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量社融&高位CPI,钱“溢出来”会变“毛”吗?

2020年3月CPI同比4.3%,PPI同比-1.5%,均弱于市场预期和前值。

3月金融数据远超市场预期,新增社融5.16万亿,创历史单月最高;3月新增信贷2.85万亿,为历史3月最高值;社融存量增速11.5%,为2018年8月以来最高增速;M2同比10.1%,为2017年3月以来最高增速;M1同比5%,为2018年8月以来最高增速。

CPI同比趋势向下,谈通缩压力还为时过早,天量社融是经济反转的领先指标。

最近的3.26央行一季度例会,以及最近一次的降准公告中,均已经删掉了“不搞大水漫灌”、“并非大水漫灌”等提法,仅在4.10日央行新闻发布会实录中提到了“并不是大水漫灌”,政策层对于“大水漫灌”的态度应当关注。

从理论上讲,水龙头开闸,只会有两种结果:

第一种情况是,资金进入实体,那么就是经济V型反弹,即2009年的经济回升可期,这是较好的结果,但同时需要警惕2010-2011年的实体经济通胀、滞胀。

第二种情况是,资金大部分进入不了实体,资金在金融市场、银行间市场、房地产市场空转,结果是金融机构借廉价资金抢资产导致“资产荒”,资产价格泡沫、房地产泡沫风险再现,债务杠杆率不断飙升。

CPI同比趋势向下

整体上看,2020年CPI应当是趋势向下的,主要因为猪肉价格基数越来越高,导致CPI整体基数变高,同时猪肉价格恢复性下行,因此CPI同比会趋势性回落。

具体到3月CPI,主要因为猪肉等肉类价格环比下降导致食品CPI环比弱于季节性,同时原油价格暴跌导致CPI非食品也显著弱于季节性,共同导致4月CPI同比回落。

3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3%,主要由于前期价格高位所致,从趋势上看,1、2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20.6%、21.9%,3月同比涨幅与1-2月相比是收窄的,也就是说,3月食品价格比1-2月是下降的。从食品价格环比看,3月较2月环比下降3.8%,也表明3月食品价格整体回落。

近期市场对粮食价格担忧开始出现,但我们认为实质影响并没有体现。从粮食价格看,3月粮食价格环比为0%,并没有出现上涨,因此没有出现粮食价格的显著变化。从期货价格看,3月以来粮食价格确实有所上涨,但是幅度很有限,目前还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

从高频数据看,4月食品 价格环比仍在下降,主要因为肉类价格开始高位回落。我们认为肉类价格下降趋势是大概率的,高养殖利润迟早会传导至养猪的扩大,随着疫情导致的生猪存栏出清,猪肉价格回归历史合理水平是大概率事件,这将主导整体食品价格的下降趋势。

谈通缩压力还为时过早

3月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较为明显,特别是原油价格暴跌,导致能化类大宗商品普遍大幅下跌,通缩担忧开始出现。

外部供给因素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确实会导致对国内非食品价格CPI和PPI的冲击,但是否可以称之为通缩,需要看幅度和持续时间,如果只是一次性的冲击,且并没有逐月价格下降,则难以称之为输入性通缩。

此外,此次主要是原油价格下降导致的结构性价格下跌,就如同猪肉价格单因素导致通胀上升不能成为高通胀一样,如果没有全面的价格下降,只是部分工业品价格下跌,也难以称为输入性通缩。

从整体通胀结构看,尽管PPI同比为负,但是CPI非食品同比为正,CPI同比依然处于高位,也不能说已经通缩。

从大宗商品近期表现来看,更多的体现为一次性冲击,3月底以来原油、铜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有所反弹,4月PPI环比继续大幅下降可能性较低。

从基数效应看,PPI同比大概率在4-5月触底,PPI同比长期低于-2%可能性很低,与2014-2016年PPI同比长期在-4%以下的工业品通缩相比完全不可比。

全年来看,PPI同比大概率在±2%的范围内波动,谈不上输入性通缩。

天量社融是经济反转的领先指标

3月金融数据显著超出市场预期,新增社融创历史最高,新增信贷也为历史3月最高值。社融存量增速11.5%,为2018年8月以来最高增速。

从金融数据结构看,3月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近1万亿,高于2019年3月50%,远高于历史3月均值。居民中长期贷款恢复,略高于历史3月均值,表明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新增财政存款超过-7000亿,与历史均值相当,表明财政尚未显著发力。

3月信贷数据中,短期贷款确实占比较高,表明对企业的短期应急贷款占比很大。

但从2008年来看,短期贷款在宽信用初期是正常的,2009年一季度短期贷款远超正常值,与当前相似。需要观察的是,之后能否更大幅度过度到中长期贷款,2009年经济V型反弹开始之后,企业中长期占比出现了显著的提高。

我们认为,3月金融数据整体反映了金融服务实体已经初见成效,“宽信用”正在落到实处。从2008年的经验来看,金融数据领先经济数据,金融数据的显著扩张,是经济回升的关键。

