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機老闆自述:疫情過後,出路在哪?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全國生產口罩機的廠家大概大約只有80家左右,其中60%的產能產自東莞。

這個產業是非常小微細劃的一個行業,原本是非常小的,小到什麼程度呢?兩家產業鏈上的公司,就好比在世界地圖上,兩個找不到彼此的國家。以前,以前國內超聲波口罩機要出口,專用的名詞甚至連海關編碼都找不到,由於市場需求不大,所能堅守這個行業就更顯得難能可貴。


在疫情前的80多家口罩機廠家中,大部分是20人左右的小微企業或者個體戶;20到50人以上就是中等規模;50人到100人就算是大的。單就企業人員來說,國內人數超過100人的企業估計不超過兩三家,我們利瀚就是其中一家。


疫情前我們的口罩設備出口到全球八十多個國家及地區,與國內外2000多家客戶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疫情暴發後,我們積極組織人員擴大生產(目前僅用工量便增長了五倍之多),克服種種困難,第一時間完成國家下達的設備統籌任務,企業目前生產高效穩定,平均每天能提供20多臺/套性能穩定的、完全達到客戶驗收滿意的口罩生產設備,我想能達到這一出貨產能在行業內也是少有的。


口罩機老闆自述:疫情過後,出路在哪?


口罩機老闆自述:疫情過後,出路在哪?


前幾年,由於口罩機這個行業比較小,業內一些廠家陸續轉產做其它行業了,所以在疫情之前,真正堅持做口罩機的,全國大概也就50家左右。


疫情突然到來,這些存留下來的企業很快就開始加班加點生產,全速投入,為全國疫情的管控做出了較大的貢獻。面對疫情防治需要,疫情前的這些企業產能,根本無法滿足市場巨大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具有社會責任與擔當的企業,積極發揮各自企業特長,紛紛加入口罩設備研發生產大軍,為全國疫情阻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彰顯民族大義與社會責任,已知的知名企業如:比亞迪、大族激光、銀河科技、海爾、通用五菱、格力、美的等。


對於這一現象,在與業內的一些同行們交流時,我發現他們存在一些悲觀的心態,我告訴大家,我本人執積極與開放的心態:疫情防治,責任重大,人人有責;我們堅守的行業,能有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本身就是在對阻擊疫情作貢獻,我們不應細分什麼是轉型投產企業,而是應採取資源共享,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讓轉產的企業少走彎路,讓他們能更快捷地向市場提供優質的口罩設備。


“能生產的,未必有物料;有物料的,未必能提供合格設備”


說實話,口罩機這個行業本身不是一個技術門檻有多高的行業。對於很多轉型的企業而言,不存在技術瓶頸,正是因為這一點,眾多轉型的企業,拿自已的技術特長與生產口罩機對比,覺得根本不存在技術壁壘,從而快速接單投產,更有甚者,僅憑一份圖紙便無底限地接單,從而給自身企業與社會造成很大的困擾。


口罩機行業不是非常強調標準化,相對技術而言,反而是經驗積累更加重要。


設備從生產到調試,都需要專業的技術工程師調試,只有調試合格的產品,客戶使用起來才能放心滿意。調試過程除了企業本身設計與製作工藝外,完全是憑一線技術人員個人長期經驗積累。比如說,鼻樑線的歪斜長直、布圈的大小等等,這些是沒有什麼標準可以來制定與參考的,完全要靠技術工人的經驗來調試。就如同一架優質的鋼琴,出廠前必須經過大師親自校調音調一樣,所以當時眾多轉型的企業負責人可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從而給自身企業帶來很大的困擾。


疫情期間,很多廠家一下子都擠進這個行業來了,大家都搶風口,都拼“短平快”,供需極度失衡。


隨著全球產疫情的擴散,在2月10日到4月10日期間,整個市場對口罩機的需求極其旺盛,面對井噴的龐大需求,各個廠家不斷加大市場投入,都想在這兩個月內採購到設備供應材料,從而導致整個設備上下游的物料供應嚴重短缺,一貨難求,甚至一些核心配件,竟然是有價無市,相關配件成本長漲30倍以上,仍採購不到物料。


據相關業內統計,在這短短的兩個月,據說口罩機廠家已經從疫前的80多家增加到了3000多家。這導致了物料的嚴重短缺,供需極不平衡。結果是,各家統籌不全,相互各有欠缺,具備生產能力的,未必有物料;有物料的,生產未必具備產能。


整個市場的矛盾也就出現了,下游客戶的需求,不能馬上滿足;很多訂單隻能不斷往後推,造成客戶極大的抱怨,從而影響到疫情的防治。因此需要規範行業健康發展,整合行業資源,建立行業標準。


對於轉產的企業,業內的一些同行存有抱怨也能理解。這些企業突然決定生產口罩設備,相對自已的本專業畢竟是“門外漢”。他們該如何入門?是找業內的工程師,還是買圖紙,或者是高薪挖技術人員?這些資源從何而來?一時間都是問題。


據業內交流,疫情前的企業核心技術人員目前都存在嚴重流失的情況,更為嚴重的是這些技術員和工程師,彼此之間都有聯繫,所以一走就不僅僅是一個人。核心的人員的流失,對業內的企業是不小的打擊,如此不但嚴重地影響到企業對客戶的承諾,更會增加企業之間的矛盾。


要知道業內的企業,可都是被國家第一批、第二批統籌完成設備交付的企業,均是阻擊疫情的功臣。對於他們而言,感受就如同“自已在戰場上拼殺保家衛國,家裡卻被人侵佔”。


除了第一波圖紙與工程師,第二波調試人員突然流失情況就更加瘋狂,很多調試員可以說是突然“人間蒸發”了。一些轉型生產口罩設備的企業,當自身投入相關數量的口罩設備後,面對客戶交期的跟催,突然發現設備雖然生產出來了,但是無法交付給客戶使用。這是因為設備需要有經驗的技術調試員上門調試才能夠運行,所以

