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今人捧为神作,为何古代很多人不喜欢?问题出在哪?

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古代能出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其实答案很简单:古代的读书人,把诗情诗意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枫桥夜泊》今人捧为神作,为何古代很多人不喜欢?问题出在哪?

以孟浩然为例,他起床听到鸟叫,要写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他去吃好友家吃个饭,也要写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他求人办事,也不愿意“好好说话”,照样是写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愁得睡不着了,也要写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今人捧为神作,为何古代很多人不喜欢?问题出在哪?

不管身在哪里,总能发现身边的诗情诗意,并挥笔写下来,这就是古人与我们的区别。本期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随性之作,诗名《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论起这首七言绝句的妙处,其实不用笔者多说,入选小学课本多年。此诗无论是意境之美,还是遣词用字,都是唐诗中的精品,被今人奉为神作。而且这种喜欢还跨域了地域,日本人和韩国人也是颇为喜欢这首诗的。但对于这首诗中一些字句的理解,却多年来一直有争议。比如诗中“愁眠”到底是作者愁得失眠了,还是当地有座山叫愁眠山?毕竟江枫和渔火对着“愁眠”这相说法,怎么读都有些别扭。

《枫桥夜泊》今人捧为神作,为何古代很多人不喜欢?问题出在哪?

不仅如此,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其实写得也是很不合常理的。为了形容月落时的清寒之气,张继用了“霜满天”3个字来形容当时的环境。但霜在地不在天,怎么可能霜满天呢?哪怕是水中的雾气,也只会升到水面以上,也是绝对不会霜满天的。大家可以想想平时我们看到写霜的名言名句:王国维的“满地霜华浓似雪”,李白的“疑是地上霜”。这才是正常写霜的手法,那么张继为何非要写霜满天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一句根本不是它所见之物,而是他的感觉。江上传来阵阵寒意,在照明条件不好的月落时分,张继是不太可能看到清霜的,他只是觉得冷。因为冷,张继便觉得此时应该是从天上到地下都是清霜,首句诗人不用一个与“冷”有关的字眼,就已经写出了一股逼人的寒气。

《枫桥夜泊》今人捧为神作,为何古代很多人不喜欢?问题出在哪?

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这种写法不但少见,而且十分高明,但在古代很多名家看来,这其实是不可取的。原因是,这样写诗看起来有“为了写诗而写诗”的嫌疑。这种写法在唐代还能接受,到了以理为主导的宋代,就让人欧阳修等名家接受不了了。欧阳修指出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也不是张继听到的,哪里有寺庙会半夜敲钟,张继摆明是在乱写。当然对于欧阳修的这一指责,也有不少人为在张继声辩,称姑苏等地确实是半夜敲钟的寺庙。

《枫桥夜泊》今人捧为神作,为何古代很多人不喜欢?问题出在哪?

从欧阳修等古代名家对这首诗的态度,其实我们就能发现古人写诗的讲究。在他们眼里,写诗得是兴之所致,不能为求工整度和优美度,而无中生有、刻意为之。霜不是在天,不能仅凭觉得“霜满天”更有意境,就这样写;若寺庙半夜没有敲钟的习惯,不能因为追求诗的意境而刻意这样说。这就是古代很多人不喜欢这首诗的原因。

不过品诗赏词完全是凭一己所好,虽然欧阳修是北宋文坛名家,但也没能挡住这首诗的风靡。毕竟从意境和用字水平上来看,这首诗确实是难得的精品。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