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力作——徐延利——茶趣


主编力作——徐延利——茶趣


茶 趣

文图/徐延利


提到茶,应是各路茶仙取之不尽、表之不竭的话题。特别是茶文化包罗万象,诸如茶道、茶德、茶艺、茶具、茶联、茶书、茶画、茶学、茶做事、茶精神等等等等。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直到现在,中国人仍有以茶代礼的风俗,酒桌上还有以茶代酒的讲究。总而言之,中国的茶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和人们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讲究质量生活、优雅生活、休闲生活、享受生活、营养生活,已成为时尚,在城镇的大街小巷,可谓茶楼林立,名目繁多的茶馆、茶房、茶楼、茶社、茶座、茶吧……比比皆是。即是在农村,茶馆兼娱乐也不为鲜见。

我对饮茶没有多大兴趣,对茶文化更是一窍不通,甚至一喝茶就失眠。但对时尚的“茶文化”,总感到没有孩童时期秦地老人们的“茶座”浓郁和有趣。这可能是我本人传统、顽固、“不思进取”和怀旧心理的缘故。

主编力作——徐延利——茶趣

三十年戎马生涯,未在陕西老家农村生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怀旧心理与日俱增,三秦大地浓郁的乡音、乡情、乡俗不断萦回脑海,尤其是农村老人的茶趣历历在目。

在我的记忆中,陕西关中平原虽然少产茶,但上了岁数的人却好茶、喜茶、热衷于品茶,他们虽然难得喝到上品的茶叶,但对茶叶甚至对档次较低的各种各样的茶叶也会津津乐道。在这些好茶的老人当中,有的把能喝到上乘茶叶作为身份的象征而洋洋得意,有的把子女能否按期送来茶叶作为评判是否孝顺的标志之一,有的面对经常喝好茶叶的人而羡慕敬佩不已,有的因为自己喝不上好茶叶甚至喝不起茶叶而感到愧不如人,有的也经常对什么人喝什么价格、什么品牌、什么档次的茶叶评头论足。老人们聚在一起闲聊,茶叶、喝茶与清福、天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也是喝茶的应有话题:

“上个月张三家的老大又从南边寄回一斤好茶叶”。

“这个月李四的闺女女婿又送茶叶来了”。

“前几天王五又从集上买了半斤好茶叶”。

“人家赵六过的是啥日子啊,早晨喝绿茶,晚上喝油茶,嗟嗟嗟……”。

“咳,钱七见天都是喝两毛钱一木锨的茶叶。”

“人比人,气死人啊……”

农村老人不见得都喝上等茶叶,因家境、嗜好、情怀、消费和享乐观念,喝茶也分三六九等。大凡喝茶者,或是生活嗜好,或是子女孝敬,或是祛劳提神。但不论哪类哪等,老人们喝茶,或一人自饮,或老两口对饮,或三五成伙聚饮,有自得其乐者,有以茶会友者,有随伙蹭喝者,有品茶打发时日者……从中不难看出家境的贫富、天伦的和睦、人缘的划分、个人的好恶以及生活的诉求。

农村老人不太讲究过多的茶道和茶艺,他们把繁琐的茶道茶艺简单化,浓缩为方便实用、直奔主题。但一旦喝起茶来,其中所隐蕴含的茶趣却令人玩味无穷,远远胜出如今的茶道茶艺——约定成俗的操作程序、千篇一律的分解组合、此起彼伏的呷茶韵律、侃侃而谈的热门话题、心照不宣的互酌品饮,似乎比喝茶本身的意义和趣味更浓。

农村老人对茶具也不过分讲究,大部分家庭的茶壶茶碗是白色陶瓷的,讲究一点的人家,把茶壶茶碗擦洗得干净锃亮;不太讲究的人家,茶垢的颜色比茶具的颜色还重,但无论是自家人用、还是招待他人用,基本不会有人在意。因为目的是喝茶水,茶垢是茶水的一部分,自然就不会是不卫生的。有的家庭来喝茶的人比较多,索性把茶壶茶碗换成咖啡色的,什么时候看都是干净的,讲究的人和不讲究的人都可尽管放心地享用。