設備調試員如同行業內的大熊貓,顯得無比金貴


他們的身價數以十倍地上漲,這便出現了網上流傳的,調試一臺機器的費用是3萬~5萬,甚至是8萬~10萬。因為生產廠家在疫情期間無法提供良好的售後服務,客戶高價買回的設備又不能停機不用,加之市場前期生產口罩設備的利潤,所以只要設備能正常使用,廠家多花些費用也自認了。


一個新的流動大軍


口罩機產業鏈上的技術工人,大多呈現家族化、地域化的特點,這是跟口罩機這一超聲波設備進入中國的歷程有關。


超聲波是什麼呢?打個比方,一個菸灰缸,由底座和缸圈組成,要把這兩樣東西連在一起,傳統的方法要麼用膠水,要麼用螺絲,但是無論哪種,都費時費力。超聲波指的是一種特殊的摩擦焊接技術,它可以在0.1秒內完成對布料的焊接,效果非常好。


超聲波最早是用於軍工和醫療的,到了20世紀20年代,伴隨工業革命的興起,超聲波開始引入到民用工業領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於廣東率先對外開放,引進了大量的從事玩具,文具,塑膠等行業的外資企業,這些行業需要大量的超聲波焊接設備。


那個時候來廣東打工的工人主要來自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等省份。時間一長,這些省份的工人就成了第一代接觸到超聲波技術的工人,後來他們中的一些人回到老家創業,所以目前從事超聲波領域的人員中,廣東算是第一梯隊,浙江、湖北是第二梯隊,江蘇、上海是第三梯隊。


口罩機市場需求的井噴導致行業形成了一個流動大軍,即專門上門做設備調試的技術工人。他們沒有固定的公司,就是自己做。需求增加了,行業新進入者增加了,如果設備生產出來,調試不好的話就是“殭屍機”,所以這個流動大軍就出現了。這些調試員,不管能不能調試好,一般只要上門,一臺設備調試費就是5萬元起,如果調試好了,就是8萬~10萬。


口罩機老闆自述:疫情過後,出路在哪?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般來說,生產一個批次設備大概需要的週期是25天,但是疫情期間,這個週期尤顯漫長,相對於需求而言,是很大的壓力。所以一貨難求,有錢買不到。就連物料也是這樣的,比如口罩機要用到的超聲波系統,原來是8000元左右,現在已經是8萬~10萬。


雖然價格暴漲,但設備能夠創造的價值對於下游而言還是有著很大的利益驅動。在3月20號之前,一套調試好的口罩機一天的產值可能高達30萬~40萬,這就意味著幾天時間就能賺回一臺口罩機的錢。


可以說在此之前口罩機是幾乎很少有人注意到的行業,現在不同了。就好比一瓶礦泉水,平時可能毫不起眼,但如果在沙漠裡,那它可能就會賣出天價。


疫情過後,出路在哪?


我做這個行業20多年了,經歷過非典、禽流感、豬流感,我每天有收看或收聽當天的新聞聯播的習慣,可以說在疫情暴發之前,我便隱約地感到市場的一些細微變化,為此我們提前做一些相應的準備。


在這場疫情中,我們受到了國家,省,市,區各級領導的關心與支持,特別是是疫情最嚴重的階段,東莞市,區政府領導第一時間深入企業,長期與我們一同辦公作業,竭力幫助我們協調人力、物料、水、電等困難,可以說給予了我們非常寶貴的支持。


截至目前,我們向用戶提供了1000多條合格的口罩生產設備,並在第一時間率先完成國家統籌任務,有力地支援了國家對疫情防治。我們收到了國務院,省,市對企業的嘉獎令,同時收到數百位用戶送給企業的錦旗,在企業為社會盡綿薄之力之時,獲得眾多的榮譽使我們倍感肩負的責任與企業使命。


但疫情結束了,這個行業出路在哪裡?那些轉型企業的出路在哪裡?


對於行業的未來,我的想法是,眾多的轉型生產口罩設備的企業,都是在為防治疫情盡社會責任。如果他們目前有遇到困難或堅持願意從事這個行業,我願意和任何一家公司分享資源和技術。但隨著疫情結束,一些轉型企業在完成社會責任後,可能會漸漸退出口罩設備這個行業。但我個人估計未來4~6個月,市場需求口罩設備還會持續旺盛。


我想這場疫情不單是對中國,也是對全世界的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人們的健康意識會明顯的提升,全球各國都可能建立公共衛生預防和管控體系。


中國有6000多個市縣,每個市縣都可能有一家口罩企業用以物資的儲備與使用,口罩會成為每個家庭的必備品,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需求,所以未來2年~3年,市場依然會很好。


跳出來看,口罩機畢竟只是公共衛生產業鏈上的一箇中間品。我希望我們這個行業,能夠形成一個行業的集合體。在完成國內疫情防治以後,我們重點的市場是在國外,行業可以向國外提供完整的公共衛生安全綜合解決方案和設備集成。比如與公共安全防疫相關的防護服、醫用的全套設備、防護用的全套設備,我們可以沿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提供設備,我想這應該是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


另外,我認為應該儘快形成相關的行業標準。目前全世界有80%以上的口罩設備產自中國,因為標準不統一,行業很難健康發展。目前東莞市正在支持口罩設備聯盟制定標準,有標準才能規範行業發展,如果能讓世界認可並使用中國的口罩設備標準,這將是我與業內同行的最大欣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