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不好,所有養生都是徒勞的

每天一本書


《去你的,小情緒》

原著 | 古川武士

解讀 | 星星鹿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書是《去你的,小情緒》,在這裡,我們將為您提供10分鐘的簡版內容。


情緒不好,所有養生都是徒勞的


生活,對每個普通人而言,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真正的磨難與打擊之外,在尋常的煙火日子裡,折磨我們的,讓我們為之所困的,往往是一些於陰暗之處悄悄滋生蔓延的小情緒:焦慮、憤怒、委屈、不甘……


我們的玻璃心,在強大現實的銅牆鐵壁之下,往往不堪一擊。這些負面情緒,就如同鞋裡的一粒沙,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帶給我們無法逃脫的、切身的傷痛。


要擺脫這些負面小情緒的困擾,我們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起積極的思維習慣。而《去你的,小情緒》這本書,就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起擺脫負面情緒的9個思維習慣,讓我們在遭遇考驗或者處於逆境之時,依然可以開朗面對生活,過出雲淡風輕的高級人生。


這本書的作者,是來自日本的習慣化諮詢顧問古川武士。在他看來,培養習慣,也就是“習慣化”,是讓人改變自我,實現自我提升的關鍵之所在。


《去你的,小情緒》就是古川武士在快速擺脫負面情緒方面的習慣化技巧的一個總結。相信讀完這本書的你,一定會以更加積極的人生態度,去面對生活的風浪與磨礪。


情緒不好,所有養生都是徒勞的

愛自己,是終生浪漫的開始


王爾德說,愛自己,是終生浪漫的開始。而愛自己要做到的第一點,就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書中提到乙武洋匡先生,先天便無手無腳,他的父母在孩子剛出生時就明確了想法,認為這孩子獨具個性,不應該和別人進行比較,並明確地告訴乙武洋匡“人,生而不同。”


因此,乙武洋匡先生從內心就可以很好地接納自己的現狀,生活得很幸福,並且最終寫下了自傳——《五體不滿足》,對自身和生活對進行了高度評價,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平凡如我們,應該養成看到自己閃光點的習慣,看到自己獨特的一面,而不是一味去找尋與他人的差距。

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即使不夠完美,也應該對自己抱有期待而非自卑感。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從多個角度去認知自我,找出自己身上蘊藏的多樣性,試著去看到那些完全不同的自己。


接納多樣的自己,這便是愛自己要做到的第二點。


有可能在工作時,你是精明能幹的職場精英,下班和朋友聚會時,又像個長不大的孩子,同家裡的小朋友相處時,又是一位耐心而又循循善誘的長輩。


時而馬馬虎虎,時而規規矩矩,既內向,又外向。毋需懷疑,每一面都是真實的你。而你要做的,就是全盤接納多樣的自己。這對於精彩人生而言,必不可少。


愛自己的第三點,則是享受自己的成長。


不斷積累成長的感覺,人就能對未來抱有希望,就能感受到生命之喜悅。這也是愛自己最高級的方式。


創業先驅福島正伸先生說,人生中唯有成功和成長,感受成長的喜悅,比人生的結果更為重要。


即使失敗,也要努力從中探尋成長的痕跡,這是體驗成長的最佳方法。


接納自己原本的樣子,接納自己真實的每一面,並在時間的累積之下用心感受每一分進步與成長。這,正是愛自己的真諦。


情緒不好,所有養生都是徒勞的


情緒不好,所有養生都是徒勞的

面對困難,不要懼怕


生活中,總是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讓我們覺得焦慮與恐慌的棘手事件。不要怕,培養起下面這三種習慣,我們便可以與這些難題和困惑和平共處,淡然以待。


第一個習慣,叫將困難徹底地具體化。


最可怕的往往不是困難本身,而是未知。在瞭解了恐懼的來源之後,我們可以採取以下幾個步驟去戰勝它:


