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王阳明心学,理解心理来自社会,正常社会化就是“内圆外方”


借助王阳明心学,理解心理来自社会,正常社会化就是“内圆外方”


我们知道科学心理学对于“心理”有两句话,“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通俗理解,心理现象都是发生在我们大脑中,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呈现,只是反映而已。

这个反映,用再通俗的话说,就是世界在我们大脑中形成的形象,也是我们心理投射结果。

打个比方,我不认识你但通过问三句话,就知道你是如何的人,问你“单位如何”“同事如何”“领导如何”,假设你都回答“他妈的不怎么样”,我就可以断定“你也他妈的不怎么样”。

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实世界,其实不过是世界的形象,这就是心理的本质,也是我们心理问题的来源,因为每个人对世界产生不同形象,也就有了互动冲突,而且形象与世界存在必然差距,导致内心冲突。

双重冲突下,心理问题注定不可避免,必不可少。

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借助王阳明心学,理解心理来自社会,正常社会化就是“内圆外方”


心理是社会化结果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这就是说心理不是无中生有,每个出生婴儿心理如同一张白纸,社会才是神奇画家大师,社会涂鸦形成各自色彩斑斓心理。

社会化才是心理形成的来源。

社会化这只画笔,要给个体涂鸦内容,包括:学习知识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树立目标理想、培养社会角色。通俗说,就是知道自己是谁(角色),为什么(目标),怎么做(知识和规范),也是科学、艺术、人文的三位一体(知识规范、角色表演、目标理想)。

社会化的条件,一是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二是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这是由于人脑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神经网络,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社会化的载体,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其中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借助王阳明心学,理解心理来自社会,正常社会化就是“内圆外方”


借助阳明心学4句教理解心理社会化

我们知道王阳明心学著名“四句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可以借此理解心理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到底如何一步步发展出来的,这就是从纵向角度做分析。

首先,新出生婴儿的心理世界如同空白画板,洁白无瑕,心灵世界的纯净让成人自惭形秽,这时候就是心学的“心之体”,表现为无善无恶。

其次,心理发展到幼儿时候,家庭和幼儿园作为社会化载体,教导孩子有了好坏意识,孩子喜欢问好人还是坏人,这时候就是心学的“意之动”,表现为有善有恶。

再次,心理继续发展,就是童年时候进入学校,开始接触更多社会,接受规范社会化,有了明确的是非对错分别心,这时候就是心学的“是良知”,表现为知善知恶。

最后,就是青少年时期心理,独立自主意识加强,有了更多社会实践机会,在认知和行动中向善向好向上,这时候就是心学的“是格物”,表现为为善去恶。

上面就是心理发展四个阶段,也对应阳明心学三个观点,即“心外无物,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

借助王阳明心学,理解心理来自社会,正常社会化就是“内圆外方”

用猴子进化类比4种心理社会化类型

社会化类型分作四种:正常社会化、未社会化、反社会化、过度社会化

,利用“方和圆”比喻,分别是:外圆内方、外方内方、外方内圆、外圆内圆。

这里的方和圆本质就是动物性和社会性的象征,一个人正常社会化就是动物到人的过程,也可以说心理不断发展不同,也可以比喻为:正常人、原始人、病人、猴精人。

正常人是可以区分出梦与现实,在私人空间和公共场合由此有了不同行为表现,也即能够根据不同场合做好角色扮演,相当于“穿上衣服的猴子”。

原始人因为文明的分裂程度不够,更多时候按照动物本能从事,不能区分场合行事,做不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还处在自我中心“率性而为”的初级阶段,相当于“不穿衣服的猴子”。

第三种社会化的人即病人,也穿上了衣服,但是要么穿反了,要么穿错了,比如人家是上衣下裤,他是上裤下衣,表现为固执、执着、装睡、欺软怕硬,相当于“穿反衣服的猴子”。

第四种社会化的人已经成为猴精,不仅穿上了衣服,还时刻打扮的花枝招展,处处表现的不同于原本的猴子模样,试图去掉猴子的特性,然而一不小心却露出“猴子尾巴”。相当于“人妖猴子”。

借助王阳明心学,理解心理来自社会,正常社会化就是“内圆外方”


小结

为此,心理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家庭养育和社会,这也就是所谓“生恩”不如“养育恩”。

印度发现狼孩就是例证,狼孩本质不是孩而是狼,如同熊猫不是猫而是熊,应该称呼猫熊。

引申大话西游唐僧唠叨死小妖怪的情节,可以调侃说,“猴是猴它妈生的,人养出来还是猴;人是人他妈生的,还必须得人他妈养,否则就不是人”。

比如有人踩了你一脚不道歉,反而骂人打人,这个人“就不是人”,这不是骂他,而是没有经过社会化,没有教养,因为“有爹娘生没有爹娘养”。

理解心理来自社会化,才会更好处理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备注:喜欢王阳明心学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链接购买阳明心学书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