當時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大批人,在他的身上讓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比如奮鬥與堅持,愛情與友情,理想與現實,尊嚴與同情等等。仔細閱讀文本,加上自己的思考,可以大致總結出孫少平如下的人物性格。

1.自尊敏感的農家子弟

孫少平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學生,在極度貧困的情況下堅持來到縣城上學,但他當時的情況是不容樂觀的,至少心裡是極度壓抑的。在《平凡的世界》第一章中這樣描寫他的出場:“就在這個時候,......走過來一個瘦高個的青年人,小夥子臉色黃瘦,而且兩頰有點塌陷,.....臉上看來剛剛褪掉少年的稚氣,但由於營養不良,沒有煥發出特有的青春光彩。”可以說,苦難的生活不僅僅讓他在物質上嚴重匱乏,更難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這有什麼辦法呢?他不可能選擇自己的出身,而且在目前的境界中也看不到改變命運的希望。所以在一群比他家境好的同學中間,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保護起來,以維持一種年青人特有的尊嚴。文中寫他吃飯時的窘態更是讓人心生憐愛:“他扭頭瞧了瞧,雨雪迷霧的大院裡空無一人。他很快蹲下來,慌得如同偷竊一般,用勺子把盆底混著雨水的剩菜湯往自己的碗裡舀。他閉住眼,緊接著,就見兩顆淚珠慢慢的從臉頰上滑落下來......”在書中還有一些地方可以表現孫少平的這種自尊敏感的性格,比如他討厭養尊處優的班長顧養民,公然用行動與他作對。他也不情願去縣革委會副主任田福軍的家裡吃飯,他覺得自己破爛的穿著會給潤葉姐丟人。這些都能體現他孱弱的需要保護的自尊心。

2.隱忍奮鬥的生活強者

生活的重壓造就了孫少平的堅韌不拔的性格特點,他雖然貧窮且不起眼,但他絕沒有就此沉淪下去。他內心沸騰著衝出困境的激情,他不抗拒平凡,但他堅決拒絕平庸。書中有段他對人生的認識:“普通並不等於庸俗,他也許一輩子就是個普通人,但他要做一個不平庸的人,在許許多多平平常常的事情中,應該表現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來。”所以在以後的磨難中,儘管他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但他面對苦難的勇氣卻一直感動著讀者。孫少平的骨子裡有著一顆不安分的心,他覺得他的人生不能困在狹小的雙水村,儘管他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家鄉。所以他毅然地去黃原闖蕩世界。他成為了一個街頭攬工漢,當他發現他當過農村教師的事情對於搬運工來說是一個弱點的時候,他默默地隱瞞了過去的一切。他同其他搬運工一樣不懈的幹著繁重的活計,只是他的拼命和良好的修養得到了村長夫人的賞識,讓他獲得了應有的尊重。後來仍做搬運工的時候,他揹著沉重的石板隱忍的一次次地爬過那個長坡,當背上的肉糜爛而疼痛不止的時候,他依然一聲不吭的隱忍著。這些磨難為他以後的人生積累了寶貴的財富。當他有機會成為一名挖煤的礦工時,他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他知道這是跳出農門的好機會,儘管這也是個苦累的工作。

礦上的沉重勞動讓他覺得人生有了奮鬥的價值,當他領著拼命掙來的工資的時候,那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而那些曾經看不起他的富家礦工子弟們卑微地望著他的時候,他雖然感到自豪,但絕不會把這種情緒向他們肆無忌憚地展露。他只是在收穫著屬於自己的勞動果實,而不是炫耀。他在給妹妹蘭香的信中說道:“首先要自強自立,勇敢地面對我們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難!......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這是他的人生信條,也是他面對生活的真實寫照。

3.善良正直的道德楷模

孫少平來自農村,深受淳樸的農村風俗習慣的薰陶,他認同並尊重農村文化中的寬容、善良、淳樸,農民身上的堅強、正直和刻苦,把它們看作是精神的歸宿。可以說孫少平的家庭像是一艘在狂風暴雨中漂在大海中的破輪船,隨時都可能沉沒。看看他家的境況吧:“老祖母年近八十,癱瘓在炕上;父母也一大把歲數,老胳膊老腿的,掙不了幾個工分;妹妹升入了公社初中,吃穿用度都增加了;姐姐又找了個不務正業的丈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孫少平用自己還稚嫩的肩膀力所能及地幫扶著家人。他從來沒有把癱瘓在炕的奶奶當做一種負擔,如果有機會吃白膜他都會留著給奶奶,奶奶眼睛不好他會和妹妹蘭香收集露珠,他會把僅有的零花錢留著給奶奶買止疼藥等等,這些善良的舉動淨化著讀者的心靈,詮釋這儒家傳統的孝道。當哥哥少安結婚後不得不分家時,他勇敢主動的把家庭的負擔接過來,幫助父親經營這個大家庭,他把自己用血汗換來的錢寄給妹妹蘭香當生活費,供妹妹讀高中直到大學畢業。

