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克服恐惧?

壮仔妈宝


这位家长提出了一个很有共性,很有代表性的话题,很多家长都会认为,儿子都已经八岁了,是一个小男子汉了,怎么还会这么胆小呢?其实孩子这样是有原因的比如说孩子天生就很胆小,他很敏感很多疑,那么请我们的家长反思一下,我们的家庭成员中是不是有很胆小的性格的家长呢?另外,我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剖腹产,如果是剖腹产的孩子,也很容易敏感,很容易多疑。另外一个原因呢,就是八岁的孩子,其实他的想象力还是比较丰富的。如果在电视里看到一些很恐怖的画面,他就容易产生联想啊,把媒体的一些恐怖的画面联系到现实生活中,这样容易与现实生活相混淆,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



那么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该如何来处理呢?我给家长几点指导,建议第一呢,首先我们家长要接纳孩子。切身的体会到孩子内心的那种恐惧感和无力感,不要去否定孩子,我们不要说:哪有什么妖怪呀?有什么可害怕的呀?其实孩子内心的那种极度的恐惧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如果我们否定孩子,就是在否定孩子内心的一种感受,那我们的孩子就会越发感觉到没有安全感。第二点建议就是,我们家长可以陪孩子玩儿抓鬼的游戏,比如说,我们在做游戏之前呢,可以先让我们的孩子画一画他脑海里的妖怪的啊,一个形象,然后制做成面具,戴在妈妈或者是我们孩子的脸上。让妈妈扮鬼,或者是让孩子来扮鬼,以游戏的方式来减轻孩子内心的一种恐惧感。因为有一种法则叫感受递减法则。孩子越是害怕这种景象,我们越是呈现出来,而且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呈现出来,那孩子内心的那种恐惧感会慢慢的降低的。第三点建议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多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或者是科普类的节目,让你的孩子自己在认知里就能够领悟出来,原来这些鬼呀,神呀,都是一些虚构的事,我们的幻觉,那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减轻内心的一种痛苦和恐惧。第四点建议就是,允许我们的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方式来消除恐惧。比如说,孩子要求晚上开灯睡,那我们就允许孩子开灯,等孩子睡着了再去把灯关上。或者是我们的孩子不敢一个人去厕所的时候,请求家长陪同的时候,那我的建议也是,家长耐心的去培孩子,慢慢的,孩子的内心就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支持的力量。那最后一点建议就是,建议我们的爸爸多多的陪伴孩子。因为爸爸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力量感,可以让爸爸陪孩子做一些户外的运动,比如说跑跑步啊,打打球呀,那么通过这些剧烈的运动呢,孩子的内心的恐惧感,也会发泄出去的。家长朋友们千万一定要记住,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给到孩子支持,相信我们的孩子会在我们的帮助下慢慢的从恐惧当中走出来的。



小学生的孩子也会有害怕的情况,我们很多的家长会觉得一个八岁的男孩子有什么好怕的,都会用这样的话来应对问题,而事实上我想告诉大家,任何一个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年龄段儿都有可能产生恐惧,害怕和不安的情绪。父母的所用的合适的方法,而不是骂他,或者强迫他独自去面对黑暗,独自去面对他说恐惧的东西,以上感受递减的游戏是非常好的,我们不妨在家庭当中多对孩子玩儿几次,慢慢的,我们的孩子就可能会接受了,并且去战胜他内心的这份恐惧。


马秀老师:长颈鹿幼儿园园长,儿童心理行为咨询师


教育秀秀看


一、更正你的观念:

通过你举的例子,就说孩子“胆子小”,有“恐惧症”,是证据不足的,有些言过其实了。

我最担心的是,你的这些评价,和你的评价中包含的对孩子的否定和批评、以及焦虑,会真正让孩子变得胆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五岁孩子的这些表现,很有可能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现。

而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父母的接纳、理解、关爱。

所以,你先要认识到自己的焦虑、担心和由此产生的不接纳,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不然的话,为人父母的我们是很容易把自身的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的。

