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劇評 1-10集 王凱為你展現宋仁宗的情與理

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到宋代,已達到了一個繁榮和高度成熟的新質變點。陳寅恪說傳統文化,“造極於趙宋”;朱熹講,“國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

這種登峰造極,一個原因是儒、釋、道三家合流,思想趨於融合,漸成一統之局,所以,促成了民族本位文化“理學”的產生。

仁宗時代,哲學思想上正值蓬勃的發展與碰撞,理學之道,未至後世“存天理,窮人慾”的地步,但“知性反省、重理節情”的風氣已經漸成,譬如劇中提到晏殊的名篇《解厄學》, 講的其實就是控制自己,省身,慎言,節情。

倡導理性風範,當然就需要對情感加以抑制。

趙禎自小,他的老師們,同時也是臣子們,對他的期望,必然是“克己復禮”、“內聖外王”,做個最守規矩的皇帝。

可是他廟號“宋仁宗”裡的這個“仁”字,卻偏偏不是一個理性範疇的評價,而是偏感性的。

所以什麼是“仁”?慈民愛物,曰仁;功施於民,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慈心為質,曰仁;惠愛溥洽,曰仁。

這樣的總結評價,恰恰說明了,趙禎在帝王應有的理性風範之外,也擁有豐沛的情感。

而《清平樂》一劇,在充分表現宋仁宗的情感與理性的碰撞這一角度,是非常有其創新性的。

趙禎生母靜容病重過世一段,他愧於未能盡孝,在大朝會之時幾近崩潰,但能強抑悲痛,完成職責,靠的是理性;而盡責之後,卻也暗自傷心,砸傷內侍,呆坐水榭懷念生母,獲青梅竹馬的苗娘子安慰,二人共寢,整段都是情感上恣意的宣洩,平靜下來之後,他定位苗為親人,是理性的迴歸,對情感輸出的有效控制。

其中一個細節,他聽到晏殊回稟生母喪事處置,其情、理之掙扎,盡在端坐無力仰頭的那一瞬間。


《清平樂》劇評 1-10集 王凱為你展現宋仁宗的情與理

再比如來看第三集中趙禎的朝堂戲,他有兩次站起,從簾後走出闡述己方論點。

第一次是爭遼使位次之事,因為他被程琳懟了,再加上對程琳之前給太后獻《武后臨朝圖》的不滿,趙禎這個起身是帶著怒氣的,很急很突然,身體前傾,此為肆情。


《清平樂》劇評 1-10集 王凱為你展現宋仁宗的情與理

第二次,是為己方辨友王曾圓場挽尊拔高立意,需要總結陳詞、梳理全場脈絡,他的這個起身,就氣定神閒、居高臨下、儒雅得很了,此為據理。

《清平樂》劇評 1-10集 王凱為你展現宋仁宗的情與理

趙禎向太后侍藥和二人言語交鋒一段,更是情理交纏的極致,太后終於不吝表達恨與怨,趙禎卻只是在講理,他以大義之理,解太后怨懣之情,在最後,因多年之情分,他也終於不忍,完美理性的面具有了裂縫,真心實意的講,“我希望你康復。” 他很明白太后的心情,那不是驕傲與蠻橫,而是真切的恐懼和孤單。

《清平樂》劇評 1-10集 王凱為你展現宋仁宗的情與理


之後,趙禎與熙春一段,是始之因情,佚於理法。這段相遇,他理解熙春的實際情況,能夠體諒她的苦衷和難處,關照了她的尊嚴,給她最好的支持,然後,讓她自己做主,二人初見,他也是端端正正的問:“那你自己呢?你自己願意嗎?” 雖有情,更守禮。

《清平樂》劇評 1-10集 王凱為你展現宋仁宗的情與理

至於終於登場的帝后之間,情理之糾結與來往,更是極有趣味。是做妻子還是做皇后,說白了就是重情還是重理,曹後本人在感情與理法之間掙扎,趙禎卻是,初因曹後於理於禮已趨完美,加傳聞貌醜,引致無趣和抗拒逆反,後因驚豔於其人而生情、繼而因其不馴,生征服之心,這樣無法完全掌控的情感,對一個一生被要求以理為先的君王,是未知的、是危險的,同時也是新鮮至極的。


《清平樂》劇評 1-10集 王凱為你展現宋仁宗的情與理

王凱,以豐富有層次的演技,細膩生動的體現出了一位君王的感性與理性,值得品味,回味無窮。

非常期待後續的劇情發展,還有,王凱領銜的一眾演員們,如何繼續演繹情理糾葛,盛世風華。​​​​​​​


《清平樂》劇評 1-10集 王凱為你展現宋仁宗的情與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