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式平在贛東北

邵式平是一位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及紅十軍的主要創始人、領導人之一,曾任贛東北軍委主席、閩浙贛軍委主席、紅十軍政委、閩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閩贛省軍區司令員、中共閩贛省委書記等職,對贛東北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上有朱毛好主張,下有方邵打豺狼。第一英雄方誌敏,第二將軍邵式平。兩條半槍鬧革命,打倒土豪為人民。”這首贛東北革命民諺《打倒土豪為人民》,表達了人民群眾對邵式平的敬仰之情。毛澤東、周恩來也親切地稱他為“邵大哥”。本文主要論述邵式平對創建贛東北根據地的重大貢獻。

邵式平在贛東北


  
  一、建立弋陽黨支部,開展農民運動
  
  北伐軍攻克南昌後,黨組織即派邵式平回弋陽進行革命活動。他在縣城建立了中共弋陽支部,大力開展農民運動。北伐軍到達弋陽後,邵式平出任弋陽縣政務委員會主任,1927年初調南昌工作,出任改組後的國民黨江西省黨部監察委員兼省黨部秘書長,積極推動江西工農運動和反對國民黨右派破壞革命的鬥爭。邵式平經過調查得知,貴溪縣上清宮的“張天師”,是漢代天師第六十三代孫張恩溥,擁有10個大莊園、5000畝良田,收租萬擔,稱王稱霸,欺壓百姓,廣大農民恨之入骨。在陰曆年關時節,邵式平在北伐軍1個團的幫助下,和貴溪黨組織一起,率領農民暴動隊,手持梭標、鋤頭,一舉攻進了上清宮,活捉了“張天師”,並繳獲了他祖傳的漢白玉大印。此舉影響很大,推動了贛東北農民運動的開展。接著,邵式平又以贛東北特派員的身份,巡視贛東北各縣。他先後撤換了進賢、東鄉等縣的反動縣長,並與橫峰縣黨支部一起,指揮農民協會會員攻克了橫峰縣城,繳獲了30支槍。邵式平隨即宣佈撤銷代表北洋軍閥的縣長和公安局長的職務,委派共產黨員鄒秀峰和吳先民擔任縣長和公安局長,並以這30支槍為基礎,成立橫峰縣農民自衛軍,由吳先民指揮。這就使黨組織掌握了一支武裝,為後來的弋橫暴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邵式平在贛東北


  
  二、出席窖頭會議,參與領導弋橫暴動
  
  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是在方誌敏、邵式平、黃道領導的弋橫暴動的基礎上建立的。
  1928年1月2日,方誌敏在弋陽九區窖頭村主持召開弋陽、橫峰、貴溪、上饒、鉛山5縣黨員會議(史稱窖頭會議)。會議正確地分析了形勢,確定目前中心任務是土地革命,以地方武裝暴動奪取政權。決定了武裝起義的綱領。會議選舉方誌敏、黃道、邵式平、方誌純、吳先民、邵棠、方遠輝組成中共五縣工作委員會,方誌敏任書記;成立起義總指揮部,方誌敏任總指揮。
  窖頭會議後,為了擴大暴動區域,暴動總指揮部於1928年1月間發出各地同時暴動的通知,並決定各地起義隊伍向外圍猛烈發展。弋陽、橫峰的農民革命團在暴動總指揮部的統一部署下,組成六路縱隊,全面出擊。一月之內,參加暴動的農民達七八萬人,弋、橫兩縣縱橫100餘里的廣大地區到處都是暴動的隊伍,村村飄揚著紅旗,鄉村國民黨政權被推翻,農民革命團掌握了政權。
  邵式平和方誌敏、黃道領導的弋橫暴動,是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之後,在全國較早的一次革命武裝暴動。它拉開了創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序幕,為探索和開闢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堅持“與群眾共存亡”方針,粉碎敵人局部“圍剿”
  
  弋橫暴動勝利後,邵式平到上海向黨中央彙報,受到周恩來的親切接見。他回到贛東北後不久,撤銷了五縣工委,弋陽、橫峰先後成立了中共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方誌敏任弋陽縣委書記和縣蘇主席;黃道任橫峰縣委書記,邵式平任橫峰縣蘇主席、代理書記。
  但是,反動勢力不甘心失敗。朱培德派正規軍和“廣信七縣軍民聯合剿匪委員會”的靖衛團聯合起來,向弋陽、橫峰暴動地區大舉進攻。弋橫暴動遭到了嚴重挫折。武裝起義轉入艱苦的游擊戰爭。
  1928年春夏之交,敵人派大軍分四路向蘇區大舉進攻。游擊隊被迫退到了弋陽、橫峰、德興三縣交界處,方圓不到50裡的磨盤山,活動十分困難。由於敵人整營整團地圍山搜山,游擊隊連藏身地都難找到,只能躲在樹林裡、岩石下或水溝裡。糧食也難以為繼。於是,有些人產生了消極動搖情緒,甚至有人逃跑。
  為了統一思想,明確方針,1928年6月25日,中共弋陽、橫峰兩縣委在磨盤山方勝峰召開聯席會議。會議由方誌敏主持,邵式平、黃道等20多人出席。會議決定工農革命軍堅持內線鬥爭,依託九區良好的群眾條件和磨盤山的有利地形,打破國民黨軍的“駐剿”。並決定採取著重打擊地主豪紳和地痞流氓,制止敵人的搶劫破壞,集中對付國民黨“駐剿”軍,加強鄰近地區群眾鬥爭,打入國民黨軍內部,開展兵運工作,瓦解敵軍等策略。