二、探索可能的原因:

1、关于睡觉问题:

a.分房睡的方式或时间不适宜:

晚上是孩子自己一个人睡还是和父母一起呢?如果是一个人睡,有没有经历一个过渡期?如果没有,突然分床,害怕是正常的。

虽然有很多专家建议孩子5岁左右要单独睡,但是也要根据不同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10岁时再分开睡,也是可以的——之前分床不分房。

b.接触了有恐怖情节的故事:

我朋友家的孩子在去过鬼屋后,就开始怕黑。这时不要强迫孩子,可以再允许他和父母睡一段时间;告诉他那些是想象的,他始终是安全的;或者在他的房间留一盏光线很暗的小夜灯。

c.弗洛伊德说,被过度关注和抚爱的孩子,容易因为某个普通的故事情节就产生恐惧的心理:

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绊倒了、吃得不够多了、打个喷嚏了……立刻引起这一大班子人的关注。长此以往,孩子肯定会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过度敏感,而自主意识却又不足。

2、关于怕小动物的问题:

这个父母观察并区分:

孩子仅仅是不喜欢动物,讨厌接近;或者是在观察,很谨慎,没有贸然接近;还是畏惧?

我认识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和你的担心恰恰相反,因为这孩子只要见到小动物就冲上去,丝毫没有自我保护意识,父母担心他的鲁莽会带来伤害。

何况,每个孩子的先天气质不同,如果孩子是慢热型的,冷静型,父母却总是催促他,甚至拿其他孩子和他作比较,强迫他,威胁他,只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和对自己的否定,而忘了其实爱观察和思考,小心谨慎是自己的重要资源。

我们的父母成长团体里,有一个妈妈一直说6岁的儿子一直胆小怕小动物。后来一次亲子活动,我们才发现,这个妈妈自己连蝴蝶的小毛毛虫都怕得要死。而她很担心儿子和她一样,所以总逼迫儿子去接触小动物,可是,她看见小动物时,那惊恐的神情和恐惧的情绪, 儿子早就接收到了,当然不会傻到去碰妈妈已经发出危险信号的东西。

所以,其实这个妈妈首先要疗愈的是自己。

三、根本在于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不是说相信人生不再会有困难和挑战,而是,相信,不管什么样的遭遇,自己都可以应对。

著名的心理学大师林文采博士说。

安全感是人对自我的信任。安全感建构于以下三个方面:

1、母亲的情绪稳定

不是说母亲没有情绪, 而是母亲的情绪是有缘由的,而且是一致的。

举例子:孩子打碎了碗,妈妈生气,告诉孩子:这样浪费东西,而且容易划伤自己。然后陪孩子一起清理。这是“情绪稳定”。

孩子打碎了碗,要是刚好才和老公吵了架,或者被领导批评,所以大吼大叫,又打又骂;要是刚好收到了礼物,就笑眯眯地说:宝贝,没关系的。再买一个就行了。这是“情绪不稳定”。

2、父亲的认可、赞美

不需要多,但要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父亲如果没有给到,以后就是参加洗脑训练营,整天大吼“我能行!”都无用。

3、父母之间关系和谐

因为由父母建造的家庭,就是孩子生活与成长的天地。父母彼此接纳差异、相互理解支持,家庭和睦,这样功能良好的家庭,一定培养出功能良好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父母成长团体带领者, 爱孩子、爱读书、爱分享的宝妈一枚!

心和家齐


我们常说“父母不懂孩子的怕”,确实是这样。比如,孩子怕黑、怕虫、怕在人前表演、怕爸爸妈妈走开等等。

克服孩子胆小,要做到:

1、不强迫孩子。家长经常会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怕是真怕,我们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揣度孩子。比如孩子见到大海,我们把孩子抱进去,孩子哇哇大哭,这时候就不要抱进去了,先在沙滩上玩一会,孩子熟悉了,想下去玩了,再下水。

