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但不撕破臉,是成年人最大的體面

討厭但不撕破臉,是成年人最大的體面

文 | 橙全主筆團


曾有人在微博上發言說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找到喜歡的人、能夠找到幾個好朋友,其實是特別特別困難的一件事情。將就著過吧,將就著交往吧!


大家紛紛留言,其中很多人覺得所謂成熟是明明該哭該鬧,卻不言不語地微笑。成人社交就是如此,將就著生活,哪怕你有很多討厭它的地方。


01


最近隨著《中餐廳3》的熱播,黃曉明的“明言明語”被送上了熱搜,黃曉明成為了大家心目中最“討厭的”老闆,其原因如下:


黃曉明獨斷專裁,不顧及大局,只喜歡自己的判斷。以至於在開會決定套餐時,不顧員工們提出的建議,自顧自決定了單人套餐的菜譜,哪怕其他人提出單人套餐的工作量大,會嚴重影響餐廳的出餐速度等憂慮。


於是”明言明語“裡出現了:

“這個事情不需要討論,如果大家都說的算的話,咱們沒法弄了。”

“聽我的......”

“我說了算......”

“你乾脆別幹了...”

“既然是你的錯今天就扣工資吧。“


這種管理在餐廳開業當天矛盾極其明顯,在供餐速度極慢、供不應求、顧客的嚴重不滿的情況下,此時,作為老闆的黃曉明不僅不自知問題在哪,還將問題的責任全部甩給大廚,“我認為今天中午做菜慢,你有很大的一個責任。這不是我的問題,這是你的問題。”


其實這只是一個綜藝節目而已,黃曉明也表示很無辜,他並沒有觸犯到你,但你又確實討厭他。


你討厭黃曉明的“明言明語”或許是你現實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上司或父母。但由於現實的種種原因我們並不能選擇直接結束一段關係,現實如網,我們無處可逃。


02


於是有人會勸自己說我們成年人!誰的生活裡沒有一些“討厭"的人和事呢!


前段時間朋友來東京找我,一行四個人,一對情侶一對兄弟。我也不算是東道主,只不過是來親戚家住得久一些。由於當天玩得太晚了,想著第二天還要一起出來玩,自己一個人回去也不方便,便決定在朋友預定的民宿借住一晚。


朋友租住的民宿有一間獨立的房間,和一張沙發床,除此之外,再沒有多餘的床位。我正為睡在哪躊躇不定時,朋友安排我打地鋪。一個男生從衣櫥裡翻出了五條被子給我,便說,要不打地鋪吧,這被子摸著就很舒服。


後來,大家陸陸續續的洗漱,踩過水的腳丫溼噠噠的,盡數踩在我的被褥上。那天晚上,我沒睡著,因為東京的地板太硬了。


第二天,他們起床,並沒有問我昨天睡得怎麼樣,連一句朋友的關心在他們那邊都顯得多餘。


雖然只是一件睡不好的小事,但那之後,莫名的“討厭”的情緒破盒而出,緊緊包裹著我。我肚子一堆沒說出口的“埋怨”,讓我也沒辦法再好聲好氣地和朋友們講話,旅行的體驗也因此糟糕透了,我表面上依舊保持著對朋友應有的笑臉相迎,但我內心深處差點忍不住跟他們撕逼,憑什麼這麼對我!


但是我忍住了,理由很簡單,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顯得自己蠢笨而幼稚。但是他們卻又是我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同學,我該如何自處?


討厭一個人,但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的例子數不勝數。


知乎裡曾經有人問過一個問題:有一個討厭的親戚朋友是怎麼樣的體驗?


大家紛紛匿名站出來數落親朋好友的各種奇葩事件:有人吐槽親戚每次來做客都會“不經意”的順手帶走一些小東西;

有人吐槽室友愛刷抖音且不帶耳機影響大家休息;

有人吐槽同事愛搶功勞;

有人吐槽和朋友出去玩,吃喝玩樂朋友從不會買單。


或許是生活中忍受太多了,到了黃曉明的言行一冒出來,於是你在網上大聲責罵,或是躲在言論的背後暗暗的想罵得好!


或許是生活中忍受了太多對親人和朋友的不滿,到了知乎匿名才敢大罵一通。


但面對現實的生活,你大多數是不敢言語的,這也是成年的正常社交,你也習慣了,有時候你會想而大多數人也是這樣的不是嗎?


