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餐飲供應鏈面臨著哪些“危”與“機”?

實力弱小食品企業先後“退群”;

新零售渠道大爆發;

餐飲商家或在疫情過後迎“報復性消費”;

農貿市場加速外遷;

……


疫情之下,餐飲供應鏈面臨著哪些“危”與“機”?


疫情之下,餐飲供應鏈遇到了哪些“危”與“機”?

沒有實力的食品商家可能因此退出這個行業。疫情之下政府擴大食品安全的檢測範圍,提高檢測精準度,不合格的產品再難進入市場,現金流不充裕的、勉強活下去的傳統食材配送商加速洗牌,收購、兼併、轉讓等凍品行業整合開始大範圍波及開來。

政府提高准入市場的臺階,未來政府和市場會用區塊鏈可追溯技術、二維碼技術來解決產品溯源問題。

超市、生鮮電商迎來黃金髮展時期。這一次疫情中,盒馬鮮生、每日優鮮、美團買菜、錢大媽等訂單猛增300%以上,這種現象一定會繼續下去,改變的可能性很小,互聯網的力量與傳統電商結合而生的新零售,展示給消費者是方便、高效、安全整潔的形象。有銷量的支撐,產品的性價比優勢會體現出來,人們的購買習慣得到改變。

鮮禽活禽的生產、運輸和儲存會更加嚴格,防止交叉感染和防止食品汙染。比如1月28日,山東煙臺市政府統一關閉農貿(集貿)市場活禽宰殺店47個。近日,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也對市場內活禽宰殺、銷售全面禁止。不得銷售未經檢疫或檢疫不合格及來源不明的動物及製品。

在疫情的影響下,餐飲市場發展如何,可以藉由2003年非典對我國經濟影響的趨勢有些判斷。

從專業角度來講,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不只是一個單純經營場所,只有打造功能完備的農副產品批發理想生態,才能確保市場的安全有序運營。全面實現展示交易、存儲、冷鏈倉儲物流、檢測檢疫等各功能分區獨立運作、協同發展,充分滿足從業者的諸多需求,具有緊迫必要性。

順應城市化發展進程,加快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外遷。當然,外遷也不是一刀切,一棍子打死,要充分考慮百姓生活的便利性和物流的便利性,統籌規劃城市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