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逝的芥川龍之介,他的小說為何被譽為日本文學的最高境界

20世紀日本風行過鶴見濟的《完全自殺手冊》,這本書稱自縊是成功率最高、操作最簡單、痛苦最少的自殺手段。

很多日本文壇上不世出的文學大家、大文豪,最終都選擇了以自我了結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從三島由紀夫,到川端康成,再到公芥川龍之介。

他與森歐外、夏目漱石被稱為20世紀前半葉日本文壇上的三巨匠。那個獨步日本文壇,被譽為"短篇小說巨擘""日本的卡夫卡"的芥川龍之介,魯迅評價其作品: "所用的主題最多的是希望之後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時之心情。"

他逐漸走入自己設置的矛盾中走不出來,他對利己主義的厭惡到頭來劈頭蓋臉地砸向他自己。卻僅僅只有35年的光陰,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他看過太多的人性陰暗面,也許早已對人性感到迷茫和絕望,對未來充滿不安,但他是多麼想將溫柔與勇敢留給世人

佐藤春夫在《三個寶物》序裡對芥川控訴:"你不是一直很期待它出版嘛?你為什麼不等一等……"敢留給世人,尤其是留給孩子。

"生有聞於當時,死有傳於後世",有人無聲無息的活個八九十年,有人雖然只有二三十年如電光火石一閃而過,卻是留下了萬丈光芒。"芥川龍之介的離去給日本文壇是巨大的遺憾。

有人說《傻子的一生》是芥川的自傳體小說,裡面寫盡他的一生。

《傻子的一生》是集合了《齒輪》、《寫給舊友的筆記》、《種子的憂鬱》等短篇小說集。

有人說他的小說可以被譽為日本文學的最高境界,對於創作定位,芥川曾表示:"我並非僅為自身人格的完成而寫作……我的創作只為造就我內心世界的詩人。"

早逝的芥川龍之介,他的小說為何被譽為日本文學的最高境界

1、 短篇《傻子的一生》疑似他的自傳體小說,寫盡他的一生

這個鬼才作家的個人成長之路充滿了各種異數,生母發瘋,"瘋子的兒子"成了他一生都無法擺脫的心理陰影。後來為人養子,雖然養父母待他不薄,但寄人籬下的感覺貫徹終身,養成了他壓抑的個性。

他一方面對未來充滿希望,一方面他又總是堅持自己的悲觀論點;一方面期望自己的希望能夠達成,一方面又覺得達成未必就是好的。

年方二十的芥川在書店數著如下偉大的名字:莫泊桑、波德萊爾、斯特林堡、易卜生、蕭伯納、托爾斯泰、尼采、魏爾倫、龔古爾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霍普特曼、福樓拜……隨後他下了斷言——人生還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此時的芥川應當是一個熱誠的年輕人,可惜的是生活早就向他展示過什麼是循環的苦難。

母親精神失常,父親廢去他的繼承權和家籍,他在舅父家長大,作為養子,不管養父母是怎樣的慈愛,寄人籬下的感覺恐怕難以從幼小的芥川心中揮去。他曾打算過一種激烈到不論何時死去也不會後悔的生活,然而在這個家裡,他依然過得拘謹,像時裝店櫥窗中的模特,芥川被隔成了陰陽兩面。

薩特說:"他人即地獄。"在芥川的心中,這顆厭世的種子早早埋下了,如何看待人成了他一生都在思索的難題。他看到了生命中的無聊與諷刺,人人都在利己中活,無論父母、子女、夫妻、兄弟、朋友乃至陌生人之間,這種微小利益的盤算始終都在,精準如算盤上的珠子。芥川因而寫下了一系列研究者稱之為反映"利己主義"的小說,如《羅生門》、《竹林中》、《蜘蛛絲》、《鼻子》等等。

芥川對於先生的生活已無希望,他將希望就此寄託於藝術,哪怕他能抓住的是那電線架上的短路火花。他不吝惜生命,如果能夠抓住這簇火花。或許不只是芥川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在他看來也並不足惜。他說:"如果屍體不夠用,我就會沒有惡意地去殺人。"

