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阿嬌嫁給漢武帝,當上皇后,最後不敵衛子夫,背後原因發人深省

“金屋藏嬌”這個故事雖然並非出自正史,而是來源於魏晉志怪小說《漢武故事》,但是這個故事也並非空穴來風。

陳阿嬌嫁給漢武帝,當上皇后,最後不敵衛子夫,背後原因發人深省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

“帝之為太子,公主有力焉。”

這位公主就是大名鼎鼎的陳阿嬌的母親館陶長公主。

館陶公主是漢文帝劉恆和竇氏所生之女,漢景帝劉啟的親姐姐,劉徹的姑媽。嫁給堂邑侯陳午,生了女兒陳阿嬌,嫁給劉徹,又成了漢武帝的丈母孃。

生於帝王之家的館陶公主劉嫖對權力有著天生的興趣,能夠給她權力當然是那位做了皇帝的弟弟劉啟。

她為了討好這位弟弟,最拿手的辦法就是不停地給弟弟送美人。

劉嫖給弟弟送美人,這讓一直得寵的慄妃娘娘醋意大發,對這位長公主從心裡排斥和抑制。因此當慄貴妃兒子劉榮被立為太子,館陶公主想把女兒陳阿嬌許給劉榮作太子妃時,慄妃娘娘一口拒絕。

慄妃娘娘自從拒絕了長公主的請求之後,就開始遭受厄運了,太子劉榮被廢,後來又被酷吏郅都逼死,自己也被幽禁而懸樑自盡。

再看劉徹,因為允諾姑姑對待阿嬌將來要“築金屋以藏之”,於是從漢景帝十多個兒子脫穎而出,成為太子。

因此司馬光《資治通鑑》才有“公主有力焉”這樣的說法,作為交換條件,劉徹做上皇帝之後,陳阿嬌成為了皇后。

因此說,陳阿嬌和劉徹這段婚姻其實是一場政治婚姻,陳阿嬌和劉徹之間並無真正的愛情,因此,劉徹做上皇帝不久,就開始冷落陳阿嬌。

劉徹的母親王志,作為宮裡最聰明的女人,她洞悉皇宮之中波譎雲詭的明爭暗鬥,皇帝劉徹不過是驚濤駭浪中一隻孤舟,隨時有翻船的可能,於是告誡劉徹:

“汝新即位,大臣未服,先為明堂,太皇太后已怒;今又忤長主,必重得罪。”

劉徹也是聰明人,經母親一點即通,立即改變了對陳阿嬌態度,重新獲得館陶公主的支持。

陳阿嬌嫁給漢武帝,當上皇后,最後不敵衛子夫,背後原因發人深省


隨著館陶公主母親太皇太后竇老太太去世,館陶公主徹底失去了依靠,再加上,館陶公主絲毫沒有意識到宮中形勢已經發生了改變,依然還保持著一貫的”恃功,求請無厭“的作風,這讓漢皇帝劉徹非常不滿。

陳阿嬌因為有這樣一位母親,從小就驕橫強硬,婚後還是保持著這種作用。當漢武帝從霸上祈福回來之後,路過姐姐平陽公主家時,看中了歌女衛子夫。

平陽公主把衛子夫送到宮裡,衛子夫日益受到武帝恩寵,陳阿嬌得知後十分憤怒,幾次自殺,武帝更加惱怒,因此而日益疏遠陳阿嬌。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總結陳阿嬌被廢的原因,說:

“皇后驕妒,擅寵而無子。”

驕妒”是陳皇后得罪漢武帝最重要原因,“擅寵而無子”只是給出了廢除陳阿嬌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罷了。

面對陳阿嬌日益失寵的局面,館陶公主又是昏招迭出,司馬光《資治通鑑》寫道:

“大長公主執囚青,欲殺之。”

陶館公主這種做法,非但不能把漢武帝拉到女兒的身邊,反而使漢武帝更加疏遠了陳阿嬌。

漢武帝疏遠陳阿嬌就是越發寵幸衛子夫,提拔重用衛青。

“上聞,乃召青為建章監、侍中,賞賜數日間累千金。既而以子夫為夫人,衛青為太中大夫。”

陳阿嬌被廢,一方面是因為陳阿嬌性格上的缺陷,“驕妒”,另一方面是館陶公主危機處理手段太過拙劣。

漢武帝是否真的就愛衛子夫,當時是否就能斷定衛青將來能夠成為橫掃匈奴的大將軍呢?

從後來漢武帝劉徹對待衛子夫和衛子夫的兒子太子劉據的態度,就可以推知,當年劉徹之所以寵幸衛子夫,扶持衛青,不過是一種打擊陳阿嬌的策略罷了。而陳阿嬌和館陶公主在危機面前連連失誤,最終導致悲劇結局。

陳阿嬌嫁給漢武帝,當上皇后,最後不敵衛子夫,背後原因發人深省


讀史可以明智。同樣是記述歷史,只有司馬光《資治通鑑》能和《史記》相媲美。司馬光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全面總結了1300餘年華夏精英的智慧。

《資治通鑑》是一部豪傑縱橫天下的“帝王之書”、名臣良將從政經略的“權謀之書”、芸芸眾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書”。

《白話資治通鑑》這套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臺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臺灣地區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譯文以緊貼原著為第一要務,文字簡潔典雅,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

人生智慧全在此書,這是一部可以從小讀到老的史書,對於學生尤其重要,小學生讀它可以豐富文史知識,中學生讀它可以提升閱讀、作文能力,成年人讀它可以消遣開懷、增添智慧。

這套十大本,原價498,現在頭條讀者只要208。一本好書抵得上家長萬千說教,點擊工具條購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