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三國時期,最風雲的三個人物的對決和下場

三國後期,有三個歷史人物在軍事上大放光彩,一個是蜀漢的姜維,另兩位是曹魏的鄧艾和鍾會。此三人,才幹卓越,名揚天下,被譽為“三傑”。

後三國時期,最風雲的三個人物的對決和下場

鄧艾、鍾會,相當於司馬家的韓信、張良,一個強於戰陣攻伐,一個勝在運籌帷幄。以鄧艾的角度來看,蜀軍訓練有素,加上地形優勢,很難一戰而平;“掌機密事”的鐘會從戰略家角度看,蜀國內部分裂,民心思變,就像一堵朽牆,輕輕一推就倒了。最終的結果,證明鍾會猜對了,但他猜到了開頭,沒猜到結尾。

公元263年,鄧艾和鍾會率魏軍攻佔成都一舉滅了蜀國。這可是當年曹操他老人家死活都完不成的千秋霸業啊,結果一下子就被兩個無名後輩搞掂了。事實上,他們可不是無名之輩。

後三國時期,最風雲的三個人物的對決和下場

鄧艾是魏國後期的傑出人物,放在劉備那時代,也是不可多得的將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談鄧艾自然不能不提他的那個大對頭:姜維,諸葛亮的接班人。原本是曹魏降將,繼承諸葛亮遺志,帶著蜀國那麼點可憐的殘兵狂伐中原。讓國力雄厚的曹魏不得不採取守勢。儘管姜維也沒能爭奪半寸土地,但那一的膽氣、正氣、豪氣、連他的大對頭司馬昭都肅然起敬。最後不得不連用反間計,讓這難纏的心腹之患退兵。姜維栽跟頭不光是在反間計上,還因為遇到了這樣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

鄧艾一出場,姜維就處處不順,小說《三國演義》中姜鄧鬥智是頗為精彩而戲劇性的情節,表面看是姜維贏了,其實輸了,祁山最後兩戰,鄧艾都種了姜維的連環計伏擊,遭至慘敗,自身還捱了四箭、為保住性命甚至棄盔甲混入步兵狼狽逃跑)但姜維也因為反間計,得罪了皇帝和宦官黃浩被迫漢中避禍。這樣,鄧艾和鍾會才有了機會,起兵蜀漢,遂使姜維無用武之地,一舉消滅了為患四十年的蜀漢。

成都投降那一刻,故事也該結束了,鍾會和鄧艾已經改造了歷史。可歷史充滿懸念,兩個將軍統全國精兵猛將,建不世之功,封萬戶侯,兩位不凡的人物真可謂志得意滿了。他們頭腦開始發燒,自我膨脹了。成都投降之後,鄧艾自作主張,自以為滅蜀有功,志驕意滿,便以皇帝的名義封劉禪為驃騎將軍,對蜀漢的官員封官進爵。聞訊後,姜維也放棄抵抗,違心投降鍾會,二人也心懷異圖。

鍾會想佔據成都,與司馬昭分庭抗禮,必先除掉鄧艾,於是與衛瓘一起秘奏司馬昭,稱鄧艾僭越謀反。司馬昭大怒,便讓兵多將廣的鐘會收服鄧艾。鍾會很狡猾,他認為衛瓘兵馬少,一定不是鄧艾的對手,便派遣衛瓘去逮捕鄧艾,想借鄧艾之手殺掉衛瓘,他然後師出有名,名正言順地將鄧艾及其黨羽一網打盡。

衛瓘很聰明,對鍾會借刀殺人的伎倆心知肚明,於是趁夜抵達成都,卻不直撲鄧艾,而是向鄧艾手下的將領發出告示,“稱詔收艾,其餘一無所問。”外圍工作做好後,衛瓘餘次日凌晨將尚未起床的鄧艾父子捉獲。隨後,鍾會率軍入城,將胡烈等諸將全部囚禁,決意謀反。衛瓘不肯脅從,於是裝病嘔吐,騙過鍾會,鍾會放其出城。衛瓘出城後親作檄文宣示諸軍,討伐鍾會。鍾會也率領親信士兵出戰,雙方在蜀漢的宮廷內展開激戰,最後鍾會被殺,姜維自殺,禍亂平息。

後三國時期,最風雲的三個人物的對決和下場

鍾會、姜維死後,真相大白,鄧艾無罪。而此時,鄧艾父子正在押往京師的路上,鄧艾的心腹將士想追趕上檻車,準備解救鄧艾迴歸成都。衛瓘認為他曾和鍾會一起誣陷鄧艾,擔心一旦事情洩露,會遭到鄧艾的報復,於是連忙派遣與鄧艾有仇的護軍田續至綿竹夜襲鄧艾,最終鄧艾父子被殺死。滅蜀後,一個功大驕矜不受節制,一個擁重兵圖謀割據,一個假裝投降心懷鬼胎,就這樣鄧艾、鍾會、姜維,這三位三國後期一流的軍事天才被一介書生衛瓘給幹掉了。衛瓘在與鍾會、鄧艾、姜維的較量中大獲全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