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雖女兒身,被封建禮教束縛,心卻比男兒烈,雄心壯志

在中國文學史上,總會不時地展現出才女們的明豔身影,在女性還遠遠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和教育的時代,人們對偶然出現的才女們往往有一種護惜之情。女詩人的傳奇更是會千百年的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

明清以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日益繁榮,女童受到教育的機會相對以往來說增加了不少,才女們也越來越多了。人們逐漸開始意識到女性在智力方面並不比男性差。女秀才、女狀元的傳說也漸漸多了起來。與此同時,已經覺醒的女性對自己身受的社會歧視懷有極大的不滿,她們不得不奮起反抗。

而生於清末的秋瑾,正是這類女性的傑出代表。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先生曾經親筆為秋瑾提寫巾幗英雄四個大字,並親筆書寫楹聯一幅,充分地表彰了秋瑾不讓鬚眉的氣度和為革命獻身的精神。

《滿江紅》:雖女兒身,被封建禮教束縛,心卻比男兒烈,雄心壯志

孫中山先生為秋瑾所寫的楹聯

秋瑾(1875——1907)是清末著名的女詩人、革命家。她是紹興人,又以俠女自居,所以自號鑑湖女俠。她曾赴日本留學,歸國後創辦報紙,倡導女權,並積極投身於清末革命浪潮之中。1907年,她因起義失敗,於紹興英勇就義,年僅三十二歲。

秋瑾的詩詞,也常常表現出不甘於女性的弱勢地位、想要以男性的姿態參與社會活動的願望。這首《滿江紅·小住京華》就是典型的例子。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她跟隨丈夫遷居北京小住(從五月到中秋節前不過三四個月的時間),就是這段小住使得秋瑾接觸到了更多的進步思想。面對深陷內憂外患、水深火熱的國家,以及八年讓她深感厭惡幾近窒息的婚姻生活,在本該團圓的中秋佳節,秋瑾寫下了這篇痛惜家國破碎、悲嘆知音難覓、救國無門的血淚之作。

《滿江紅》:雖女兒身,被封建禮教束縛,心卻比男兒烈,雄心壯志

秋瑾《滿江紅》

《滿江紅》上下闕各四句。按照詞一般的寫法,是上闕由景入情,下闕抒發情懷。秋瑾的這首《滿江紅》也不例外。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

(1)上闕的前兩句寫景,交待了作詞的地點、季節、環境

詞人此時正跟隨丈夫客於京華,而詞中交待自己的經歷,也只是說小住京華,沒有提及更多帶有性別色彩的字眼。秋日寫到菊花,則是題中應有之意。而寫籬下黃花開遍,也許是詞人所真實看到的實寫,但更多的應該是引用田園詩人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典故。而陶淵明是典型的男性文人偶像,秋瑾此句已經很明顯地體現出了男性士大夫的一種情趣。

《滿江紅》:雖女兒身,被封建禮教束縛,心卻比男兒烈,雄心壯志

《滿江紅》上闕前兩句

另外,她又化用元代張埜《奪錦標·七夕》中“萬里秋容如拭”一句,以秋容如拭來描寫秋日之感受。秋日的北京,天高氣爽,好像擦拭乾淨了自己的面孔。我們知道秋天本沒有面孔,更不會去擦拭的。詞人如此形容秋高氣爽,這採用的是一種通感的寫法,顯得十分新奇。這種寫法,在文人詩和豪放詞中是頗為流行的。

此句,雖是秋瑾化用,卻用得貼切自然,有了一個很好的藝術效果。

(2)從第三句開始,詞人從景語轉入情語,追思自己的身世,講述她心中的苦悶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

“四面歌殘終破楚”,運用了西楚霸王項羽的典故,項羽在垓下被劉邦圍困,漢王劉邦故意讓士兵圍著楚軍唱起了楚地的歌謠,讓楚軍誤以為他已經佔領了楚地。而楚軍士兵聽著家鄉那熟悉的歌謠,感到自己已經深陷不利的境地,又兼思鄉情切,於是便無心戀戰,終致大敗。後世便用四面楚歌

