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誰還記得鍾南山?

苦茶齋主說:人是個健忘的動物.。

這一段時間大家的偶像似乎有了一個整體的改變。

以鍾老為首的院士群體在近期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各個媒體上都是讚揚和感謝的聲音。記得在網絡上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以前孩子問我,為什麼要讀書?總是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才是最好,現在我找到了最好的答案——因為長大了要做鍾伯伯那樣的人!”


疫情過後,誰還記得鍾南山?

諸如這類的話,是很讓人有些感動的,但看得多了,倒讓我生出些反思來——對於他們的關注我們能持續多久?孩子們又是否會把他們當做偶像呢?

其實我心裡面給自己的答案是很不樂觀的。

我們的關注點不久後依然是在明星和娛樂上。大家將會迴歸各自的生活,朝九晚五,時有驚喜但大半平淡,於是乎關於在那場疫情裡勇往直前的鬥士也多半會忘記。

疫情過後,誰還記得鍾南山?

肖思孟斷髮明志


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退隱山林,至於最美洛陽女孩朱海秀,斷髮明志的肖思孟,多半就無人再有印象,過些時日,許是在搜索引擎都極難找到關於他們的詞條了。說來慚愧,亦或我是太悲觀了些,但細想如果今年無此大疫,又有誰回想起2003年有個抗擊非典的英雄叫鍾南山呢?

這其實無可厚非的。形容太平盛世的詞語是“歌舞昇平”,而歌舞昇平的年代也總要多些藝人的名字來供人擁捧的。


疫情過後,誰還記得鍾南山?

將軍總於遠處山上望著城裡的繁華,他自是不希望人們記起他的名字,因為大家常提起他時總是動盪時期,戰火兵燹。他無意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再次兵荒馬亂。想來一個道理,鍾院士李院士等,自是不樂意中國人民常常念著他們的名字的,更何況遺忘本就是人們的天性,如此說來,這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了,但我們的孩子若忘了他們,可就成了大問題。

每個時代的偶像都是不同的。記得在我們年少時受萬人追捧的偶像是金庸老爺子,那時自然被老師家長以為讀“武打小說”的孩子很不可救藥的,但現在想來,金庸先生的作品若是不好,那稱得上好的作品,可就屈指可數了。轉眼看當今少年的偶像,我們卻難免擔憂。

疫情過後,誰還記得鍾南山?

網絡化的發達十分方便了我們的生活,然而直播與短視頻的風靡卻好似精神鴉片!

直播自不必說,內容良莠不齊,其中大有不少惡俗的內容反為人津津樂道的先例,完全停止思考不說,少有內涵,多為垃圾。至於短視頻,誠然其中大有不少正能量的內容,然而這種碎片化的形式本身就是讓人們放棄思考,進而求簡。於成人放鬆,以此玩笑尚可,於價值觀尚未成熟的孩子卻是有毒害的。在價值觀成熟的路上當有正確的三觀做引導,有宏大的世界觀開闊胸懷,孩子們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魯迅亦或者雨果嗎?然而先今不看直播不刷抖音的孩子又有幾個?而這些,幾乎成了他們的課餘生活的全部。


疫情過後,誰還記得鍾南山?

孩子們是不應忘記這些人的。他們的夢想也不應是成為網紅或者明星!他們應該以院士、作家為榜樣的!

作為媒體應當予以正確導向的!新媒體發達的今天,所有新媒體平臺和新媒體人也當以身作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

今日頭條在引導正確價值觀上有著脊樑的作用性,每日的青雲文章內容質量優秀,都是選取的三觀很正的,沒有那些雜七亂八的標題文!希望以頭條之力,可以改善整個新媒體的情形。

關注 ,一個和魯迅一樣憤青的寫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