但你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會被這種討厭的情緒默默的綁架著生活。我們為什麼會特別特別的討厭這個人,這件事,哪怕黃曉明並沒有冒犯到你的生活。


03


生活中沒有莫名其妙的討厭一些人和事,都是有原因的。


討厭的情緒分為兩類:


第一類為有意識的討厭,也稱為有因討厭,即有根據的討厭,通常是因為對方身上的某些特質,所做的某些行為,所持有的某種觀點不是我們所認同的,而引發的抵制心理;


第二類是無意識的討厭,也稱為無因討厭,即沒來由的討厭,通常是因為群體無意識所引起的跟風心理。


我們為什麼會有意識的討厭一個人?


引起我們有意識的討厭一個人的原因有以下兩種:


1)心理落差


心理落差是指別人有的我沒有而導致的一種心理,常見於在同學、同事、親戚、朋友、室友、鄰居等等之間。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有句臺詞:

“朋友考試不及格我們難受,朋友考第一我們更難受。”


前一種難受是為朋友的難受而難受,後一種難受是為自己的難受而難受。


明明我們同在一所教室學習,由同一個老師授課,做同一本練習冊,憑什麼期末考試他/她卻比我考的好?


明明我們同在一起玩耍遊戲,他/她卻能得到獎學金,而我沒有?


明明我們同是一個小組,同做一份工,他/她卻能得到老闆賞識,而我沒有?


明明我們同在一片區域居住,什麼都不如我們的他/她卻能實現人生雙贏,而我沒有?


說到底,都是因為,這個世界總有人贏,為什麼偏偏那個人不是我?而是我身邊的人?明明我們沒差到哪裡去。


2)心理投射


即當眼前的所見、所聞、所想與自己過去所經歷的事情相同或類似時,尤其是不好的感覺會讓當事人回溯起當時自己的感受,觸碰到一些比較敏感的情緒,進而引發的情緒雪崩反應。


比如小時總是被父母各種管,包括出門穿什麼衣服,什麼時候該睡覺,不許吃不健康的食物等。等到長大後,有一天你帶著自己的孩子出門,走來一個老太太好心的告訴你,孩子怎麼不穿襪子呀,你這個媽媽也不注意一點....


這是一句關心的話,但也會引發你討厭你的情緒,甚至會給你帶來莫名的焦慮感。


我們為什麼會無意識的討厭一個人?


1)無意識的討厭一種是對方沒有觸犯我,但他剛好是符合我討厭的人和事,我對這種行為看不過眼,比如看不慣黃曉明的“明言明語”,比如排斥別人插隊,公眾場所扔垃圾吐痰等。


2)無意識的討厭,很多時候是受自身的出生背景、教育背景、民族文化、風俗潛移默化影響形成的。


電影《綠皮書》裡有兩個這樣的細節。


第一個細節是託尼妻子僱傭黑人來家裡幫工,託尼毫不留情地將黑人喝過的杯子丟到了廚房的垃圾桶。


第二個細節是託尼在生活窘迫之際,被一位名叫唐雪莉的黑人鋼琴家僱傭。在知道自己的老闆是一個黑人時,託尼心生鄙夷,憑什麼這個黑不溜秋的傢伙可以擁有一座豪宅和用不完的財富。


哪怕這個黑人老闆出的工資比正常水平還要高出許多,他也不願意為他幹活。


在完全不瞭解唐雪莉這個人之前,他的潛意識已經給他判了死刑。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託尼認為,黑色皮膚等同於貧窮、骯髒、無能、落後、動亂等消極的感受。託尼會主動地將兩個根本不相關的詞語主動地鏈接到一起,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託尼所處的歷史背景、民族風俗、社會背景等影響。


而我們這種“無意識的討厭”,可以借用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群體無意識”來解釋,即由遺傳保留的無數同類型經驗,在心理最深層積澱的人類普遍性精神。


04


如何面對討厭的人和事?


