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是否在局部战役中取得过胜利?

庭州行者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大败。

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大人民,积极地支持和配合了清军作战,并自发地坚持反侵略斗争。侵略军所到之处,无不遭到当地人民的抗击。英军攻陷厦门,当地民众自动组织起来,袭击英军,迫使侵略军退守鼓浪屿。英军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英军。侵略军进犯长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英国舰队前进。

虎门广州之战

虎门广州之战(1840.12~1841.8)1840年12月,琦善与义律在广东开始谈判。由于英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签订,使道光帝大为不满,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职,派奕山、隆文和杨芳赴广东指挥作战。1841年1月7日,英军也不满谈判的进展,义律先下手为强,出动海陆军攻占虎门的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发起虎门之战。

道光帝闻讯下令对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赴粤。2月23日进攻虎门炮台,虽然部队英勇抵抗,但不敌英军,虎门炮台最终失陷。2月26日,英军又出动海陆军,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5月21日,奕山令水陆军1700余人,于黑夜分乘快船出动,挈火箭、喷筒,夜袭英船,掷火焚烧。5月22日早晨英军2400人反攻。清军溃退。5月24日,英军对广州发起进攻,一路占据城西南的商馆,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东北各炮台,并炮击广州城。广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军尽退城内,秩序大乱,在此形势下,奕山等竖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条件,签订《广州和约》,英国不但不率部撤离了广州,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

1841年8月27日,英军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总兵葛云飞及四千将士战死,英军也损失惨重。英军后来又攻打长江的门户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军坚守西炮台,两江总督牛鉴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鉴逃走,东炮台被攻陷,陈化成与部下死守西炮台,孤军作战,直至战死。吴淞的失利,使英军军舰开入长江。镇江驻防副都统海龄自闻乍浦、吴淞不守,认为汉人通敌,纵兵杀害汉人。7月21日,英军6600余人击败镇江城外绿营守军,越城而入,与1500蒙古八旗兵巷战,英军死37人伤129人,旗兵死约600人,海龄自杀。全城惨遭焚掠,废墟一片。镇江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向英军交纳五十万两赎城费,免收军事占领。8月4日,英军直逼南京,清廷处于不利位置。1841年9月30日至次年3月11日,英军分遣舰队还多次对台湾进行侵犯。由于守军准备充分,战术巧妙,取得了整个战争中罕见的胜利,仅俘获英军就有182人(见台湾抗英斗争)。

1842年5月,英军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镇。6月16日发起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此后,英援军相继到达长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以舰船73艘、陆军1.2万人,溯长江上犯,准备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运河。7月21日,英陆军6900余众,发起镇江之战,遭顽强抗击,被击毙击伤169人后攻陷镇江。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随后英军从燕子矶登陆,察看地形,扬言进攻南京城。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被迫在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

1842年8月29日,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

由于清廷和战不定,决策多变,将帅不善指挥,战法呆板,加之武器装备落后,终为英军所败。鸦片战争的实践表明,落后的封建军队已不能战胜初步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军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别打我的小拇指


没有,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是完败,由于对战争没有准备,官方的盲目自大,使得清廷自上到下都没有想到英国军队战斗力那么强。

第一次鸦片战争主要战役如下(下面按时间排序):

1840年7月,第一次定海之战,由于英军发现林则徐防守的广州准备充分,因此北上攻打了浙江重镇定海,这是中英官方历史上第一次的兵戎相见,定海总兵张朝发在反击过程中炮阵亡,知县姚怀祥眼看无望投水自尽。

1840年12月,大沽口对峙,一触即发但未开战,道光同意谈判,问责林则徐,英军回到广州谈判。

1841年1月,沙角炮台之战,此时林则徐已被革职,英军与清廷谈判破裂,开始进攻广州,炮轰沙角炮台,三江协副将陈连升与子陈长鹏先后阵亡。

1841年2月,虎门之战,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血战英军,弹尽粮绝自刎身亡。

1841年7-8月,第二次定海之战,有个有名的故事叫定海三总兵,就是发生在这个战役中,很是惨烈,镇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先后阵亡。

1841年10月,沙蟹岭战斗,狼山镇总兵谢朝恩阵亡,两江总督裕谦投水自尽。裕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阵亡的最高级别军官。

1842年3月,浙东之战,一路上英军凭借先进的装备和战术,攻无不克,清军阵亡将领十余人,比如魏启明,顾得静,王保元、蒋维述、阿木穰、朱贵、哈克里、索文茂等

1842年5月,乍浦之战,副都统长喜身负重伤,不治而亡。

1842年6月,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守备韦印福等阵亡。

自此,道光失去的了对英作战的信心,纵是将士再是无畏,也无法抵抗英军的船坚炮利,道光怂了,

1842年8月,靖江之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英军近逼南京,时妥协派耆英已到南京,而靖江知县杨凤翮坚持招募义勇抵抗英军,但不久《南京条约》正式签订宣告战争结束,靖江知县杨凤翮以不顾大局免职。

战争打了两年之久,说短也不短,清军是屡战屡败,有人说有广州八元里抗英呀,但这个抗英应该算不上战役吧,其实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基层多数军官表现的还是不错的,败就败在统治阶级的无能与无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