來形容各方面同時陷入危機之境況。

“八年風味徒思浙”,如果不瞭解作者信息的話,也沒有看到過全詞的話,僅僅看到這句,我們大概並不會認為寫這句詞的是一個女性。也許我們會想象這是一位士大夫在宦遊中為思念家鄉所寫的。

《滿江紅》:雖女兒身,被封建禮教束縛,心卻比男兒烈,雄心壯志

秋瑾

秋瑾這一句,寫的是自己的思鄉之情,她寫得頗有士大夫的一種瀟灑氣度。但是我們知道秋瑾顯然不是一位勤於王室的士大夫,在這句風雅的詞句背後可能隱藏著不那麼風雅的生命體驗。

那麼她所感受到的“八年風味”究竟是什麼呢?

提起秋瑾,許多人會被她為革命奉獻一切的精神所感動,並心生敬意。

周恩來總理曾說:

“秋瑾是一個帶頭打破三從四德封建束縛的新女性,她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驅者。”

老革命黨人吳玉章曾說:

“秋瑾為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秋瑾這樣一位生活在封建舊社會的女性,她為革命理想到底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她又經歷了怎樣的人生呢?

《滿江紅》:雖女兒身,被封建禮教束縛,心卻比男兒烈,雄心壯志

劇照——講習中的秋瑾

原來秋瑾在寫這首詞的時候,恰好結婚八年,恰好離開孃家在婆家生活了八年,這還原到了女性的生活體驗上,八年是指八年的婚姻生活。“思浙”其實是她對孃家的思念,秋瑾思鄉是因為遠嫁。舊時的女子出嫁從夫,一旦結婚就必須告別家人跟隨丈夫生活,因此遠嫁往往成為了她們的一種苦難。

秋瑾就是從浙江遠嫁到了湖南。在婚姻生活中,她必然飽受思鄉之苦。非但如此,難解的鄉愁,還往往與不如意的現實相伴。詞人秋瑾的婚姻生活並不如意。她的丈夫王廷鈞的才德遠遠不能和她相匹配,對此秋瑾曾經在給大哥秋譽章的信中說:

“子芳之人,行為禽獸之不若,人之無良,莫此為甚。”

通過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她所表達出的那種對婚姻的深深不滿。

清末女性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卻仍然生活在舊制度下,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這種矛盾就為詞人帶來了不可言說的苦悶,於是她只能將其寄託于思鄉之情。

上闕第四句終於迭出了秋瑾內心苦悶衝突的真正原因:

苦將儂、強派作娥眉,殊未屑!

秋瑾認為自己身為女性是被強派的,是出於冥冥之中命運的一個荒謬安排。她的靈魂並不因此而比男子柔弱,她的內心裡並不承認自己是舊制度下那種柔弱的女性身份,她寧願認為自己是男性。

對於命運的嘲弄,秋瑾的態度是“殊未屑”,她不屑於做好一個當時社會所要求的那種三從四德的女性,她的這種呼聲是振聾發聵的,從而透露出一種不讓鬚眉的豪邁氣概。

(3)下闕轉入寫情,從自己未屑做娥眉的話題生髮開來,抒寫自己作為女中豪傑的抱負。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滿江紅》:雖女兒身,被封建禮教束縛,心卻比男兒烈,雄心壯志

女中豪傑秋瑾像

詞人進一步點明自己身與心的矛盾,以及高貴的靈魂與卑微的身份之間的矛盾。在這種矛盾中,秋瑾毫不猶豫的站在了自己高貴的靈魂一邊,寧可因此忍受那些俗世的磨難。而且她還進一步以豪放的聲調宣稱:

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

平生與人相處,總是一副火熱肝膽,這完全是一副男性英雄的口吻。詞人曾在《致琴文伯母》書中自稱“於時事而行古道,處冷地而舉熱腸。”由此可見,她一直是以古代男性示人,以俠客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

對於靈魂與現實的矛盾,詞人的自評是:

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

如果別人因為我的外表,而把我這個驕傲的英雄只看作是一個卑微的弱女子的話,那他就是一個被表象迷惑的俗子,不值得在意。

而對於自己目前這種尷尬的處境,秋瑾則把它當成是英雄末路。把自己身為女性所遭受的困擾視為每個英雄都必然要經歷的磨折。

這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英雄氣概。同時,秋瑾再一次迴避了自己身為女性的這個現實,而是在詩的思維中,把女性的苦難轉化為了男性的苦難。

儘管惑於表象的人都是俗子,不值得在意,但是在這莽莽紅塵之中,究竟有幾個人不是這種惑於表象的凡夫俗子呢?