早逝的芥川龍之介,他的小說為何被譽為日本文學的最高境界

《傻子的一生》中有一句話"人生比不上一行的波德萊爾"。照這句話應作如下兩種解釋,一是人生像波德萊爾的詩一樣短;另一種解釋是人生湮沒無聞,到底還不如一行波德萊爾來得有名。

把這句話跟芥川短暫的一生聯繫起來,我更傾向於前面一種解釋。

《傻子的一生》通篇氤氳的一種頹廢、虛無、甚至絕望的氣息就是從這一句話裡面生髮出來的。寫到第四十二節,冒出了一句充滿反諷意味的話: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殺。

《傻子的一生》散漫寫來,都無倫次,卻又彷彿有一根線把散亂一地的珠子串了起來。芥川所寫的大都是日常生活中屬於個人的一種寂寞的心境、無聊的狀態和厭世的情緒。

2、 死亡,有一種模糊的不安

芥川龍之介在《寄給某舊友的手記》中提到自己的自殺的動機是因"有一種模糊的不安,對於自己的未來有一種模糊的不安"。

"倔的前途不是發瘋就是自殺。

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殺。"

芥川精闢地總結了自己的未來,同許多藝術家一樣,芥川英年早逝,於35歲時服安眠藥自殺。

芥川出生後不得生父新原敏三的喜歡,被生父取消家籍和繼承權,母親在他七個月的時候發瘋了。生母去世後,芥川正式入籍芥川家,成為他們家的養子。

"瘋子的兒子"標籤成了他一生不能擺脫的心理陰影,後期他多次想到生母的瘋病,害怕自己也得這個病。

芥川婚後搬去和養父一家一起住,養父母一家雖然待他們不薄,但是寄人籬下的感覺一生伴著他,造成他壓抑的個性。養父母一家先後事業失敗,本就薪資微薄的他又不得不承擔起贍養四個老人的責任。

大姨母嫁給他生父,她在芥川心中不亞於一個母親的地位。芥川認為大姨母才是他的母親。

據傳他進行創作嘗試的期間,生活中發生了一個重大事件,並且直接影響了其後人生的道路,那就是初戀的失敗。

龍之介的初戀遭到芥川家的強烈反對,態度最近堅決的是他深愛的大姨母。

短暫戀情的破滅促使龍之介深入思索人們心底潛藏著的利己主義,他開始把這種感情融入創作中,寫出《羅生門》。

早逝的芥川龍之介,他的小說為何被譽為日本文學的最高境界

芥川自殺前一個月寫給小說家久米正雄的一封信中就曾不無審慎地寫道:"稿(即《某傻子的一生》)中所出現的人物你大概都知道。但是發表之後,希望你不要加上註解。

《傻子的一生》合集中多次描述到無論從視覺的角度還是聽覺的角度,芥川總是能夠發現令自己不安的東西或者現象,讓他感到恐懼、無助,想要逃離,可是卻發現無論逃到哪裡,都會出現令自己不快的事情。

芥川不僅覺得自己有罪,他認為世人皆是有罪的,為他們不知自己的罪而不快、不安。

芥川認為人生可怕的四個敵人是——疑惑、恐懼、驕傲、官能性慾望。他的《侏儒的話》裡那句"人生是比地獄還地獄的。"最能體現他現實中對人生的感悟。

焦躁不安——可望而不可及——坦塔羅斯——地獄心,芥川覺得坦塔羅斯就是透過玻璃門看水果的自己。

《黑暗對話》中從對話中可以看出芥川對其分身的信任,可以說是有問必答,有疑必解。這正是他在現實中沒有人可以給予的,他也不願給予別人的信任。

有人說"藝術家為了創作非凡的作品,在一定的時候或一定的場合下會把靈魂出賣給魔鬼。"

在芥川龍之介的筆下《地獄變》此篇中,良秀的心理狀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孤傲—怪誕—卑微—忍痛—壯烈。

