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進口產品供應受挫,國內水產養殖的機會要來了嗎?


騰氏水產商務網報道:


在中國疫情逐漸消退的同時,全球多國疫情呈現擴大趨勢,對以進口海產品為代表的全球供應鏈造成衝擊。近日,記者走訪瞭解,受跨國物流通道萎縮等因素影響,上游原產地產品價格跳水、下游消費終端難見現貨,呈現“冰火兩重天”現象。


有行業人士表示,若國際物流中斷情況不及時改善,進口海產品將在4月中旬迎來全線暴漲。餐飲、零售、電商等業態已在積極尋求替代方案,依託更為穩定的國內水產品,把握當下消費復甦良機。


疫情影響,進口產品供應受挫,國內水產養殖的機會要來了嗎?


物流不暢上游產品價賤如泥


根據納斯達克三文魚指數顯示,挪威養殖三文魚出口商現貨報價在2020年第13周再次下跌,同比第12周下跌7.6%,報價為每公斤54.39挪威克朗或37.33元人民幣。該價格指數同比2月份下跌27%。即便是如此低迷的價格,挪威漁民仍在加快捕撈三文魚,第13周出口量較前一週增加344噸至15676噸,同比增長2%。


一位行業資深人士表示:“為了防控疫情蔓延,國際航班大量停飛,跨國集裝箱運輸量明顯下降,這是原產地海產品大量積壓、上游產品價格暴跌的主要原因。漁民揹負經營壓力,又要面對各項開支,不得不斬倉出貨,導致原產地產品價賤如泥。”他還表示:“從挪威到中國的洲際航空運輸完全停頓,陸上運輸需要20多天時間。運輸距離越遠,供應鏈條越長,越容易受到疫情影響。”


越南海產品出口生產協會發布報告,3月份越南海產品出口金額僅為5.49億美元,巴沙魚和金槍魚出口金額下降29%,魷魚出口金額下降31%,蝦類出口金額下降15%。越南海產品銷量下滑最嚴重的市場為歐盟,同比下降40%;其次為中國,同比下降25%。越南最大的蝦類生產商明富集團總裁LeVanQuang表示:“很多美國和歐洲客戶要求暫停發貨,甚至取消訂單,訂單量減少35%至50%。中東、亞洲和南美出口國也遇到同類問題。”


進口萎縮國產海鮮加大供應


在長沙馬王堆交易市場裡,來自海外原產地的中高端海產品已經難得一見。幾隻加拿大象拔蚌孤獨而安靜的躺在水箱裡,它們的對面是一筐又一筐來自湖南益陽的鮮活小龍蝦,在明亮的陽光下喧囂的爬動著。


一位貿易商向記者表示:“冰鮮三文魚、金槍魚、波士頓龍蝦、加拿大象拔蚌、澳鮑、帝王蟹等進口海產品斷檔了,供貨方留了一些樣品做宣傳。因為疫情影響,現在進口貨櫃基本上都停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恢復。一旦庫存全部出清,又無法及時補貨,進口海產品價格最遲會在4月中旬迎來暴漲。”


疫情影響,進口產品供應受挫,國內水產養殖的機會要來了嗎?


長沙徐記海鮮門店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進口海產品不是全部斷檔了,也有一部分來自越南、緬甸等地的海產品還在往國內發貨。這些生產基地離我國口岸很近,物流路徑短,供應尚算及時,價格略有起伏。”他還表示:“國內水產品已經恢復供應,青口貝、帶子貝、石斑魚等產品供應很充足;湖北、湖南小龍蝦也上市了。現在是消費復甦的時候,餐飲企業開門做生意,要迎四方客,能做八方菜,不可能在進口海產品這一棵樹上吊死。”


UCN國際海產品資訊平臺發佈消息稱,國內大量實體加工企業與電商、直播平臺等線上渠道聯手,加快冷凍海產品的採買和發貨速度,試圖抓住當前國內消費復甦的時間窗口。3月份,廣東、湖南、四川、重慶等地的國產冷凍鮭魚銷量同比2月份增長超過20%。


4月6日,天風證券分析師孫彬彬撰文指出:“我們觀察到中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在持續下降,歐洲卡車邊境通過時間在延長,美國供應鏈在持續惡化。受疫情擴散影響,全球供應鏈情況不容樂觀。如果在4月末,跨國物流出現了恢復跡象,我們預計全球供應鏈全面復甦最早會在三季度出現。全球供應鏈何時能夠完全恢復,這要看疫情如何演化,關鍵取決於各國抗擊疫情的措施和力度如何。”



疫情影響,進口產品供應受挫,國內水產養殖的機會要來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