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聽128kbps低音質歌曲?這個“黑科技”讓你聽覺溜到飛起來

音樂製作從模擬音頻時代到數字音頻時代,誕生了許多新的規格與指標,大家所常見的規格指標有mp3有損壓縮格式與wav無損壓縮格式,其中mp3中又分不同碼率,例如128kbps與320kbps,這些對於音樂愛好者們來說已經耳熟能詳,不必過多贅述。那麼除開封裝格式外,還有兩個重要參數也和我們所追求的音質息息相關,即「採樣率」與「bit位深」。這片文章中,我們著重於探討bit位深與數字音頻的關係。

一:模擬與數字

要理解bit位深在數字音頻系統中擔任的角色,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一些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的基礎知識。

“模擬信號是一條線,數字信號是一個個點,一條線中可以包含無限的點,若點的數量足夠多,則可以構成一條視覺上的線,但放大來看,它仍是一個個獨立的點。”

簡單來說,模擬信號是連續的,而數字信號是不連續的,我們會“使用數量巨大的點”來採集模擬信號,使數字信號儘可能看起來像連續(模擬)信號。也就是我們採集了很多很多的“”,然後將點與點鏈接起來畫成一條線。


還在聽128kbps低音質歌曲?這個“黑科技”讓你聽覺溜到飛起來

圖1模擬信號


還在聽128kbps低音質歌曲?這個“黑科技”讓你聽覺溜到飛起來


白線代表0db(無聲),黑線代表振動幅度(振幅)。

我們都知道,聲音是靠振動來產生的,將振動圖像化來表示即為波形,振動的幅度以及頻率都可以用此表示,每秒振動1個週期為1Hz,同理每秒振動1000個週期為1kHz,即“千周”。

在上方兩張圖中,皆為10kHz的信號,並將其放大到最細微去觀察,此處的“最細微”是指放大到可以看見每一個採樣點,在圖1中為理想化採集的信號,波形連續順暢,採樣點不可見,但實際上數字世界中不可能存在這樣的信號。一個真實的數字信號往往像 圖2這樣,由許多采集點連成線構成,我們常見的“採樣率48kHz”即為每秒採集48000個點並將其連成線,對於人耳而言,48000的採樣率已經足夠還原出非常高精度的信號了。

現在,信號的頻率(振動次數)已經能被採集識別了,那麼我們信號的大小(振動幅度)我們又該如何表示呢?

二:bit/比特率/比特位深/採樣深度

Hummm...這個小標題中含有多個名稱,但是你完全不必被這些亂七八糟的名字搞得頭腦混亂,他們都是同一個意思,為了簡化與方便理解,我們接下來將其統稱為bit。

在數字音樂以CD為載體的時代,我們常常會看到一個格式叫做”44.1kHz/16bit“,這裡的44.1kHz為採樣率標註,採樣率在上一章節中也和大家簡單地介紹過了。而在移動通訊設備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的今日,人們樂於使用手機實時的聯網來聽音樂,CD更多用於收藏與閒暇時刻在固定場所內播放,而CD格式也被傳承了下來,如今網絡唱片發行很多也仍然使用CD音頻格式,即”44.1kHz/16bit”,這樣的格式好處仍然是佔用內存較小,但隨著人們移動設備的儲存容量越來越大,網絡速度越來越快,很多音樂製作者也更改了習慣,偏向於使用48kHz/24bit格式來發布自己的音樂。

那麼,bit到底是什麼?16bit和24bit到底又有什麼區別?

音頻領域的bit的概念很簡單,它是一個計算機向我們描述振幅(音量大小)的量化單位,數量·和採樣頻率一樣,對於計算機而言,它無法做到信號的連續性。問題來了,“量化單位數量”是什麼?

舉個例子:

我們在增加手機音量的時候,每按一次“音量+”鍵,在手機中反應出來的都是增加”1格”音量,這裡“格”就是一個量化單位,如果手機中一共提供了16格音量單位供用戶調整,則我們可以理解為,手機的最小音量到最大音量之間的範圍有16個量化單位,即2的4次方,即3bit,如果手機提供了32格音量單位供用戶調整,則為2的5次方,即4bit,那麼用戶可以更加精準去調節到一個期望音量。

這個例子不夠嚴謹,它的目的只是為了大家更好地去理解“量化單位”這個詞,接下我們進入音頻領域來繼續深入瞭解bit。

在聊到16bit之前,我們不如先來聊一聊1bit。

1bit是2個狀態(量化單位),分別是0和1,為方便理解我們簡化ADDA的原理,因為實際上要比圖示覆雜很多。更通俗一些理解就是,把波形振幅簡化成圍繞著0的位置來波動,依據PCM的採樣原理,我們使用偏置電壓為+2.5v和-2.5v進行講解,從圖中可以得知,在1bit中,動態被量化只有2種結果:+2.5v和-2.5v,因此藍色的模擬正弦波被1bit數字量化轉換成了方波。這種量化誤差造成的失真,我們稱之為量化失真。


還在聽128kbps低音質歌曲?這個“黑科技”讓你聽覺溜到飛起來


2bit是4個狀態(量化單位),分別是00、01、10和11,因此2bit的量化結果要比1bit多出2個電壓+1.25v和-1.25v,從圖像中我們可以得知,雖然它的量化結果也還是和原波形存在量化失真,但是情況很明顯比1bit好。所謂量化就是四捨五入的方式,比如-1.1v的電壓,在2bit中被記錄成了1.25v,因此失真了。


還在聽128kbps低音質歌曲?這個“黑科技”讓你聽覺溜到飛起來


3bit是8個狀態(量化單位),因此3bit的量化結果要比2bit多出4個電壓+0.625、+1.875v,-0.625和-1.875v,雖然和原波形依舊存在量化失真,但是情況越來越好。


還在聽128kbps低音質歌曲?這個“黑科技”讓你聽覺溜到飛起來


講到這裡,想必大家也理解到了bit的概念了,我們把這個概念引申到16bit和24bit上去,可以通過計算得出16bit有65536個狀態(量化單位),這個精度顯然已經比1bit高出太多,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已經無法感知到量化失真了。

而24bit有16777216個狀態(量化單位),它比16bit多瞭如此之多的量化單位,數據量自然也會多上不少,但更重點的其實是他的精度,隨著科技的進步,耳機耳放諸多回放設備的發展,人們已不滿足於16bit的精度,所以24bit在音樂製作階段已經完全取代16bit,而在音樂發佈階段,24bit也愈發有著完全取代16bit的趨勢。


還在聽128kbps低音質歌曲?這個“黑科技”讓你聽覺溜到飛起來

咪咕音樂

咪咕音樂5G新時代,隨著增強型帶寬的大幅度提升,業界對高品質音樂在線體驗的期望越來越高,至臻音質(24bit)是咪咕音樂在5G時代帶給大家的“5G新體驗”之一,它具有超強的原音質感,讓用戶能隨時感受音樂的呼吸與脈動,暢享極致視聽體驗。

相比普通CD16bit的採樣深度,【至臻音質】的採樣深度將達到24bit,該品質下能夠記錄超越人耳聽覺範圍的聲音細節,使用戶能夠體驗到更多元化的音樂,同時也能在5G技術下將錄音室母帶音樂所蘊含的純臻與細膩、現場演奏音樂所展現的震撼與立體感完完整整的帶給用戶,用戶可以跨越時空通過音樂與創作人直接對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