  方勝峰會議是一次贛東北黨組織由游擊戰爭轉變到創造紅軍與開展蘇維埃運動的一次關鍵性會議。邵式平在會上站在方誌敏為代表的正確路線一邊,與以龐先飛為代表的逃跑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會後,邵式平指揮游擊隊打了幾個漂亮仗,很快就扭轉了局面,進而粉碎了敵人連續四次的“圍剿”。

邵式平在贛東北


  
  四、出任贛東北軍委主席,建設正規化紅軍


  
  方勝峰會議把軍事指揮權授予邵式平以後,邵式平發揮了他的軍事天才,指揮我軍以弱勝強,接連粉碎了敵人的四次局部“圍剿”,發展和壯大了紅軍力量。
  1929年2月底,成立了中共信江特委,省委委員方誌敏為代理書記,省委候補委員邵式平任特委常委、軍委主席。同年10月1日,信江蘇維埃政府成立,方誌敏任主席團主席,邵式平任軍委會主席,標誌著信江蘇區的形成。信江蘇區包括弋陽、橫峰、貴溪、餘江、萬年、上饒、德興、鉛山等八個縣,是贛東北蘇區的前身。
  信江軍委下轄正規紅軍、游擊隊和群眾武裝,以及信江軍政學校。各縣都有游擊隊和赤少隊。它發展人民武裝的路線與毛澤東在井岡山的做法不謀而合,即由鄉赤衛隊、區赤衛隊、縣赤衛大隊、地方紅軍直至正規紅軍。經過反“圍剿”的實踐,邵式平深深體會到:“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的必要條件。”因此,必須抓好紅軍建設。
  1930年7月22日,在樂平眾埠界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周建屏任軍長,邵式平任前委書記、政委。下轄3個團,4000餘人。加上各縣地方武裝,總計3萬餘人。與此同時,成立了中共贛東北特委軍委和贛東北蘇維埃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邵式平任主席。

  為了建立一支新型的正規化的人民軍隊,使紅軍真正成為黨領導下的,執行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贛東北軍委和邵式平領導紅軍大力開展政治思想教育和“整軍”運動,對部隊存在的一些非無產階級思想傾向進行批評和糾正,如:1、軍隊只顧打仗,不願做艱苦的根據地建設工作的單純軍事觀點;2、打仗要全軍會議舉手決定的極端民主化的傾向;3、盲動主義思想傾向和報復行為、燒屋現象;4、嚴重的個人主義思想和自由散漫現象,敵情緊急時便各自散走,事後又自動回隊;5、軍閥主義思想傾向和打罵士兵的現象等。經過政治思想教育後,這些不良傾向得以糾正。

在軍隊建設中,為了提高部隊的政治水平和軍事素質,造就紅色指揮員,1929年10月,在弋陽吳家墩正式創辦了信江軍政學校。隨後,該校遷至省蘇維埃機關駐地橫峰葛源,先後改名為彭楊軍政學校、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校,邵式平兼任軍校政委。軍校從創辦到紅軍北上,共開辦了八期,第一期學員170多人,訓練期為6個月,以朱德在南昌辦的軍官教育團為模式,實行軍事化管理。軍事課佔70%,政治課佔30%,學員畢業後,到紅軍中擔任連、排長,後來不少人鍛鍊成為紅軍的高級指揮員(如吳克華、饒守坤)。
  


  五、縱橫馳騁,發展和擴大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靠槍桿子;根據地的擴大,同樣還是靠武裝鬥爭。為了發展和擴大根據地,黃元慶說:贛東北“在軍事上,運籌帷幄者多是方誌敏,掛帥出征者多是邵式平”。這裡僅舉邵式平指揮的幾次著名戰鬥:
  周坊戰鬥:1929年8月中旬,國民黨軍第十八師戴嶽旅加上三縣反動武裝靖衛團,向新開闢的根據地貴(溪)、餘(江)、萬(年)進攻,並佔領了周坊。邵式平得悉,率三個連從弋陽芳家墩出發,星夜趕到周坊附近的三板橋,分三路進攻周坊。靖衛團聞風即逃,周坊駐敵一個整連全部被殲,計打死打傷敵人30多人,俘虜100多人,繳獲步槍72支,重機關槍一挺。這是贛東北紅軍初創時期的一次最大勝利。方誌敏說:邵式平當時“樂得在地上打滾”,“紅軍由三個連發展到六個連”。
  奇襲景德鎮:1930年6月,信江特委決定,乘蔣、馮、閻軍閥大混戰之機,紅軍出擊名城景德鎮,發展新蘇區。邵式平首先隻身潛入景德鎮,調查敵軍分佈情況,並與地下黨取得聯繫,實行裡應外合。7月6日拂曉前,邵式平和方誌敏率領獨立團,換裝改用安徽靖衛團的番號,由地下黨做嚮導,冒雨進入景德鎮市區。這時,敵人還在睡大覺。紅軍不費一槍一彈,將景德鎮的保安隊、警察隊等全部被繳械。還沒收土豪劣紳、貪官汙吏的黃金、白銀及現金合計100多萬元,解決了紅軍給養。蘇區面積擴大到500餘里,人口100多萬,並有3000多人參加紅軍。

