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话版”《道德经》(五)——《道经》第三章,断句水平是关键

“人话版”《道德经》,让《道德经》说“人话”。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马王堆版)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传统版)

我之前的文章曾经评论过:这马王堆版的帛书简直就像是富家子弟的学渣所写,错字连篇。像极了坟墓主人在孩童时期听读默写时的作业,在其死后的陪葬品。而传统版的《道德经》好像是一位老师在修改遣词造句略显幼稚的马王堆版《德道经》一般,当然就加入了许多自以为是的想法。

《道经》第三章的两版差别不大。“不上贤”里的“上”通“尚”没有问题,一个解读为“以贤为上”,一个作“崇尚”解释区别不大。因为“贤才”是需要通过选拔竞争得来的,不上贤自然可使民不争。

不以贤为上,可以让民众不竞争;不以难得之物为贵,可以让民众不偷盗;不让人人想要的事物出现,可以让民众心意不乱。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老百姓吃饱而不多想,身体强壮而缺少意志,让老百姓长久无智从而无欲。

马王堆版是“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传统版是“使夫知者不敢为也”。缺了一个“弗”字,这意思岂不是相反了?但从逻辑上讲传统版解释是合理的:“知”通“智”,前面是“使民无智而无欲”,但总有“智而有欲”的,这些人就要“使其不敢为”。那马王堆版的不就错了吗?

其实也没错,只不过断错句了,应该是: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前面一连串的“使”一直到“使夫知不敢”,统统都是“弗为”即“无为”而治的结果。所以段末的总结就是:“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无为罢了,就没有治理不了的人民。

看到没有?道家的“无为而治”比起儒家的“等级制”、“选拔制”治理更是一种“愚民化”统治,只要让民众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即可。这和“知识越多越反动”就是同一种逻辑。对于统治者而言,这样管理起来更容易,当然就可以无为而治。问题是你想做那个“愚民”吗?

我在之前的文章《从传统文化看各国治理疫情之道》写过:就拿此次疫情来讲,我们国家采取的就是积极的“有为而治”,而日本、美国等一开始的做法就相当于“无为而治”。效果熟优熟劣,高下立判!所以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各自的治理观念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历史局限性。

总之,你可以爱国学,但千万不要成为“国学脑残粉”,这和“明星脑残粉”没什么两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