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眼中的孩子“不聽話、調皮、自私”時,要改變的是你自己

從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那一刻開始,身為父母,就開始了打怪升級的終身戰役。在初為人父母的幸福中手忙腳亂的搞定了新生兒的屎尿屁,熬過了凌晨三四點的夜奶,看著孩子從抬頭、翻身、爬行、靠坐、扶站、到獨自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從牙牙學語到可以和你溝通小豬佩奇裡的故事情節。

終於在孩子滿2歲時,以為可以鬆一口氣,可緊接著”天使寶寶們”開始有了自我意識,開始出現”發脾氣、哭鬧、打人、罵人、搶玩具、甚至是摔東西“等行為。於是,你覺得懊惱又焦慮,把”不聽話、調皮、自私、搗蛋鬼”這些標籤通通貼到你孩子的身上,然後想盡各種辦法去改掉孩子的“不良行為”,日復一日你鬥得累到精疲力盡,而你眼中孩子的“不良行為”沒有變好,甚至更加嚴重。這時你可能會覺得為什麼好好的天使寶寶怎麼就突然變成這樣了?我該怎麼治治這調皮的搗蛋鬼呢?孩子這壞脾氣,長大後可怎麼辦?

其實,當你無論用什麼辦法,都無法讓孩子乖乖的按照你的旨意去改掉那些“不良行為”時,問題可能根本就不在孩子身上,而是你自己出了問題 。

不是孩子變“壞”了,而是你不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甚至是你的行為早已對孩子造成了傷害。

當你眼中的孩子“不聽話、調皮、自私”時,要改變的是你自己

大人總是對孩子的行為缺乏足夠的理解

我們不能再無視兒童的心理發展了,而必須從一開始就去幫助兒童。這種幫助並不在於塑造兒童,因為這一任務屬於自然之神,而是在於觀察兒童心理發展的外在表現,在於能為兒童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手段,因為這種手段單靠兒童自己的努力是辦不到的。 ——瑪麗亞·蒙臺梭利

生活中,大人總是對孩子的行為缺乏足夠的理解

當我家寶寶剛滿兩歲時,他把書架上所有他能夠得著的書全部扔到地板上,然後不停的用腳踩來踩去,我當時火冒三丈,直接呵斥他把書全部撿起來,還威脅他如果不立刻撿起來我就不會再給他買任何玩具。他聽完後,立馬把書架邊上的玩具也全部倒在了地板上,然後繼續踩來踩去,於是我直接打了他一頓。

事後,我才知道,他扔書是因為他正好處在了“手的敏感期”,他只是想試試,他有多大的力氣去扔掉那些書。而他後來扔玩具的行為,則是他覺得我不理解他扔書的行為,他在對我進行報復。

類似這樣的事情,我想大多父母都經歷過。在沒有搞清楚孩子某種行為背後的意義時,我們可能就被自己的惱怒衝昏了頭,而對孩子實施了”吼叫、打罵“的方式來進行教育。

就好比,面對孩子“打人"這個行為,大人會覺得孩子存在暴力傾向,只要孩子有“打”的動作,大人都會立刻制止,並嚴厲呵斥。但其實有些很小的寶寶,如一到兩歲左右的,他不明白“打”的含義,在他的世界裡,他認為“打人”有時候是一種和人打招呼的動作,他只是想和你打個招呼而已。

而我們往往會對這樣的行為誤判。從而導致孩子不明白,“我只是想打招呼,為什麼你們要那麼嚴厲的呵斥我”,於是孩子往後會更加頻繁的使用“打人”這個動作,因為他想搞清楚,父母對這個行為為什麼這麼反感。當然,如果是大孩子,還有這種“打人”的行為,那就是另外一說了。