2、不责备孩子。曾经很多次遇到家长见到同事、朋友,叫孩子喊叔叔阿姨,孩子躲在妈妈后面就是不叫。这时候,家长常说:“怎么这么没礼貌,叫阿姨,叫叔叔。”如果孩子还不叫,家长尴尬,就会补一句:“这个孩子就是不爱叫人”。这种人前责备可能导致孩子认定自己就是一个见人不爱问好的人。今后见人会更怕。

3、理解孩子的怕。4岁之前的宝宝,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经常会把担心、害怕、难过等等同意表达为“我害怕”,作为家长,当孩子说害怕时,要把孩子抱起来,问问孩子怕什么,再根据孩子的描述,去探讨事物的本质。

4、不吓唬孩子,有的怕是被家长吓出来的,比如“如果不赶紧睡觉,就让你到外面去,这么黑的天,你怕不怕?赶紧睡吧。”“再不穿衣服,生病了,就给你送医院打针”等等,所以有可能孩子的怕是被吓出来的。

绘本《讨厌黑暗的席奶奶》《我要更勇敢》《菲菲别害羞》《不再害怕又大又响的东西》等等,都可以做亲子阅读,缓解孩子的惧怕、恐慌、害羞等情绪。




大红妈妈大本营


懦弱和胆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在性格的形成上,受“先天气质倾向”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却是相同的,只是懦弱是心理素质的问题,而胆小还因为认知经验的缺乏造成。

从个性的形成来说,先天的气质倾向很难改变,但可在心智发展上,通过增强内在力量来改善,作为父母,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有质量的陪伴,为孩子创造最佳的成长环境。因此,我主要针对这两个方面,谈谈一些可行的教养策略和实施方案:

⑴巩固的亲子依附关系:亲子依附关系健全的孩子相信父母的爱与关怀,开始时总是粘着妈妈,渐渐地相信父母,把父母的翼辅当避风港,渐渐地便以之为安全基地而敢于向周遭展开探索,扩展了活动范围,有了这样的体验之后,就不再懦弱,能够发展出自己的朋友圈。

⑵亲子沟通无障碍:每天的亲密交谈是父母不能忘记的“必修课”。这种亲密谈天必须很讲究方式方法,父母不只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轻柔慢,更要做到多倾听、少说教、不批评,要在谈笑风生中让孩子感受到他受到尊重,而且常常都能够把事情做到最好。这种自信力、自豪感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让孩子感觉父母是在迁就他或哄他高兴。

⑶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这类孩子的自主能力敏感期可能毫无征兆,因此父母决不能以“孩子很乖”便心满意足,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空虚和对需求的压制。陪伴这样的孩子要着重“引导”,要尽量展示自己的“想象力”,要带着孩子“多动手”,并且诱使孩子去“发现新奇”,即使孩子“闯了祸”,也不要暴怒指责,要心平气和地先肯定他做某项事情的想法是为了探索,是优点,然后再引导他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做法。这样做是为了鼓励孩子的自主探索。

⑷加强孩子的认知经验:胆小的主要原因是认知经验贫乏,在面对任何事情时,都因为“心中没底”,便产生恐惧感。因此我们强调有质量的陪伴,任何时候都抓住机会引导孩子认知。例如在街上走的时候,就引导孩子去发现“地标”,认识街道名,这样孩子便不会因为害怕找不到父母便“回不了家”而不敢放心去玩。


陈禾


  • 首先,我不认为孩子的这些表现是恐惧症。这是很多孩子正常的心理,并不是什么心理疾病,您不必过于在意。想一下,是不是有很多成年人依然怕黑,依然见了蟑螂之类的小虫子也吓得要命,对于猫、狗也很害怕。但你不觉得这些成年人有心理疾病。有时候,我们是在用两个标准,对他人一个标准,对自己孩子一个标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性格完美,能勇敢,不要恐惧。这其实非常不现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恐惧的时候,都会对一些东西感到害怕。这个世界上应该不存在完全无所畏惧的人。