秋瑾自己也很清楚,沒有幾個人,於是她發出了“何處覓知音?青衫溼!”的悲切呼聲。

《滿江紅》:雖女兒身,被封建禮教束縛,心卻比男兒烈,雄心壯志

《滿江紅》下闕

青衫溼化用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的末句“江州司馬青衫溼”的典故。青衫是唐代下層官員的服色,必須是讀書做官的人才能穿的,也即是說它是男性專有的服裝。即使在流淚的時候,詞人也不願意流露出一點兒女兒姿態,而是一定要拉來一身男裝給自己穿上,以掩飾心底裡那殘存的一點點柔弱。

(4)創作這首詞的時候,秋瑾二十八歲,八年的封建婚姻,表面上看起來是門當戶對,富貴光鮮。實際上令秋瑾受盡了精神上的折磨。最終,她衝破了重重枷鎖,女扮男裝,東渡日本,去追求別樣的人生,去尋求民族振興的道路。

這首《滿江紅》是秋瑾赴日本前的言志之作。秋瑾越是將自己與男子進行對比,就越能讓人感受到舊社會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和內心的痛苦。

這首詞的語言老練、剛健,展示出了非凡的藝術水平。她出自於一位巾幗英雄之手,其豪放語言抒寫的是女性的生命體驗,因此她就獲得了特殊的藝術張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秋瑾是以女性身份來創作豪放詞的,是對早期詞那種男子作閨音的傳統的反動。

就在寫作這首《滿江紅》的第二年,她衝破了重重束縛,自籌經費東渡日本,在那裡組織演講練習會,成立共愛會,反對清朝統治,提倡婦女解放,這是中國婦女最早成立的一個組織。另外,她還加入了馮自由等人組織的洪門天地會,被封為軍師。1905年回國之後,秋瑾先後經徐錫麟、黃興等人介紹,加入了光復會、同盟會。並創辦了旨在宣傳男女平等的中國女報,號召婦女要肩負起救國的重任。

她用手中的利筆,甚至是用行動去揭露舊社會對婦女的迫害,挽救危亡;謀求民族和婦女的解放,這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秋瑾這一時期文學創作的核心和基調。

《滿江紅》:雖女兒身,被封建禮教束縛,心卻比男兒烈,雄心壯志

劇照——秋瑾被捕

然而天妒英才,在1907年,秋瑾因為起義失敗而被捕,年僅三十二歲的秋瑾懷著革命未成壯志未酬的遺恨英勇就義於紹興的軒亭口。

周恩來總理高度評價秋瑾是一位新的女性,她帶頭打破了三從四德的封建束縛,改變了社會風氣。在反帝反封建的口號還未喊出之時,她就敢於仗劍而起,與黑暗勢力作鬥爭。

她,真不愧為一個先驅者。

所以,在社會解放運動還處在萌芽時期 ,專制制度和男權主義依然佔領統治地位的社會環境中,秋瑾在《滿江紅·小住京華》中發出了來自女性的一聲振聾發聵的吶喊。

如果說,上闕的慷慨豪健與下闕的茫然悲愴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流露出一種獨立寒秋、壯志難酬,夢醒後無路可走的彷徨與苦悶,那麼她後來為社會革命和婦女解放運動所做的一切,則是對女性固有價值的最高體現和禮讚,就是對女性在新時代應有權利的最初探索和爭取。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所以,時至今日,我們在重讀秋瑾這位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為革命獻身的巾幗英雄的這首佳作時,我們依然能夠很強烈地感受到她那一腔噴薄欲出的愛國熱血,和不讓鬚眉的豪邁氣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