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工龄涨养老金,真的就公平合理吗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的重要时间窗口,有的年份可能会在三四月份,有的年份可能会在六七月份,晚的时候甚至会在九十月份拿到补发的养老金。

也就是说,在什么时候说养老保险,在什么时候谈养老金,都是一个不过时的热门话题,在老龄化越来越突出的社会背景下更是如此。

在养老金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几个说不清楚的问题。

一是交钱越少的,拿的钱却越多,代表者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这与我们常说的”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不缴不得“”的基本原则,完全不相符。

对于这一点,企业退休人员的意见可以说是最大,持续的时间最长,解决起来的难度就更不用说,乃是无解之谜。


由于政策的调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从2014年10月1日开始缴纳社会保险,而在此后的退休人员,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人”。

“中人”乃是一个非常可观的群体,退休的“中人”也是越来越多。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退休“中人”所发的养老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金,而是预发的养老金,并且这一预发就是多年。

退休的“中人”乃是老大地不高兴,他们的意见也是非常之大,为什么就不能一步到位给我们发正式的养老金呢,企业退休“中人”的问题早就解决了,怎么到了我们这里却步履蹒跚呢。

二是交的钱一样,交的时间长短也一样,在不同城市的待遇也是完全不同,并且差异还不小。你在这个城市交了二三十年的钱,也就只有千八百块的养老金;他在那个城市也是交了二三十年的钱,却能拿到三四千块钱,这其中的差距,让那些按部就班缴费的老实人倍感失落。难道,我按部就班缴纳社会保险不对吗,怎么落得这个结果呢。

由此,不少人认为缴纳了几十年的养老保险,到头来就拿这点钱,真是不值呀,似乎是后悔了,但也晚了。这种尴尬的情况,对于年轻人的影响却不小,他们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拿钱最合适、最实惠,至于未来吗,相信会有更好的办法,对于缴纳养老保险有一种抵触情绪,甚至都开始付出行动了,比如说为了多拿钱,主动放弃缴纳五险一金。


三是下岗失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对于缴纳养老保险,拿养老金的事,也是耿耿于怀。大量下岗职工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理应对他们有一个基本的待遇,基本的回报。

但,在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仅就养老保险费这一项,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对于他们的扶植政策也就是个4045、4050、4555社保补贴政策,在执行上还经常变味,比如说其条件非常苛刻,有的地方甚至已处于荒废的状态。

四是农民朋友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的养老金待遇鸣不平。有的人认为应该给那些干了一辈子农活的60周岁的老人发钱,至于待遇吗,怎么也得每人每月500元吧,甚至还有更高的800元的猜想。

目前,农村老人对于现在每人每月一百多块的养老待遇,实在不是滋味呀,能拿到北京2009年每人每月280元的待遇,似乎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在北京只有达到最低15年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60周岁或者50周岁退休,就可以每月拿1714元的最低标准的养老金,就是这个最低标准,放在许多城市也都是一个梦想。

还有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缴纳养老保险的人在下降,但拿养老金的人却在不断地增多。

15年的工龄,是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最低年限,但涨养老金的时候,不一定是涨得最少的。

决定养老金高低有三大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缴费年限,但缴费年限越长,也并不意味着拿到的养老金就一定越多。

第二个因素就是缴费基数,但缴费基数高,也并不意味着拿到的养老金就一定高。

第三个因素就是社会平均工资(非私营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但社会平均工资高,也并不意味着拿到的养老金就一定高。

由此来看,所谓的多缴多得,并不一定就多得;缴费时间越长,拿到的养老金也不一定就越多,只有这三大因素完全相一致或者说相同步的情况下,多缴多得且缴费时间越长,拿到的养老金越多的命题才能成立,否则就是不成立的。


这15年的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和缴费年限),看放在哪个城市,如果放在北京其附加值就是最高的,如果放在辽宁等地就是最低的,这其中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是苦乐不均。

在涨养老金的一片呼声中,有一个声音似乎还挺有代表性,那就是按照工龄涨养老金。他们一致也是一直认为,按工龄长养老金是最合理、最公平、最公正的,好像没有任何一个办法能好于这个办法。

有这种呼声或者说这种想法,可能是缘于企业退休人员在养老金的定位上,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有着非常之大的差距,就是往小处说也有至少50%以上的差距,往大处讲那就超过100%了。企业退休人员是财富的最直接的创造者和最大的贡献者,但是他们拿到的养老金却是实在不敢恭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面对此情此景,嫣然一笑。


这样的巨大差距,已经持续若干年了。差距只要在基础点或者说起点都给完全定位了,那么,这种差距只会越来越突出,缩小乃是不可能的,这其中的简单道理,恐怕没有一个人不明白吧。就是放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那里,他们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四,至于他们有不有亏,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企业退休人员拿着微薄或者说非常微薄的养老金,他们不可能过上悠闲自得的生活,就连基本性的生活都成了一定的问题,这可不是瞎说,而是有着依据的。

企业退休人员为了给自己给自己找一条并不是出路的出路,就想出了按照工龄涨养老金这一妙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道前进,甚至还会超过他们,因为企业退休人员在工龄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在其他方面找不到能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相提并论的地方。


这种想法,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幻想”,在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实现这个“幻想”,因为没有任何实现“幻想”的基础或者说根基,因为制度的设计者就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他们首先考虑或者说照顾的就是他们自己;在这一点上,机关单位,又比事业单位高出一大截,因为机关单位人员掌握着行政权力,而行政权力可以决定一切福利待遇的高低。

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就是定额调整、挂钩调整(绝对额调整)和倾斜调整这三板斧,要是放在企业退休人员层面,按照工龄涨养老金还算具有一定理论上的可行性,但是放在实际中也是难以打通的,因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之大的,其天平不可能都倒向拿养老金最少的那部分人,而拿养老金相对较多或者说最多的那部分人肯定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这问题就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缠,越来越不公平。(周凤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