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大師“鎮海女婿”劉德海逝世 曾改編《十面埋伏》

琵琶大師“鎮海女婿”劉德海逝世 曾改編《十面埋伏》

劉德海先生

“4月11日14時25分,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原副院長、國樂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德海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這兩天,中國音樂學院的這則訃告讓眾多音樂愛好者心痛不已。

“我翻開的第一本琵琶書就是劉大師編的《每日必彈琵琶練習曲》。”“你知道嗎?你的音樂道路上隨處可見劉大師的影子,你彈的是他改編或者創作的曲子,用的是他發明的指法。”“我第一次聽《十面埋伏》就被鎮住了,傳統民樂還能這麼氣勢磅礴,後來才知道作者和彈奏者是劉德海大師!”網友紛紛留言,對這位民樂界的泰斗表達追思。

“他喜歡我們叫他‘鎮海女婿’”

劉德海1937出生於上海,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曾任中央樂團琵琶演奏員、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他創作的《天鵝》《老童》等琵琶名曲,採用了新穎的演奏技藝,同時,他把古曲名作《十面埋伏》打造成了新的經典而走向世界。

劉德海是寧波女婿,他的夫人莊瑜瀾是鎮海籍鋼琴教育家,夫婦倆曾多次來甬,為我市的音樂事業獻計獻策。劉德海還欣然擔任了寧波琵琶學會的首席顧問。

“聽到這個噩耗,我們都很悲痛。去年我們就開始策劃請劉老師2020年來寧波開演奏會,他也很高興地允諾了。但如今成了永遠的遺憾。”琵琶演奏家、寧波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傅丹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夫人是鎮海人,因此我們都叫他‘鎮海女婿’,他很高興我們這麼稱呼他。去年劉老師在杭州開獨奏會時還又唱又彈又跳的,像個‘老頑童’,沒想到這麼快走了……”

傅丹和劉德海相識於1976年。“當時我還在江西工作,我們一行人去北京參加調研會,遇到了非常仰慕的前輩劉德海。得知我們想拜訪他,他很熱情地邀請我們去他家,他當時住在中央音樂學院的筒子樓裡。他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新創作的曲子讓我們錄下來帶走。”

“後來我去北京的時候經常去看他,不管向他請教什麼,他都會無私地指點。劉老師是民樂界泰斗,卻親切隨和,沒有一點架子,而且總給人活力四射、充滿能量的感覺,大概也正因此,他才能創作出這麼多優秀的曲子。”傅丹說。

從數學系轉行的音樂家

1950年,13歲的劉德海開始學習二胡、笛子、琵琶、三絃等樂器,並加入了上海廣播電臺業餘民樂隊;1954年,師從著名琵琶演奏家林石城先生。

1957年高考放榜後,劉德海正準備去數學系報到,但林石城先生告訴他中央音樂學院正在招生的消息,於是他又一次走進考場,並最終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

在音樂學院,劉德海曾自述每天要練琵琶七八個小時,“琴房不夠用,就在走廊裡練;為了防止其他干擾,用棉花塞住耳朵練。時間不夠用,晚上10點熄燈後,把布塞在弦裡作‘無聲’練習。有時練得太晚,乾脆和衣睡在琴房裡過夜。”

1962年畢業後,劉德海留校擔任民樂教師,1964年赴中國音樂學院任教。1970年,劉德海任中央樂團琵琶獨奏演員。他的演奏技術嫻熟自如,深刻細膩,富有激情。作為當代琵琶演奏的代表人物,劉德海一直致力於全面推動琵琶在當下社會的發展。

1975年,劉德海首次演出了經他改編後的《十面埋伏》,大獲成功。從此人們就把《十面埋伏》和劉德海的名字連在了一起。他把這首樂曲帶到了世界各地演奏,讓世界人民都認識了琵琶,也讓世界瞭解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

在央視的一次訪談中,劉德海說自己是爬坡人、開路者。“我只是民族音樂發展道路上的一個爬坡人,明知道它沒有終點,還會就這樣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生命的盡頭,哪怕再多的苦澀和寂寞。”正是這種精神,使他不僅在琵琶演奏技藝發展和創新上成為劃時代的人物,也使他創作的大量琵琶作品和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文章,影響了民族器樂相關專業的發展和幾代民樂人。

寧波晚報記者陳曉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