  • 我见过很多小朋友,都对黑夜害怕,对那些画在书上的动物都害怕,但这些孩子是身心健康的。有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对于一些特定事物的恐惧会减轻、消失;有的可能一辈子都会对某些事物感到害怕,那也没有关系。只要这种害怕不影响到一个人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那就是正常的。

  • 我不建议刻意训练孩子的胆大。心理活动是很复杂的,如果一味用我们大人认为的对的方法,去让孩子做他很难做到的事,那其实是一种强迫,孩子未必会配合,而且也未必有好的效果。我认为大人能做的是,客观告诉孩子,这些东西没有必要害怕;但同时也不要为了鼓励孩子,完全规避这些事物的危险性。比如,黑夜中如何保证自己的个人安全,哪些小动物可能会存在危险,孩子应该如何避免这些危险。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客观、真实、全面地告诉孩子,孩子知道了雷区在哪里,知道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他害怕的事物,才能感到心里踏实、安全,才可能慢慢地去减轻恐惧。


父母是悟空


胆小怕事的孩子成了孩子王?还真有这事呢。

“自从孩子做小儿推拿调理后,很少生病了,一些小感冒孩子自己两天就扛过去了,性格也变好了,以前特别胆小,畏畏缩缩,现在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见了。”一位妈妈还打趣说,以前不合群,现在在学校都成了孩子王。

孩子为什么胆小怕事?中医认为,胆量的大小与胆和肾两个脏腑密切相关。


第一种原因,与胆有关。

胆气一旦不足,就会使人优柔寡断,胆小怕事。中医把胆比作国家的司法官员,公正果敢,主持决断。我们常说一个人“胆小”,实际上就是基于对胆的功能认识。

胆气虚证的表现:胆小怕事,容易疲劳,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等。

小儿推拿主要穴位:揉阳池和小天心可醒脑安神,揉二马扶元固本,清补脾补气和血,捏脊等。如果不会手法,也可以看我的头条视频操作。

第二种原因,与肾有关。

由于“肾”与“恐”相对应,一方面,肾气不足的人容易惊恐;另一方面,过度惊恐也会损害肾的健康。

肾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先天之本”,孩子胆小怕事,往往由于早产、遗传等先天禀赋不足,或曾经有受惊吓史,或长期郁闷、自卑。比如: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做某些事,就用狼啊、虎啊、鬼啊吓唬孩子;大众传媒中的一些画面、一些故事讲了可怕的内容,或者生活中某些偶发事件,如着火、挨打等吓着了孩子……这些经历,都有可能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阴影,造成孩子胆小。因此,胆小不能怪孩子,长此以往,不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心理调理。

肾气虚证的表现:胆小易惊,遗尿,发育迟缓,头发稀疏黄软等。

小儿推拿主要穴位:上三关大补元气,揉二马阴阳双补,清补脾补气和血,捏脊等。

中医讲究“形神一体”,即“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人的形体和精神相互依存,生理与心理的健康互为条件。因此,生理或心理的一方出现了健康问题,都会影响到另一方。

孩子因为小儿推拿改变了体质,改变了性格,再也不会胆小自卑啦。俗话说:体质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话一点都不假,希望更多妈妈能深刻认识到这其中道理,给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性格!喜欢就关注“张家纲小儿推拿”,助力宝宝更健康。


张家纲小儿推拿


”没有一个人天生擅长做各种事情。你通过勤奋而变得擅长于各种事情。“奥巴马曾在演讲“梦想与责任”谈到。

孩子不是天生就敢于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别说在不熟的人面前做公众表达,肯定会有紧张感。家长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紧张感,帮助孩子刻意练习缓解孩子的紧张。

1、

美国幼儿园经常玩”注视比赛“的游戏,帮助孩子缓解与陌生人眼神交流的紧张感。什么是”注视比赛“的游戏呢?就是两个伙伴面对面坐着,互相盯着对方的眼睛,谁先眨眼谁就输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机会,让孩子能够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的目光,对孩子社交合作的学习也很有帮助。有的孩子在注视过程中不好意思看对方的眼睛,就输了需要再玩一次,那些内向的孩子就是通过这种眼光的交流慢慢愿意与别人交流,从简单的打招呼开始到后来主动交流。

