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後期文學家王闓運,論詩主張復古,尤尊漢魏六朝五言之作

王闓運(1833~1916),初名開運,字壬秋,又字壬父,人稱湘綺先生,湘潭(今屬湖南)人。清後期學者、文學家。咸豐二年(1852)中舉。入京應禮部試,受知於尚書肅順。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曾入曾國藩幕府,後因意見不合,辭職而去,專意於著述講學,主持過四川尊經書院、長沙思賢講舍、衡州船山書院,又曾任江西大教堂總教習。光緒三十四年(1908),為湖南巡撫岑春煊薦舉,授翰林院檢討,加侍讀。辛亥革命後,任清史館館長。

清後期文學家王闓運,論詩主張復古,尤尊漢魏六朝五言之作

王闓運

王闓運是近代湖湘派的代表人物,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對近代史上倡言變革的人物和主張大多表示不滿。與此相聯繫的是,他的文學思想以傾向復古為主,論詩主張“古人之詩盡美盡善矣”,“樂必依聲,詩必法古,自然之理也”(《湘綺樓說詩》)。

清後期文學家王闓運,論詩主張復古,尤尊漢魏六朝五言之作

關於取法的對象他則推舉漢魏六朝,而尤尊五言之作,提出:“作詩必先學五言,五言必讀漢詩。而漢詩甚少,題目種類亦少,無可揣摩處,故必學魏、晉也。詩法備於魏、晉,宋、齊但擴充之,陳、隋則開新派矣。”(同上)和詩壇或尊唐或崇宋的傳統大異其趣,另立一宗。

清後期文學家王闓運,論詩主張復古,尤尊漢魏六朝五言之作

至於學古的方法,他主張先從模擬入手,在模擬中求變化:詩則有家數,易模擬,其難亦在於變化。於全篇模擬中,自運一兩句,久之可一兩聯,久之可一兩行,則自成家數矣。”(《論文法·答張正暘問》)

清後期文學家王闓運,論詩主張復古,尤尊漢魏六朝五言之作

不過,他主要還是著眼於詩歌的形式表示“詩之旨則以詞掩意”,認為“自來推曹子建為大家,無一靈妙句,阮嗣宗稍後之,便高華變化,不可方物,而不為大家者,重意不重詞也”(《湘綺樓詩話》),提出了“詞”重於“意”的看法。

清後期文學家王闓運,論詩主張復古,尤尊漢魏六朝五言之作

在創作上,王闓運也以擬古為重,陳衍《石遺室詩話》稱他“墨守古法,不隨時代風氣為轉移,雖明之前後七子無以過也”,刻板有餘,創意不足。少量作品鑄意熔詞尚有可觀之處。如《圓明園詞》寫作者同治十年(1871)春偕友人同遊圓明園遺址後的感慨,詩以圓明園被焚燬前後不同的景象作對比,抒發了國艱勢危的哀痛,並體現出深沉的歷史蘊涵,詩作成後曾被廣加傳誦。

清後期文學家王闓運,論詩主張復古,尤尊漢魏六朝五言之作

又如《重悼師芳》《寄懷辛眉》《發祁門雜詩二十二首》等,或悼亡,或懷友,或寄寓客愁,表現了詩人各種人生感受,感情較為真摯,與他的一些擬古而缺乏情韻之作有所不同。著有《湘綺樓全書》,其中有《湘綺樓文集》八卷、詩集》十四卷、《湘軍志》十六卷、《楚辭釋》十一卷等。

作者介紹:我是“沐易春文人”,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