《地獄變》畫好了,良秀自殺了。

《地獄變》寫好了,芥川的心理、身體、情感經受折磨,地獄處在他的心中。

早逝的芥川龍之介,他的小說為何被譽為日本文學的最高境界

《河童》中芥川在一次虛構的對話中借幽靈之口,提到了德國作家克萊斯特、哲學家邁蘭德、奧地利思想家魏寧格等,他們都是自殺者。從芥川的小說不難看出芥川性格峻烈的一面:一個終日被創作激情驅策的天才作家無法容忍一個被疾病拖垮,連"動物的本能"都沒有的病夫苟活於世。

各種版本芥川文集裡芥川不同時期的照片。其相貌,可謂清瘦,帶著病態的臉是窄而長的,眉頭總是緊鎖的,表情總是憂深鬱結的。他那隻細弱的手要麼是支著下巴,要麼是撐著腦門,彷彿他那腦袋裡有什麼沉重的東西需要一隻手來支撐。芥川的形象在黃昏時分看來定然是十分清苦的,也很容易讓人想起中國唐代的苦吟詩人,想起"郊寒島瘦"四個字來。

芥川自殺那年他完成了一部重要的作品《河童》。芥川寫這篇作品時,精神狀態已經越來越糟糕,他常常擔心自己會像母親那樣瘋掉。

芥川在自殺那一年身上有多種病症:腸胃炎、神經衰弱症、心悸、失眠、痔瘡等。對芥川而言,神經衰弱症是最為致命的,他的老師夏目漱石也一直為此病所苦。

1927年,姐夫的自殺,好友宇野浩二的發瘋,芥川親眼看到朋友精神失常後的模樣,害怕自己終有一天會陷入此種狀態。這兩件事給芥川帶來沉重的打擊。

1927年芥川服安眠藥自殺。

3、 不曾離去,龍之介的輪廓始終清晰

追求藝術至上的芥川又是浪漫的,他在《文藝雜談》裡對無產階級的作家說:"你們必須有詩的境界!"

讀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常令人倍感壓抑與絕望,這種對人性之惡的揭示猶如一面巫婆手中的魔鏡,照出了每一個人靈魂深處的黑暗。

也許你一輩子都很難看得清"人性"但是在這本書裡面漸漸的露出了真容,這本書可以說是中日大師之間的文學碰撞,是讓人為之稱讚的好書。

芥川龍之介寫《羅生門》時自己想著地獄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他可能會把自己的置身在這樣的一個環境當中,隨後,他便成功了,在他所建造的地獄裡面,是經歷了很多痛苦的棲息之地,哪裡就算是連日出的景象都很難以描繪出來,是一個亦真亦假的荒涼鬼城,充分的被作者芥川龍之介描述的很陰森,強盜流竄,狐狸作窩,隨處可見的屍體,無疑讓人為之一驚。

早逝的芥川龍之介,他的小說為何被譽為日本文學的最高境界

魯迅之所以欣賞芥川,恐怕很大程度上是發現他們都是以筆為刀的人都會盡情揭露社會的人性。

芥川說"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好像這些悲喜劇都盈溢了人間無盡的惡、痛苦和悲傷,似乎過於陰暗。其實就像《地獄變》裡那句"平庸的畫師不會懂得醜惡之物中的美"所隱含的隱喻一樣,人世間自然充滿了惡,但我們來到世間,終歸還是要去品嚐生活的美。

他灑脫自如地審察著生活的膚淺表象及其內在規律,清晰而精煉地展現了我們的虛妄和冷酷,而正是他的"不說破",讓你覺得漆黑的夜裡,還有那麼一絲光亮。

芥川的作品成分複雜,他總是能從"瞬間危機"發現人性的暗區,從現實的縫隙切入一步步迫近事物的本質,他那種近於幽暗的敘述裡面總有什麼東西如同水光一樣微微晃盪著,使人產生隱約不安,卻又彷彿有所期待。

早逝的芥川龍之介,他的小說為何被譽為日本文學的最高境界

就像巴金在《燈》中所寫:人的一生總有痛苦的時候,總有找不到路的時候,這時候有一絲光亮,你就覺得那是方向,就可以往那兒走。

芥川龍之介的人生也如曇花一現,就像一簇煙火,剛閃出最華麗的光芒,而這光芒"美得幾乎令人悲從中來",就戛然熄滅了。

芥川他以死亡的方式去找尋他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的理想的國度了,於他而言,這或許也算是另一種"重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