到了冬季农闲时节,老人们喜好早晨喝茶,早晨喝茶的时间要用去一两个小时左右,三、四个人聚在一起要饮用近一桶水。主家的老人早早起床,第一件事是先点燃茶炉、坐上烧水壶,然后才整理被褥、洗漱抹桌、清理茶具,再然后抓一把茶叶放进茶壶,按每天喝茶的人数摆好茶碗。等把这些事情拾掇停当了,聚集喝茶的老人会自觉陆续到位。此时,烧水壶里的水会准时沸腾,一部分开水用来冲茶,一部分开水灌入暖水瓶,然后给水壶续上凉水放在炉子上继续烧水。茶叶在茶壶里焖到十多分钟,倒出的第一碗茶水一般是不喝的,而是把第一碗茶水依次倒进每一个茶碗,名曰“温杯”或“热碗”,最后再倒进茶壶,焖上三五分钟,才提起茶壶给每人正式酌茶。这时,老人们自然随意地端起茶碗呷茶,就像在自己家里喝自家的茶水一模一样,没有客气,没有做作,没有生分,整个套路和程序,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规律。

主编力作——徐延利——茶趣


农村老人喝茶最有趣的莫过于喝茶过程中的深邃意味,茶里茶外,都有一股情趣,都有一种默契。从严格意义上讲,老人们喝茶时,茶水在咽进食道之前,不是喝茶,而是吸茶、咂茶。呷茶时,上嘴唇和下嘴唇夹住茶碗的边缘,上嘴唇与茶碗边缘稍留出一道缝隙,而后把茶水吸到嘴里,并发出“呼噜噜噜”的吸水声,嘴唇离开茶碗边缘,闭住嘴,舌头顶住上腭,把茶水向后拥压咽进食道,同时发出“咕咚”的咽水声,随之张开嘴呼出长长的哈气声。每呷一口茶都是同样的程序,都发出同样的十分惬意的声音,而且整个程序行云流水、自然顺畅,所发出的“噜噜”声、“咕咚”声和“哈气”声,恰似对当前生活的惬意、顺心和满足,恰似对将来生活的向往、渴盼和期望。

农村老人喝茶的过程也是思绪万千、评判事理、盘算生计、感慨时事的过程,所思所议,远到三皇五帝开天地,近到面前社会与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衣住行,过去的日子是怎么度过的,今后的路子怎么走开去,评说评说东家福西家孝南家祸北家丑,推测推测去年涝今年旱明年是否风调雨顺,探讨探讨种包谷种小麦种大豆哪种作物能丰收,议论议论张老汉李婆婆的身体今年能否度过冬,忧国忧民,忧村忧舍,天南海北,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既无所不及,也毫无保留。虽说难免偏颇,但也爱憎分明和义正词严。他们只议不决,更不可能统一思想认识,哪里说哪里放,说完拉倒,只图个嘴上痛快、心里畅快,时间到点,大半桶水喝完,茶水喝得没有了颜色,便不约而同地起身,摇晃着得意的身体,迈着八字步各自回家吃早饭。

主编力作——徐延利——茶趣


值得一提的是,农村老人的“茶话”不乏对习俗村风的褒贬,大凡涉及敬老爱幼、勤劳致富、好学上进、勤俭节约、家庭和睦、邻里关系的话题,常常情绪激动,滔滔不绝——谁家孩子有出息考上大学祖坟冒青烟哩,谁家儿媳跟亲闺女一样孝顺懂礼数是修来的福,谁家把庄稼地收拾得像菜园子一样年年收成好,谁家对老人活着不孝、死了瞎胡闹作孽哩,谁家地里的草比庄稼还长得好糟蹋行道哩,谁谁五十岁就过大寿摆阔气羞先人哩……上了年纪的人不怕得罪人,也不必讨好谁,心里总有一杆秤,见好就褒,就孬就贬,是非曲直,功过利害,刚正不阿,自有评判和分晓;“茶话”说在屋里,传在巷陌,吹进村人耳朵里,各有一份对照和掂量,顺耳者受鼓舞,逆耳者受鞭策。年轻人见了这些“茶话”人,难免敬畏三分、收敛三分。

第二天早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话题,同一伙茶友,会茶周而复始,话题老生常谈。对于这些聚在一起喝茶的老人来说,只要有话说就是新闻,只要有茶喝就有话题,始终是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一个冬季过去,老人们喝茶喝得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开春了,他们的茶社活动不需要通知就会自然“停业”,因为,他们要帮助子女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春管春播的活碌。他们不能光喝不干,否则,怎么“茶话”别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