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甲狀腺結節”遇上“鈣化”,就是癌?

當“甲狀腺結節”遇上“鈣化”,就是癌?

臨下班時,公司把員工的體檢報告發給了大家,大家拿走後回到自己的位子上看了起來。有看不懂報告的員工趕快上了各種網絡平臺,對一些醫學名詞進行了搜索。平時比較活躍的小張卻沒有加入進來,她桌子上攤著體檢報告,好像剛剛哭過。熱心的王大姐趕緊上前詢問,小張抽泣著說:“我上網查過了,我得甲狀腺癌了,不知道能活多久,我這不還沒有嫁人嗎,我怎麼辦啊!”


看著她的體檢報告,用筆劃出了一句話“甲狀腺結節伴鈣化,請至專科進一步處理”。熱心的王大姐趕緊安慰她,說自己的哥哥就是大醫院的甲狀腺外科醫生,帶她去好好看一下。

當“甲狀腺結節”遇上“鈣化”,就是癌?

當“甲狀腺結節”遇上“鈣化”,就是癌?

次日


“雖然你們甲狀腺結節伴有鈣化客觀存在,但不是甲狀腺結節有了鈣化就是惡性的,很多情況都是良性的,你這種情況考慮良性的可能性大。放心吧,半年以後到我這裡做一個超聲檢查,比對一下即可”。聽著王教授毫不含糊的診斷和建議、看著王教授堅定的眼神,小張一直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那麼,甲狀腺結節伴鈣化,這個鈣化到底是什麼鬼?為什麼網上會說甲狀腺結節伴鈣化就是甲狀腺癌呢?


當“甲狀腺結節”遇上“鈣化”,就是癌?

當“甲狀腺結節”遇上“鈣化”,就是癌?

甲狀腺鈣化是甲狀腺結節患者在進行超聲檢查時比較常見的現象,甲狀腺內鈣化較少單獨出現,常與結節伴發,可發生於良性結節,亦可發生於惡性結節。


甲狀腺結節鈣化的發病機制目前臨床尚無統一的定論,但是一些學者認為,甲狀腺惡性結節鈣化發生的原因可能為癌細胞生長較快,組織過度增生,從而導致鈣鹽沉積而發生鈣化,也可能為腫瘤本身分泌一些致鈣化物質如糖蛋白和粘多糖有關;而良性結節中鈣化原因可能為結節在增生過程中,出現纖維組織增生,影響甲狀腺濾泡的血運,造成甲狀腺出血壞死,血腫吸收後結節囊性變,形成結節壁鈣化和纖維隔帶鈣化。認為甲狀腺結節伴鈣化就是甲狀腺癌的說法絕對是以偏概全的,從目前資料來看,大部分伴鈣化的甲狀腺結節還是良性偏多。

當“甲狀腺結節”遇上“鈣化”,就是癌?

當“甲狀腺結節”遇上“鈣化”,就是癌?

根據超聲聲像中鈣化的大小及形態,將鈣化分為微小鈣化、粗大鈣化、邊緣環狀鈣化。微小鈣化指砂礫樣、顆粒樣、針尖樣、點狀直徑≤2 mm 的鈣化點,伴或不伴聲影;粗大鈣化指伴有聲影的強回聲光團及斑片、斑點狀、弧形或其他不規則的強回聲光團,直徑>2 mm;邊緣環狀鈣化指蛋殼樣鈣化或外周曲線型鈣化。大部分學者認為微鈣化高度提示惡性,粗鈣化及邊緣性鈣化更傾向於良性,但也有研究認為, 惡性結節中癌組織局部出血或缺血壞死後機化亦可形成的粗大鈣化表現為微粗鈣化共存或不規則粗鈣化。一般來說,良性結節中鈣化一般較大,多呈邊緣片狀、團狀、弧形粗鈣化,數量少,微小鈣化亦可見,但鈣化數目不超過3 個;惡性結節中以微小、針狀沙粒樣鈣化多見, 鈣化數目多, 但亦可見粗大鈣化。需要強調的是,雖然鈣化在甲狀腺結節的診斷比較重要,它僅僅是診斷的一個環節,必須結合甲狀腺結節形態、邊界、回聲及血流分佈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得到相對客觀的結論。

總之,對於伴有邊緣片狀、團狀、弧形粗鈣化的甲狀腺結節多建議觀察隨訪,一般半年做一次超聲檢查是適當的;而對於直徑<5mm、伴有微鈣化、高度懷疑惡性的甲狀腺結節,觀察隨訪多數也是安全的;直徑>5mm、伴有微鈣化、若位於甲狀腺表面或者鄰近氣管或者位於甲狀腺上極背側,選擇手術治療是相對安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