首先,尊重事實,分析根據。


比如,如果認為自己可能生病了,就去醫院接受檢查找出根據,這樣不安和擔心就不會過度膨脹,自己的想法也會變得正向積極。


其次,採用數值衡量,將不確定的不安感變得更具體、可應對。


就拿作者古川武士來說,他很想去深海潛水,卻又擔心遭遇鯊魚攻擊。他便試著和潛水教練坦白自己的不安,結果得知其概率不到千分之一,他的不安感就得到了徹底解除。


最後,將關注點從問題本身轉移到解決方案上。


一旦找到解決方案並開始行動,人會不可思議地變得更積極。在行動中會有新的啟發,行動熱情也會更加高漲。


理性分析帶給你不安感的困難來源,在積極的行動中逐漸擺脫對未來的焦慮與恐慌。


第二個習慣,則是從各個角度來看待問題。


在世界棒球經典賽決賽的緊要關頭,鈴木一郎卻被巨大壓力和消極想法擊中,完全不在狀態。


這時,他進行了個人實況直播,站在觀眾的角度,直面自己的現狀,進行客觀而又冷靜地剖析。最終,他不寧的心緒在這個過程中平靜了下來,取得了比賽的成功。


我們還可以在遭遇困境時,通過俯瞰時間的長軸來把握現在。一年後再回顧現在的煩惱,大多煩惱只是一時的,不值一提的。


從漫長的人生視角去看待個別的打擊與挫敗,心態便也會淡然起來。


除了從各種角度去看待問題之外,看事物積極的一面也很重要,這便是面對困難時的第三個習慣。


所有的事物中,都蘊藏著對人生的積極意義,即使失敗,也可以成為珍貴的人生體驗。


要知道,所有的困難都是暫時的,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要靜靜忍耐,且滿懷希望。


情緒不好,所有養生都是徒勞的


情緒不好,所有養生都是徒勞的

活在當下,專注眼前


生而為人,自不能抹去對過去的後悔,對未來的擔憂。但唯有活在當下,專注於眼前的事情,才是接近零壓力生活所必須邁出的第一步。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博士曾以數百人為對象,研究了他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內心所處的狀態,發現他們共同處於深深地埋頭於一件事,其他一切完全不成問題的狀態,博士把這稱之為“心流狀態”。


當一個人處於心流狀態時,大腦的意識集中於一點,就會讓我們忘記別的事情,甚至達到100%的剝離。在心流狀態下度過的時間越多,釋放的壓力就越多,生活質量自然會得到提高。


聚焦於此刻,專注於眼前,不去想其他,也是一種舒緩緊張與壓力的方式。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專注於眼前的事情,忘掉不必要的懊惱與擔心呢?可以考慮培養以下幾個小習慣:


首先,專注於過程,而不是結果。


雖然以取得結果為前提,但在採取行動後,就要專注於過程中的每一步。越是揹負結果可能帶來的壓力,越是要將注意力集中到能做的事情和過程上。


其次,勇敢地行動起來,不妨以嬰兒的步伐作為開端。


面對艱難的任務時,如同嬰兒那般,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前進,持續行動。


無論多麼些微的小事,只要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持續行動下去,就能一直抱有希望。同時,也可以緩解自身壓力,避免因停滯不前帶來的心靈遲鈍與鏽蝕。


最後,要會享受信息絕食帶來的放鬆。


在移動通信設備高度發達的現代,24小時全天可通信的狀態下,人們已經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變得無法放鬆。


為從這種信息依賴症中解脫出來,我們可以定期採取“信息絕食。”


在需要真正休息的那一段時間,關掉手機,拔掉網線,獲得徹底的身心寧靜。間歇性的信息絕食,可以治癒我們生活中大部分不必要的煩惱。


人生是每天,每個小時,每一分鐘的連續,各個瞬間都有它獨特的美麗。


情緒不好,所有養生都是徒勞的


以上就是本書的精華內容。


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而一個人的習慣,並非天生鑄造,不可變更。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培養可以受益終生的好習慣,改變思維模式。從而,以一種全新而又積極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看待人生,看待自己當下的處境。


在經典語錄世集《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卑者自隘。”


生活本來美好,江天遼闊,歲月寬容。但有時我們卻偏偏在其間畫地為牢,作繭自縛,一日又一日地消磨在各種惱人的小情緒裡。


其實,只要我們注意在日常培養起一些正向的、積極的思維習慣,就可以充分享受造物所設計的一切美好,過上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注:配圖來自攝圖網


*文:星星鹿,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平素用讀書美容,以煮字療飢。個人公眾號:星星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