如果說對待親人是一種血濃於水的使命感,那麼他對待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那種正直寬厚更令人動容。他在打工時遇到一位飽受包工頭欺辱的小女孩小翠,不但義憤填膺地找包工頭理論,甚至不惜和包工頭打了一架,為此丟掉了工作。在送小翠回家的時候,把身上的錢都給了她,並且囑咐她以後不要再回來了。儘管最終他沒有改變小翠的命運,但他盡力了。在煤礦工作的時候,當礦上的安鎖子企圖對惠英嫂出言不遜時,他氣憤的打了安鎖子,但是當安鎖子在礦下遇到生命危險的時候,他又義無反顧地把他護在身下,救了他的生命。這種高貴的品質可以說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他作為道德楷模給我們留下的標杆。

(三)孫氏兩兄弟的比較

作為書中重要的主人公形象,孫少安和孫少平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能更清晰地看到他們人生道路的不同,以及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原因。

孫少安和孫少平都具有農村人樸實、堅韌、善良的優秀品質。他們是黃土地養育出來的陝北漢子,深受中國農村文化的感染。對家庭是全心全意地付出,而不計較回報;對朋友是熱情寬厚,不分貴賤;對生活的樂觀向上,永不服輸。在這些方面可以說他們是一脈相承的,也是他們共同的人格魅力。

兩兄弟都承受了愛情的悲劇。孫少安是因為自卑不敢接受一份真摯的愛,孫少平是因為命運的捉弄失去了一份刻骨銘心的愛。他們都願意擁有一份平淡而溫馨的愛情,一個可以相伴終生的伴侶,但結果令人心碎。

但是由於一些精神上的差異導致他們性格上的區別。孫少安是紮根農村奮鬥的開拓者而又安於農村生活的人;弟弟少平則是以進取和挑戰的姿態面對生活的人。這種不同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他們眼界的不同,少安高小畢業便回鄉勞動,只希望能改變家庭的現狀,在村裡過上好日子,成為鄉親們眼中的能人。而孫少平不僅高中畢業,而且飽讀書籍,並且去過黃原演講,接觸過農村以外的世界,所以想去遠方去尋找自己的理想,而不僅僅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他們倆一個重物質,一個重精神;一個求實,一個幻想;一個源自傳統,一個指向未來;一個封閉,一個開放;一個深植農村,一個卻被遠行的夢所召喚!

(四)對當代青年的現實意義


平凡而不平庸的孫家兄弟


《平凡的世界》中的孫氏兄弟處在中國社會的大變革時期,舊的思想仍未退出歷史舞臺,新的思想卻蓬勃發展,衝擊著當時人們的思想。尤其是年輕人,面對複雜的社會變革,會顯得茫然無措。但是從孫少安和孫少平的身上,我們無疑能看到屬於中國青年的寶貴的品質。

作為當代的年輕人,我們該怎麼面對自身所處的這個風雲變幻,令人目不暇接的社會呢?面對出身的貧寒,有的人自暴自棄;面對社會的不公,有的人怨天尤人;面對生活的苦難,有的人知難而退。這些負能量在摧殘著年輕的我們,我們該怎麼辦?是束手就擒,還是奮起抗爭?如果我們暫時還無力改變這個世界,那麼我們可以先從自身改變。自身的改變源自於思想的改變,觀念的轉變,這樣才能在社會中找到立足之地,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可以提供給我們一些有益的營養:任何時代年輕人的成長、成才、取得成就的過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成功,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句歌詞也許正是這些形象的另一個縮影。身為新時代的我們,無時無刻不處在競爭和合作之中,如果碰到困難和挫折不算什麼,我們需要的正是孫少安、孫少平那樣勇於面對苦難、克服苦難、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這種優秀的人格魅力是每個年輕人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之水在延續,一輪又一輪的青春之花在綻放,無論年輕的生命處在哪個時代,無論青春的花朵在哪個角落綻放,孫少安、孫少平的形象在讀者中產生的社會意義不會輕易消失,反而會歷久彌香。《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歌頌青春和生命的史詩,孫氏兩兄弟的形象給予人們的信心、智慧和力量,必將隨著青春和生命的不斷延續而產生永恆的社會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