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苏明玉”一家人


水浒传里的“苏明玉”一家人

一、

不出所料,《都挺好》以团圆温馨的方式收官,苏大强最后被强行“洗白”。

有人接受不了这样的结局,因为之前剧中的各种家庭冲突太过激烈:

父亲只顾自己住大房子享受,不管子女死活;

儿子不以啃老为耻反以为荣,还出手暴打亲妹妹;

子女和亲爹翻出账本来算清楚到底谁欠谁……

这一切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又有些熟悉。

《都挺好》之所以话题满满,说到底是利用了观众的共情能力,将略显夸张的剧情对标到他们的生活中。

原生家庭对每个人带来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宿命。

或许我们可以看下梁山好汉的人生故事。在《水浒传》中,好汉们大都是以成年的形象示人,无法知晓他们的童年经历,但从片鳞只甲的家庭生活描写中,仍可以看出原生家庭给其人生打下的深深的烙印。

李逵就是这样一个有“原生家庭魔咒”的人。

二、

李逵家有三口人:李逵,大哥李达,娘。

书中并未记载他有父亲,想必是自幼失父,寡母一人拉扯两兄弟长大,日子过得艰难,没少受外人欺侮凌辱。受欺负的穷小子往往只有一种反击方式,那就是拳头,你欺负我就打你,把你打怕。所以,李逵就打死了人,为躲官司离家出走。


水浒传里的“苏明玉”一家人

后来上了梁山,看到宋江把宋太公接上山,李逵想起尚在老家受苦的老娘,于是“要去取她来这里,快乐几时也好。”

李逵风尘仆仆回到家,第一句话说:“娘!铁牛来家了!”

他娘是如何回答的?

“我儿,你去了许多时!这几年正在那里安身?你的大哥只是在人家做长工,止博得些饭食吃。养娘全不济事。”

头两句问小儿子怎么样,但不等李逵作答,话头一转,改为吐槽大儿子没用。如何没用呢?只解决肚子问题,别的都指望不上。前面的话是人之常情,后面才是要表达的重点。

可见这样的母亲是有些自私的。见到小儿子回来,并不迫切想知道这些年他过得如何,而是先吐槽大儿子养她不力。

实际上,与几年杳无音信的李逵相比,李达还算是孝顺的。李逵打死人跑了,他替弟弟坐牢;亲娘哭瞎了眼睛,丧失劳动能力,他每日给母亲送饭。何况李达一个长工,靠力气养活自己和母亲已算不易,还能指望他做什么呢?

跟李逵娘一样,不少老人都有这种特点:不在身边的子女,常念叨他们的好;在身边待奉的子女,却不怎么受待见。

三、

在如此偏心眼的娘的教育之下,李逵李达的兄弟关系可想而知。

照理说,李逵回家接走娘,怎么也得跟哥哥打个招呼,可他根本不想见李达。李逵娘还想着与大儿子知会一声:“你等大哥来,却商议。”

李逵说:“等做什么!我自和你去便了。”


水浒传里的“苏明玉”一家人

这时,李达送饭来了。

李逵虽然不想见李达,但撞见了,不得不上前拜道:“哥哥,多年不见!”

由于替李逵坐牢,李达心里早恨死他,当头就骂:“你这厮归来则甚?又来负累人!”

李逵娘说:“铁牛如今做了官,特地家来取我。”

做官是李逵骗娘的话,却骗不了他哥。李达当然清楚李逵在江洲劫了法场,官府悬赏三千贯捉他,马上戳穿谎言:“娘呀!休信他放屁……”

接下来,李达一口气说了一大堆话,都是说李逵如何拖累于他。

李逵听完有点过意不去,就说:“哥哥不要焦燥,一发和你同上山去快活,多少是好!”

其实,李逵根本没有接李达上山的意思。他原本不想见李达就走,撞见了没办法才说这样的话。而且话里没有一丝歉意,反倒显出有几分得意:现在我混得不错,能带你去享福,亏欠你的都能补偿。

越是在家教坏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人,越不懂得为做错的事道歉。

李达大怒,不是因为他不愿跟李逵去享福,是看透了李逵根本没有诚意。李逵的这种敷衍的态度,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侮辱和嘲笑。

李达想打他,但没有动手,倒不是念及手足情分,而是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只得把饭盒一丢,跑去叫人了。

弟弟犯了事,偷偷跑回家,哥哥非但不替其掩盖行踪,反倒找人来抓他。兄弟反目到了互害的程度。

四、

李家的纷争最终并不是“都挺好”:母亲被山上的老虎吃掉,李逵到死也不曾与哥哥再见面。


水浒传里的“苏明玉”一家人


与《都挺好》相比,这或许才是人们心目中原生家庭应有的结局。

因为,现实生活远比电视剧来得残酷。

这世上没有偶然,只有因果,没有谁是天性凉薄,或许只是原生家庭种下的因。

如喜欢此文,请关注公众号:大蜜小糖(mizhitangguo)。我们主聊《西游记》,偶尔也说说金瓶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