家长在家也可以带孩子玩这样的游戏,当家里有客人来做客的时候,可以邀请客人和孩子一起玩”注视比赛“的游戏,让孩子接触的人越来越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眼神上不拒绝,内心也就更愿意接受公开展现自己这种方式。所以,”注视比赛“是一种公开表达的过度方式。

2、

在国外学校每个学年里,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星期。在这个星期里,这个孩子是班里的小星星,需要很自豪的来展示自己。这个星期叫做star of the week,也是专门的“自我介绍”环节,这个孩子要做一个特别设计的poster,还要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做一个自我介绍。

学校这样的活动每年都会有,讲过几次之后,孩子的自我介绍就非常的熟练,张口就来,一点也不怯场了。


在海报上面,家长可以看到孩子的基本信息外,还有很多小细节,比如孩子的照片、最喜欢的颜色、运动、歌曲、节日、动物、食物,还会让孩子说说最开心的事情和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孩子可以拿着这个海报跟别人自我介绍,可以帮助孩子回忆细节,学会讲自己的故事,讲的多了,慢慢就可以脱稿自己说了。这也是锻炼孩子独立做自我介绍非常好的过度。

家长在家也可以制作这样一个海报,和孩子互相介绍自己,表演起来,当家长和孩子一起表演的时候,加上比较戏剧化的手势,会让孩子表达的更自然。


吴琼Cissy


“洪哥学语文”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孩子胆小,很多时候弊大于利。我们需要引起重视。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朋友的孩子胆子很小,一见人就躲。非家人不要。朋友有些担心。问起我,我说,没事,孩子还小,引起重视就行了。于是也给他提了些建议。

朋友相信我的话,没事就去游乐场玩,还参加当地与儿童相关的各种活动。果然,一段时间后,她有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在外玩耍时可以脱离父母的视线无拘无束了。

朋友感激,感谢我对他的建议。我默然地笑了。有效就好!

利:

1、相对比较安静,性格温和。

2、注意力相对集中,做事可能更专一。

3、不会惹是生非,为自己和家人省却很多麻烦。

弊:

1、性格相对会比较内向。

2、与他人的交际能力会偏差。

3、在公开场合难以适应。

4、不利于自己能力的发挥。

5、严重的会自闭。

6、心情变化会频繁,容易郁闷。

7、做事缺乏勇气,难以实现该有的目标。

8、缺少朋友。

9、容易自卑,缺乏自信。

在利与弊中,明显弊多于利。所以孩子的胆子小,我们要有意识的去培养。

那么我们给怎样做呢?

1、多与孩子交流。

2、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溜达。

3、让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或外人接触。

4、积极参与各种合适的活动。

5、加强指导,引导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6、如果已经上学,多与老师交流,让老师一起关注。

所以,孩子胆小也不需要过于担心,认识到并积极的予以关注就行,小孩的性格正在形成与培养阶段,对一生都会形成极大的影响。重视她,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洪观教育


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胆小内向问题?其实,答案藏在你的教养方式里。

避免对孩子过度保护

有些孩子看起来对什么都缺乏兴趣,也不愿尝试……这类家长口中“胆小”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共同原因:缺乏探索欲。


他们会把“不允许”“不要”“别这样”挂在嘴边。 比如孩子想要爬高一点,或者想要跨过一条小沟,再或者只是想玩一玩沙子,都会被立刻制止。


家长的理由是,这些行为有危险,会摔倒,不卫生。但是家长时时刻刻的提醒,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处处有危险,未知的东西尤其可怕,自然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只要保证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该放手就放手,没有不摔倒就能学会走路的孩子,成长都是磕磕绊绊的,不要再以爱之名去限制他们对世界的探索。


在亲子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中,明星妈妈叶一茜就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示范。在七宝不敢去攀岩的时候,及时地鼓励了七宝,帮助七宝一步步爬的更高。

