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品、爆品思维、爆品背后

这周我想写爆品系列话题。然后我就想,到底什么算得上爆品?比如,排队2小时的喜茶?比如定价极其离谱的钟薛高?再比如,开门就被抢光的Kaws和Uniqlo的联名款?


爆品、爆品思维、爆品背后

所以爆品的特性有哪些?定价权?在数小时内也不消失的消费冲动?在短时间内可以卖出惊人销量?

有人说,爆品之所以是爆品,靠的是颜值,这些例子非常多了,前两年流行的ins风看得我都审美疲劳了。有人说,爆品之所以是爆品,靠的是体验,是和消费者产生强关联。这两年,新零售从风口浪尖变成普世真理,我个人觉得最能解释新零售的就是“心”零售。更高级的说法,爆品之所以是爆品,靠的是文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故宫文物掀起的国潮风。

爆品、爆品思维、爆品背后

有人说,爆品是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快速识别,快速占领。所以颜值是一种实现手段,与众不同、走差异化是一种实现路径。

有人说,打造爆品的5大要素是,品类名,分类外观,打动口号,信任状,以及价值爆点。

品类名——就是品类即品牌。周黑鸭和三只松鼠都是不错的案例。就是说到鸭脖子就会想到周黑鸭,说到坚果就会想到三只松鼠。不过,也有反例,如果说到袋装咖啡粉,大家肯定也会想到雀巢,不过我大概不会把雀巢归类为爆品吧(原因:雀巢是通过长期积累+兼并收购,获得了现在的市场地位。)

分类外观——这里讲的绝不是颜值,因为这个point的词眼是“分类”,所以还是在讲品类。

打动口号——肯定不是20年前那个讲三遍的“恒源祥,小nuan”。我经常跟朋友说,我第一次听到电台里放“很久以前”的广告,好奇心爆棚!实在忍不住去百度到底“很久以前”是什么。另外,打动口号要客观,而不是商家自说自话“我是最棒的”,“我独一无二”。

信任状——想尽办法别让用户用脑,就是一开始说的降低决策成本。

价值爆点——你是第一吗?你是唯一吗?如果你是第一或唯一,这就是你的价值爆点。如果都没有?那就要靠性价比啦。在这个经济恶化的大环境下,富人穷人都越来越关注性价比。所以把性价比做到极致,也能引发价值爆点——比如最近的Costco 咯!

有些人一门心思想做爆品(比如我,我看这么多关于品牌和爆品的分析,其实还不是为了我的咖啡店)。不过有些人明明做出了爆品,却说自己并不想要。比如钟薛高。

爆品、爆品思维、爆品背后

钟薛高的创始人就说自己不是网红不是爆品。具体表现为不允许某一个产品卖的太好,卖到一定金额了,销售占比到一定比例了,他就要去控制这款产品了。

他把这种思路归结为“克制”,包括钟薛高的产品SKU也只有10多个。SKU精简,可以理解——可以参考Costco(而Costco对标Walmart)。

林盛演讲里的两点和上面的内容可能有一点冲突,拿出来比划一下看看谁说的更对?

首先,钟薛高卖的这么贵,肯定没什么性价比可言。但是人家的价值爆点也许打的就是“贵”这个点,因为从这个维度来看,它是第一的。

第二,我们能看到的货架上的每个产品,和看不到的都没能上货架的产品,无不都是挖空心思打造的,但成功的只有凤毛麟角。不是因为“失败”的产品不想走差异化路线,或者不想贴近消费者内心,而是产品设计师的认知和用户的认知、产品设计师的审美和用户的审美,更本不在一个象限里。

至于具体怎么做,我也不觉得林盛讲的很明白,他只讲了钟薛高是怎么做,其实也很难复制。所以他说“知易行难”我反而更加认可。每个品牌只能自己去摸索这条路。

看了很多之后,有一个感觉。这个感觉和当年看了很多新零售之后的感觉是一样的。就是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线上线下,零售的本质是一样的;种草拔草, 品牌的本质还是一样的。

零售的本质是客户的需求,无论这个需求来自于痛点亦或是痒点。品牌的本质是客户的心智,无论心智的占领是来自外表或文化。

品牌是零售的第一步,后面还有产品的迭代能力,还有供应链的能力。爆品思维不能只停留在单一产品,而是要一遍又一遍地修正经营体系。

所以千万不要被爆品的表象所迷惑,也不要以为有了一个爆品就可以一劳永逸。爆品背后的积累,往往不被别人看到(看到了还能叫爆品吗?)但不代表没有。

厚积而薄发,共勉之。

打个小广告:各位可以期待一下酥爷的下一个爆品产品哦!店址:泰安路43号-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