“钱荒”不可能,“钱毛”风险增加

随着CPI、PPI回落,市场对“大放水”预期进一步增强。2020年3月以来,宽货币已经进入2008年以来的最高阶段。

狭义流动性方面,银行间市场“大水漫灌”已经出现,隔夜利率两次低于1%,1年回购利率、存单利率均低于2%,显著低于OMO利率的2.2%。

当前金融机构对货币市场利率的敏感程度与2008年完全不同,2008年隔夜利率控制在1%以下,但是并没有出现金融机构加杠杆现象,货币市场成交量甚至在2018年12月-2019年1月大幅下行。

在此次的货币市场超低利率下,金融机构加杠杆现象卷土重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大资管新规等严监管并没有起到控制金融机构加杠杆的显著作用,隔夜成交量较2019年均值大幅上升67%到4.6万亿,货币市场总成交量较2019年均值大幅上升56%到6万亿。

可以想象,如果资金利率继续维持超低水平,比2016年更为剧烈的加杠杆、金融空转、监管套利几乎成为必然,因为中国与欧美日完全不同,并不缺少投资机会,低于1%的资金利率将成为所有金融机构的“杠杆之源”,各类资产价格泡沫化难以避免。

广义流动性方面,3月金融数据表明资金确实在进入实体经济,这意味着2020年实现3.27、4.8政治局会议反复强调的“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的可能性显著上升,出现类似2009年的经济V型反转是完全可能的。

2009年经济V型反转的一个副作用是2010-2011年的滞胀,即经济刺激过度,导致经济增速高于潜在增长率,进而导致2010-2011年的大通胀,同时经济刺激效应减弱,经济下行,出现滞胀。

2009年强刺激的经验、教训是:首先刺激是必要的、是对的,“大萧条”就是由于政府不作为,自然出清导致的,中国的刺激政策避免了长期衰退;但是刺激的力度需要控制,应当考虑到经济潜在增长率的趋势性下降,避免刺激过度导致的经济过热、滞胀。

站在当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概在4-6%,因此较为理想的状况是常规的实体经济增速回升至疫情之前的水平(5-6%),然后财政刺激贡献二三四季度额外的GDP拉动,对一季度GDP超低值进行对冲,以实现全年GDP增速5-5.5%左右。

最近的3.26央行一季度例会,以及最近的降准公告中,均已经删掉了“不搞大水漫灌”、“并非大水漫灌”等提法,

仅在4.10央行新闻发布会实录中提到了“并不是大水漫灌”,政策层对于“大水漫灌”的态度应当关注。

从理论上讲,水龙头开闸大放水,只会有两种结果:

第一种情况是,货币传导有效,资金进入实体,那么就是经济V型反弹,即2009年的经济回升可期,这是较好的结果。但同时需要警惕2010-2011年的实体经济通胀、滞胀,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添加的通胀预期管理则不是空穴来风,这取决于经济刺激的力度和持续时间。短期较为有利的条件是猪肉价格基数上升、价格下降,短期出现高通胀可能性较低,但长期仍需要警惕。

第二种情况是,资金大部分进入不了实体,资金在金融资本市场或银行间市场空转,结果是金融机构借廉价资金抢资产导致“资产荒”,资产价格泡沫再来,债务杠杆率不断飙升,房地产泡沫重现。

这种情况是比较糟糕的,实体经济没有受益,而金融系统风险累积,通缩、资产价格泡沫将同时发生:一方面实体经济需求不足,供大于求导致通缩,另一方面,资金在金融市场逐利、加杠杆,导致资产价格泡沫。

对比国内“松绑房地产刺激经济”的嘹亮呼声,纵观发达国家经济体本轮应对疫情经济衰退方案,几乎没有国家着力点放在刺激本国房地产来拯救。

从近期房地产来看,深圳作为对货币放水最敏感的区域,已经有重演15年深圳房地产价格暴涨前夜的迹象。当前房地产调控尽管依然严格,但是是否会出现金融市场类似的局面,即严监管下的加杠杆,值得警惕。

美国在2008年之后长期采用货币宽松,尽管美国经济增速与低利率匹配,但是长期易松难紧的低利率政策依然导致了美国股市长期泡沫化,此次疫情是美国股市暴跌的直接原因,但是长期以来的高估值泡沫是根源。

欧洲、日本比美国更糟糕,主要依赖货币政策超级宽松对抗通缩,结果反而正是长期实体通缩+股市泡沫。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近期表示,不会让市场出现“钱荒”,也不要让钱“变毛”。

在隔夜利率两次低于1%、市场预期资金利率在0-1%的当下,问题绝不是“钱荒”,而是“钱毛”、加杠杆、资产价格泡沫、房地产泡沫等风险。

抵制“大放水”诱惑和压力确实非常难,但是历史应该不会逆向淘汰:选择不负责任的、看似最好走的路,最终则往往会走投无路。

刺激是必要的,但是应当事前就重视副作用和风险,应当用最小的代价去获得经济增长,而不是先干再说,副作用出来之后再处理。对中国而言,更为根本的措施一直是改革,更大力度的“啃硬骨头”、“深水区”改革,解决经济和科技发展短板和瓶颈。财政政策应当发挥逆周期刺激的关键作用,这些政策是力度可控、方向可逆的。货币政策上更多进行自下而上的精准灌溉和救助中小企业和失业者,比总量大放水更能解决问题,更有利于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