总之,想让孩子更加勇敢,父母们不能逼迫孩子,而是要陪伴并鼓励孩子主动尝试新事物,给孩子自由探索和体验新事物的机会。


放大孩子的闪光点

现实中不少家长不但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勇敢,漠不关心甚至嗤之以鼻,而且经常拿别的孩子来比较。


正如《少年说》节目中,有位女孩恳求妈妈,别总拿她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她压力巨大又压抑无比,而自己的努力妈妈却一点也看不到。

妈妈反驳说:「我觉得你的性格就缺打击,不打击下你就会飘。」


女儿流着泪说:「你老是打击我,我觉得自己很差。」

这种教育方法会摧毁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的内心充满恐惧和压抑,对外界、对其他人都充满怀疑和不信任,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内向胆小。


因此,家长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必须坚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的原则。


最胆小怯弱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也许在父母看来这微不足道,但作父母的,必须努力捕捉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 避免拿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孩子。


不故意吓唬孩子

“再哭狼就把你叼走了”“再不听话,警察就来把你抓走了”……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无法可施时,就会搬出各种孩子害怕的东西故意吓唬他,从而让孩子乖乖就范。


表面上孩子变“乖”变“听话”了,实质上孩子却变的更胆小了。如果孩子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可怕,那么他们长大后不但无法成为勇敢有担当的人,也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甚至越害怕,困难和问题越接踵而来。


8月7日,宁波塘溪镇一名4岁女童,出门找妈妈,却迷路了。一名陌生的韩女士看到孩子一个人,在此处独自呆了很久,报警求救。


警察赶到后,原本聊天的女孩突然大哭不止,一个劲的往韩女士身上贴,听到警察要带她走,哭的更厉害。


后来,女孩的父母说,平时孩子不听话,他们就用:“不听话警察就来抓你了”来吓唬孩子。


明星马伊琍也转发了这个微博,并说道:请不要用警察来吓唬孩子,必须告诉孩子,警察叔叔是好的,是来帮助我们的,在外面遇到了危险一定要找警察叔叔。

因此,吓唬孩子,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应该学会教育孩子的时候多一些耐心,少一些烦躁,家长要尽量改掉吓唬孩子的习惯;同时,满足孩子的安全感,比如额外的照料、拥抱等肢体接触等。如果有不能满足的原则性事情,也不要采取吓唬。


不要逼孩子“勇敢”

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害怕的东西,比如怕黑、怕水、怕狗、怕闪电、甚至怕冰箱、怕电梯、怕榴莲……


而这个时候,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的就和他说:“这一点都不可怕,勇敢点”、“男孩子怎么能害怕呢”、“你看隔壁小弟弟都不害怕”……


然后,逼着他去“勇敢”:把他放到小黑屋里、甚至故意把狗抱到他身边……这些,都教不会孩子勇敢,只会破坏他的安全感,让他更加的脆弱。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母亲欲练孩子胆量,独留孩子在火车上》新闻:

恰逢假期秦女士打算带孩子洋洋坐火车回家,就突发奇想“要是洋洋能够自己回老家那说明胆子练的是很可以了。”


于是秦女士从车站带洋洋上火车以后,就借故有事让儿子自己去姥姥家。


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开始洋洋确实表现的很镇定,但是开车不久,洋洋就逐渐害怕起来。当车辆乘警发现了这个小男孩的异常,来到男孩的身边的时候,洋洋一脸的惊慌和恐惧,双眼含着泪水。

当孩子表示自己很害怕做一件事情时,父母应当立即停止。如果还继续的话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其实,大部分孩子的恐惧都是因为“未知”,与其逼迫他们勇敢,还不如陪着他们把“未知”变成“已知”。


正确家庭触觉训练,培养孩子胆量

孩子胆小内向,有时并不是个性问题,而是因为“触觉失调”。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


通过触觉,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这个世界上的东西。触觉帮助我们建立自己和他人的边界。