  粉碎蔣介石的反革命“圍剿”:1930年12月,蔣介石以3萬兵力向贛東北蘇區發動了第一次反革命“圍剿”,形勢嚴重。邵式平與周建屏指揮紅十軍先在萬年珠仙橋與敵打了一場遭遇戰、殲敵190多人,繳槍200支,初戰得勝。繼而襲擊上饒城,攻打河口鎮,弋陽七星尖伏擊戰,從而粉碎了蔣介石的第一次“圍剿”。
  1931年3月,蔣介石以3個師兵力向贛東北蘇區分數路發動了第二次反革命“圍剿”。為此,邵式平首先率八十一團於4月8日在貴溪丁家坊、9日在苟裡源、餘江鶴嶺與敵交鋒,打了個“三日三仗,三仗三捷”,殲敵170餘人。爾後,攻克華埠鎮,殲敵一個營。當敵人進攻贛東北首府葛源時,邵式平率部先後在弋陽冷水塢和橫峰何家壩與敵作戰,殲敵第九師一部,使進攻葛源的敵主力五十五師聞風而逃。這樣,蔣介石對贛東北的第二次“圍剿”就被粉碎了。
  贛東北紅軍經過兩年來實踐鬥爭的摸索,逐漸形成指導作戰的戰略原則:以游擊戰為主,在有利條件下,有把握時,也打中小規模的運動戰、攻堅戰。紅軍採取游擊戰的戰術原則:“出敵不意,攻其不備,聲東擊西,避實擊虛,集中兵力,爭取主動,打不打操之於我,扎口子,打埋伏,打小仗、吃補藥,打不打操之於我,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這套原則完全是根據敵強我弱及敵我優點出發的,是完全正確的,與毛澤東、朱德在井岡山採用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如出一轍。後來邵式平、方誌純到瑞金向毛澤東彙報這套原則時,毛澤東說:“好,好得很,生動活潑。”

  1931年3月,在橫峰葛源召開了贛東北特區工農兵代表大會。會議決定正式成立贛東北蘇維埃政府,方誌敏任主席,邵式平任常委。會議制訂了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政府的施政大綱和一系列政策法令。
  蘇維埃政權建立後,方誌敏、邵式平、黃道等領導根據地的農民,開展了土地革命,實行“打土豪,分田地”。從而基本上消滅了封建剝削壓迫,使廣大貧苦農民得到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解放,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革命積極性和生產積極性,支援了革命戰爭。贛東北的農業生產增加了百分之二十。還舉辦了煤礦和兵工、造紙、製糖等各種工廠,使根據地鞏固和發展起來。
  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得到中央和毛澤東的充分肯定和讚揚。早在1930年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就把它稱之為“方誌敏式”的根據地,與“朱德、毛澤東式”並提,作為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正確代表。同年9月,中共中央把它列為全國六大蘇區之一。後又被中央政府授予“蘇維埃模範省”的光榮稱號。毛澤東在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多次表揚贛東北的工作。實際上,就是對以方誌敏為核心的包括邵式平、黃道在內的贛東北領導集體的讚賞。邵式平和方誌敏一起,在瑞金召開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共同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邵式平在贛東北


  
  六、服從中央調遣,率紅十軍開赴中央蘇區
  
  1933年1月初,紅十軍奉命赴中央蘇區參加第四次反“圍剿”作戰。對此,許多同志不理解。因為紅十軍的指戰員多是土生土長的贛東北人,贛東北同樣遭到國民黨軍的大舉進攻,他們要求保衛家鄉,不願意離鄉背井,到很遠的地方去作戰。方誌敏顧全大局,表示:“中央命令紅十軍離開贛東北,我們一定要服從命令!”他提議:“除軍長周建屏外,式平同志這次也帶隊去。另外,把志純同志也抽出來,隨軍去中央根據地!”邵式平當即表示:“服從中央的命令,一定完成任務!”由於邵式平和方誌純做了許多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紅十軍指戰員們看到自己景仰的地方領袖親自掛帥出征,便愉快地聽從命令。


  1月25日清晨,在邵式平和周建屏的率領下,紅十軍4000名指戰員全部渡過信江,並在貴溪上清宮與彭德懷領導的紅三軍團勝利會師。隨後,紅十軍改稱紅十一軍。在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爭中,紅十一軍打得英勇頑強,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3年4月26日,中央人民委員會第40次會議決定設立閩贛省,邵式平任閩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從此,邵式平離開了他與方誌敏、黃道共同創建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開始了創建閩贛革命根據地的艱苦鬥爭。

選自:《黨史文苑》2011年第6期,作者:莊永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