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大流行時的社會倫理要素和決策原則


疫情發生了,這是天大的事情。


站在大歷史的角度,尤瓦爾·赫拉利在他的幾部《簡史》中認為:瘟疫與戰爭、饑荒都不再是困擾人類的重大難題。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上,他說得有一定道理,我們對瘟疫的理解、防控手段今非昔比。


但是,從社會的角度上,他的說法就毫無可取之處。現代社會早已不是斑塊狀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而是環環相連、絲絲入扣的網絡工業社會,一場瘟疫可能不再會像過去一樣奪走那麼多生命,但是給社會造成的衝擊只會更加複雜和巨大。這一點上,我更加同意20世紀的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的一段話:


歷史讓人明白,

人類事務永無定論;

靜態的完美和終極的智慧均不可企及。

——勃蘭特·羅素


瘟疫依然是現代社會的大敵,是造成社會混亂和人道災難的重要誘因。如何盡力避免瘟疫大流行帶來的社會失序?


瘟疫本身並不會造成社會失序,憤怒和不滿才會。


因此,除了針對疾病防控本身的流行病學研究,2003年SARS大流行後,國外很多學者也對瘟疫大流行與現代社會倫理、應對措施進行了研究,簡要摘錄如下。


十大倫理要素


2006年,多倫多大學生物倫理中心總結出跟瘟疫大流行相關的十大倫理要素:


個人自由——儘可能維護個人的權利。


公眾保護——保護整個社會的最大利益。


比例相稱——保護公眾的措施不應過度限制個人自由,公共措施應與疫情威脅成正比。


隱私保護——個人隱私至高無上,但為了保護他人可以越過。


照顧義務——醫護人員要平衡對患者的專業義務和其他關懷義務,護理的倫理變得複雜。


互惠對等——社會要認識到醫護人員和其他參與救援人員的重擔,並給予相稱的支持。


一視同仁——應儘可能對所有人公平地提供醫療照顧。


維護信任——建立公眾信任和醫療系統內的信任至關重要,必須通過確保決策的透明度來增強信任。


團結一致——個人、醫療機構、地方政府和國家之間需要高度團結,這來自於對救援過程信息的瞭解和接受。


領導素質——領導指揮人員必須秉承爭取信任、遵守道德和正確決策的原則。


對官員的七條建議


沒有兩場疫情是完全相同的,決策者只能隨機應變,而且都將面臨問責和審查。


決策者最終如何能夠對公眾有一個盡職盡責的交代?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醫學系的艾德麗安·託達總結了對決策者的七條建議:


1、採取行動必須有根有據。


2、確保決策過程的透明度。


3、保持開放,加強定期溝通。


4、保護好醫護人員。


5、對人文訴求一定要敏感,決策要有包容性。


6、能說清楚並負責。


7、在決策過程中嵌入專業諮詢、回顧和響應。



瘟疫大流行時的社會倫理要素和決策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