其實我們在成長中需要不斷學習和人相處,而更重要的一課是學會怎麼和自己討厭的人相處。


畢竟成年人的生活從來不是一個人。很多時候也不是由我們說了算。


前面我們分析了為什麼會有討厭的心理,現在我們說說成年人際交往中,我們怎麼處理這種討厭的情緒。


美國社會學家喬治·霍曼斯和彼得·布勞的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的交往行為本質是一種交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基礎就是獲得好處。


用一句中國人更加熟悉的話來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此後,在社會交換理論的基礎上,學者黃光國進一步提出了關係判斷模型,他認為在人際關係中,所有的需求可以歸納為三類:


情感性和工具性,混合性。


情感關係:遵循“需求法則”,這種關係中雙方的感情都比較深,比如關係好的戀人、朋友,雙方在情感方面的需求比較多,因此會強調資源共享,為對方著想。


工具關係:遵循“公平法則”,這種關係就是簡單的相互利用的關係,比如一般的工作夥伴,因此會強調市場法則,講求清清楚楚,不要有糾紛,別打官司。


混合性關係:就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關係類型,遵循“人情法則”,強調對等互惠,在我們這個“人情社會”,大家一定對此都深有體會。


當我們分清楚這三種社會交換理論,才能判斷自己屬於哪類,對症下藥。


1)情感關係:勿成為情感的奴隸


在和朋友和伴侶鬧不合時,被情緒綁架,不如先冷靜下來了解事件的本身。與其撕破臉皮,不如先和對方談一談你內心的不愉快。比如在東京的旅程裡,我其實可以和朋友說出我的感受,或是這段旅程我已經進行不下去了,我可以選擇離開,而不是將不滿的情緒埋在心裡又和朋友笑臉相迎。


又或許我可以嘗試著與自己信得過的朋友、親人吐槽,將積蓄於心中的憤怒、不甘、委屈、失望等消極情緒傾瀉而出,避免自己淪為情感的奴隸。


2)工具關係:


守住自己的界限,不侵犯他人的界限。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防人”。堅守自己的底線原則,不當爛好人,免得人家以為你好欺負,將你當軟柿子隨便捏。


當了解到對方總是針對你之後,你要做的事情,不過是提防他,並離他遠一點。


3)混合性關係:


斷舍離,從減少無效的社交開始


人的精力有限,我們為什麼要將自己有限的精力用在討厭一個人上?最好的辦法是將這些討厭的人全部格式化:不熟的,點頭之交,點到為止;同學、同事之類的,交往限於學習、工作等公共區域,不要過多涉及私人生活。

推掉了亂七八糟的聚會,屏蔽了負能量的圈子,堅持規律的生活比勉強的人際交往重要。

珍視自己真正的朋友圈資源,遠離討厭的人際垃圾。


4)原則:


先審視自己,再評論他人


當你遇到討厭的人,討厭的事時,不妨先自省一番,這份討厭到底是有意識的討厭?還是無意識的討厭?

這份“討厭”會不會影響你接下來的人際交往?

若是插隊或亂丟垃圾這種事你就放過它。

若影響了你的人際交往,想想除了撕破臉皮,是否還有其他方法來解決。


5)不衝突是一種保護


讓我們做一個成年人!


成年人知道分寸,成年人知道利弊,成年人更知道一定要保護好自己。我們面對這些讓自己心生厭煩的人,就保持表面客氣吧,就保持不衝突的狀態吧,因為這是一段混合性關係。我們要學會安心地處在混合性關係中,保持平等互惠。


而父母等親人,既然割不斷血緣關係,不如學會接受,學會利用時間的緩和作用。


最後


小時候,同學用蠟筆在我的後背上塗畫,我可以大哭大鬧,求老師和爸爸媽媽給我一個公道;長大後,我如法炮製,但未得到我所期望的公道。


你已經不是那個可以把“討厭”時刻擺在臉上的小孩子了,你需要在各種討厭的事情中看清真正的朋友,需要擦亮內心的鏡子,篩選出誰才是你真正的朋友?誰才是真正對你好的人。


我相信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喜歡的人,也會遇到討厭的人。


我們應該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喜歡的人身上,經營好自己的生活。


而我們還如此慷慨地分出注意力去給討厭的人,和他們保持不衝突!這應該就是成年人最大的體面了吧。


橙全心理主筆團:


黃西西 | 北大心理本科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碩士

回甘 | 被法學耽誤的心理學研究者,以心為圓心,以執著為半徑,熱愛心理學,研究心理學

小寒 | 自由撰稿人,心理學愛好者


金魚

討厭但不撕破臉,是成年人最大的體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