良好的触觉体验带给孩子安全感。孩子的情绪会比较稳定,性格会更自信开朗活泼,能很好地融入集体。


反之,触觉失调的孩子会出现粘人、胆小内向、敏感多疑等性格。


触觉失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


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触觉体验不足,比如剖腹产出生,未经产道挤压,没有获得第一次最重要的触觉体验;出生后获得父母兄长特别是母亲的关心爱抚不够。


父母限制过多,不许参加户外活动,特别是不许玩水玩沙等,导致孩子没有丰富的触觉学习机会等,都会导致他们的触觉学习体验匮乏。


家长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触觉家庭训练游戏,有效培养孩子胆量。

  • 挠痒痒

孩子平躺在软垫上,家长戴上手套,从孩子的颈部开始,给孩子抓痒,往下到后背、肚皮。

  • 喜刷刷

家长拿软毛刷子在孩子身上轻轻地刷,由颈部开始,在前胸、后背、双臂、双脚,反复刷。

  • 拍一拍

让孩子先仰面躺在地毯上,四肢伸平,家长用球拍打孩子的身体,按照上身、胳膊、腿等部位的顺序依次拍打,然后让孩子翻身,趴在地毯上再按照上身、胳膊、腿等部位的顺序依次拍打重复多次。

结语

我们常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缩影,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有一定的投射,并对性格的养成造成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充满社交焦虑的社会中,如果你的孩子胆小内向,这或许需要你具备更多的勇气和智慧去认识和保护他独有的潜力。


胆小内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纳,如果连父母也无法接受他的性格,强制地去改变他,只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不妨想想,爱因斯坦、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斯皮尔伯格、村上春树……在世界上许多成功的人士当中,不乏胆小内向的人。


多特儿童专注力


孩子胆小、没安全感?多数是父母做错了这4件事!你有做过吗

其实,孩子在六岁以前是性格和安全感的形成期,在这段时间里,家长们应当尽自己的所能给孩子更多的陪伴。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路上很重要的感情依靠,对于孩子以后的身心健康以及发展起着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


足够的安全感,可以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性和乐观开朗的性格,以及感染力和亲和力。今天,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在父母的教育中破坏到孩子安全感培养的几件事。

1、正确处理孩子哭的情况

在处理孩子哭的问题上,我们应当分清情况在出招。如果是在孩子一岁以前,孩子的哭多半都是因为饿了,尿了或者生病了等生理上的需求,这时家长是要把宝宝抱起来哄哄宝宝,安抚宝宝的情绪。但是,当孩子长大一点后没有缘由的哭,就要问清楚情况在进行处理,不要意味让孩子哭,可能会造成孩子没有依靠感。

  

2、取笑孩子

上幼儿园的小豪,放学后在小区和小朋友们玩耍时,突然放了一个很响的屁。惹的小朋友们都笑了,小豪妈更是笑得前仰后合。后来,经常当着小豪的面跟人将小豪放屁的事,很是让小豪生气。孩子虽然小,但是也是有自尊心的。

  

不要拿孩子的长相或者性格以及学习来来玩笑,会给孩子的童年留下阴影并且会让孩子变得很胆小同时缺乏安全感,甚至造成终身的伤害。

  

3、家长太专制

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很高也很严格。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长一手包揽,从来不问孩子的意见,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愿意。

等孩子长大一点了,发现孩子很胆小,什么事情都不敢做,而且也做不好。这就是,小时的包办而导致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从而没有自信心。

  

  

 同时,家长们要注意一下自己的情绪,要控制自己的坏脾气。不要对孩子总是大呼小叫的,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感。

  

4、威胁孩子

  很多的家长在面对孩子无理取闹时,而自己又无计可施时,总会对孩子说,你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时的孩子会哭的更厉害了,当你把“不要你了”说成口头禅时,孩子在心里可能会产生厌烦或者恐惧感,担心妈妈可能会随时不要自己了。

 所以,在平时教育孩子时,不要对孩子说一些让孩子产生恐惧的话来吓唬孩子。

  

综上所述: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健康的教育。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爱,从而让孩子有强大的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