再來說一件大家都經常遇到的事,那就是牽著孩子走在馬路上時,孩子總會時不時掙脫你的手,這時,我們都會覺得這孩子真調皮。

但其實這不一定是“調皮”,有可能只是孩子的手臂需要回血,休息一下而已。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身高和我們成人的身高有個差值,當孩子的手一直被成人牽著的時候,他的手臂是處在充血的狀態,如果孩子時不時有規律的掙脫成人的手時,他僅僅只是需要及時的回血而已。

所以,當你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你不要急著給他貼上“調皮”的標籤,而是可以問問孩子是不是手臂不舒服而已。

當你眼中的孩子“不聽話、調皮、自私”時,要改變的是你自己

你有沒有給孩子提供“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大人在生活中總是對孩子的行為缺乏足夠的理解時,這個時候,就會產生另外一種問題,那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心理學研究當中,就認為孩子在童年的時候 ,追求的就是兩件事——“歸屬感”和“價值感”。所謂“歸屬感”就是孩子覺得”有人愛我,我的爸爸媽媽是無條件的愛我“。所謂”價值感“就是孩子覺得”我是特殊的,又是有價值的“。當一個孩子同時擁有”歸屬感“和”價值感“時,他才能健康的、快樂的成長。

你可以試著回想一下,你家寶寶在剛出生那幾個月出現”哭鬧“時,你的反應嗎?你是會強忍著不去抱他,放任他哭。還是會溫柔的抱起他、輕聲的安撫他?如果你是後者 ,那麼恭喜你,你給孩子提供了深層次的無條件的”歸屬感“。因為當孩子哭鬧時,他就是在追求歸屬感。這種歸屬感可以讓你和孩子產生一種無條件的情感聯結,也是一個孩子健康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你採取的是放任他哭,那是一種懲罰,懲罰會讓孩子感受不到情感聯結,也產生不了”歸屬感“。

當孩子漸漸長大時,會因為自己的好奇心做出一些你眼中的”不良行為“,比如,肆意亂跑、亂摸,或者去破壞堆高的積木等等。如果父母不能理解這其實是孩子在探索和發現,而去強制性的暫停孩子這些行為,那麼,孩子則沒有”價值感“。他會覺得得不到理解,也得不到尊重,甚至得不到愛。

於是,孩子的“不良行為”越來越多,你與孩子的矛盾也就越來越多。

當你眼中的孩子“不聽話、調皮、自私”時,要改變的是你自己

理解孩子的需求 ,提供適宜的環境

成年人應該去努力理解兒童的需要,這樣就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開闢教育的新紀元 ,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助。 ——瑪麗亞·蒙臺梭利

要想教育好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你指責幾句、呵斥幾句、甚至是打一頓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當孩子真的出現你眼中的“不良行為”,又無力改變時,你可以嘗試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問問自己,有沒有真的去理解孩子,有沒有給到孩子足夠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也許,孩子的某種”不良行為“僅僅只是成長路上遭遇了一個特定的敏感期;也許,孩子的”哭鬧“只是在追求一種”歸屬感“;也許,孩子的”搗蛋“、”自私“只是在確認自己的”價值感“。

所以,不要急著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更不要因為孩子有一點不聽話,就焦慮懊惱。面對孩子,我們有時需要放棄我們對孩子的控制,傾聽孩子的心聲。要明白,孩子的心理表現非常微妙,大人有時候會無意識地破壞孩子的活動方式。

當你眼中的孩子“不聽話、調皮、自私”時,要改變的是你自己

我們能做的,不是一天到晚想著怎麼改掉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是應該去了解孩子的需求,給孩子提供一個不受約束但又安全的環境下成長,並與他的年齡相符合,讓他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和理解,讓孩子真正的自由成長。

所以,當你眼中的孩子“不聽話、調皮、自私”,那麼,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吧。

嗨,大家好,我是夏與橙,家有一枚2歲9個月的寶藏男孩。專注正面管教、繪本圖書、親子關係等,用心分享我的育兒心得給大家,記錄寶寶成長的同時也是見證自己的成長。希望能和你成為育兒路上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孩子帶給我們的驚奇、苦惱與歡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