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遇清明 杜牧的杏花村和酒你一定熟悉 但客家的清明粄 你嘗過嗎

清明,承載著太多的惆悵,太多的悲傷,太多的生離死別……

此時,又遇清明,不禁想起杜牧那首家喻戶曉的《清明》,似乎只有紛紛細雨,才能撫慰那心底的憂傷……

又遇清明 杜牧的杏花村和酒你一定熟悉 但客家的清明粄 你嘗過嗎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一天正是清明節,詩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

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

又遇清明 杜牧的杏花村和酒你一定熟悉 但客家的清明粄 你嘗過嗎

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溼,這給詩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

詩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呢?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春寒,暖暖被雨淋溼的衣服;藉此也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原來美麗的杏花深處,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著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

又見清明節,南方的客家人,正在忙著做清明粄呢!

又遇清明 杜牧的杏花村和酒你一定熟悉 但客家的清明粄 你嘗過嗎

在客家地區,大家都要到野外踏青,趁便採摘些鮮嫩的苧葉、艾葉、白頭翁、魚腥草、雞屎藤和使君子等青草。先將採回的各種青草嫩葉洗淨、去梗,放入鍋中煮沸後,撈起置大盆中以清水浸泡,然後加入優質粘米粉、糯米粉各一半,加入一定量的水反覆搓韌,做成圓扁形或條形青粄蒸熟即可。

清明時節雨紛紛,四季輪迴,日月復始,一場清明雨,記述著一個個溫情的話題……

清明,是牧童悠揚的笛聲;清明,是杜牧詩裡的杏花酒;清明,是客家人桌上的一籠籠清明粄;清明,是心底的一抹思念;清明,是天上人間的淚雨交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