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農業給人的感覺也很高大上


為什麼美國農業給人的感覺也很高大上

農業本身,對其影響最大的是自然環境條件和科技條件。

我們比較推崇荷蘭的溫室技術,美國的機械化和規模化,以色列的滴灌技術。

這三者中,數美國的自然環境條件最好。耕地面積全球佔比 13%,而且多是平原,地廣人稀,天選之地。適合規模化和機械化。我國的華北和東北就有這種條件。美國農業領先之處在於充分利用農業高產及低成本優勢控制了全球農產品貿易市場份額的 1/4,同時利用極低的成本優勢控制了大豆及玉米 等農作物的定價權。反正我國沒少買。


為什麼美國農業給人的感覺也很高大上

我有一個美國的客戶,華裔的。他在美國買了好大的一片地,專門種植牧草,然後出口到中國,賣給伊利和蒙牛。美國的很多耕地,都有休耕制度,確保土地的肥力和高產,種植管理十分合理。

以色列的自然條件最不好。首先是沙漠地,沒肥力,不含水,學農的都知道種植土壤,沙壤土最好。以色列的這種土質是最次的。其次,以色列的淡水資源少。聰明的猶太人發明和不斷完善滴灌技術和海水淡化技術。農業產品不僅滿足本國,還出口歐洲。上演沙漠變綠洲的奇蹟。 以色列跟我國的農業部有很多的合作。特別是跟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過不少項目。

至於我國的農業,由於跨很多緯度,地形環境條件多樣。所以基本上什麼模式都有。 我做農業設施類工程的,經常幫客戶設計溫室,設計植物工廠,無土栽培,灌溉設施等。這些工程項目,往往背後都有國家補貼,純公司投資是划不來的。比如我之前接到的溫室項目,國家補貼80%建溫室。也多虧國家補貼,現代農業漸漸的發展起來。 但是算起來,我國的補貼力度遠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其次,農業本身經營的好壞,還得靠經營者不斷的探索,補貼不是農業企業長久的生存之道。


為什麼美國農業給人的感覺也很高大上

在中國搞農業是很難賺錢的,很多時候需要國家的補貼來維持。可能你不知道,建一座比較現代化的豬場,成本至少幾個億。因為設施農業投資大,回報週期長,風險很難把控。我認識的不少人搞現代農業,情懷的成分佔很大比例。也有政策優勢搞農業的,爛尾的不少。

單純拿我國農業和美國對比也不妥的地方。

為什麼美國農業給人的感覺也很高大上


中美農村人均耕地面積差了幾千倍,頂著上千倍的成本差異討論農業技術和畝產純粹是轉移話題

說中國畝產高所以中國農業強的朋友一定是搞笑,不算投入產出比的收益有啥意思?我畝產是美國10倍,農民數量多1000倍,農產品有什麼競爭力?說集中土地規模化經營的人也是搞笑,不管你的生產效率多高,最後分錢的時候不還是幾千人分嗎?

你光看到美國了,東北大部分地區開發得比美國還晚,一樣是中國對吧,一樣是中國人在種對吧,為什麼東北農民就碾壓關內的農民?因為人均耕地面積大啊。

美國二戰前一戶農民要達到收支平衡(意思是農用機械隨便買),大約需要耕種200英畝土地,據說現在起碼要上千英畝才可以收支平衡。換成中國就是6000畝地。華中地區500戶的一個村,一般有2500畝地,換句話說,中國農業想要和美國競爭,99.9%的中國農民都得改行。但是恰恰我們人數最多的是農民,要讓他們遷居城市,那也得有相應的工作崗位來消化那些失地農民,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三言兩語說不清。

這是衛星拍攝的美國堪薩斯州的耕地。採用圓形耕種法,最少有兩成耕地面積被浪費了。換成中國農村,為了爭奪這種邊角田,死幾個人是家常便飯——在中國比人命還寶貴的田地,在美國根本就不值錢

為什麼美國農業給人的感覺也很高大上

每塊田的中心是一個小水井,抽上來的水接上水管,以水井為中心掃一圈,就是耕種範圍。

為什麼美國農業給人的感覺也很高大上

所以中國農業問題跟技術啊制度啊一點關係沒有,純粹就是地少人多,我給你1畝地,你用火星科技種,它還是比不過刀耕火種1000畝的產出。農業技術決定農業的下限,人均耕地面積決定農業的上限。

中美之間的差距不是機械化時代才出現的。美國農村在南北戰爭時就已經開始普及聯合收割機了,雖然是馬拉的,但是當時的清朝農民連人手一把鐮刀都做不到。只有土地多到人力種不過來了,農民才有提高生產效率的需求。中國古代為什麼很少用畜力?因為人太多了,人比動物便宜。

很多人提到現代農業,都喜歡用荷蘭舉例,同樣是地少人多,荷蘭的農業就很有競爭力。問題是你看看荷蘭每戶農民的平均耕地面積——240畝。跟中國農民差了兩個數量級。荷蘭農業的發達靠的是以下前提:完全放棄糧食自給,本國農業作為外國農業的附屬產業,專心發展高價值作物。以色列農業本質上也是一回事,都是以外購糧食為前提的附屬型農業。中國要這樣搞我是沒有什麼意見,但是天天叫囂糧食安全的人怕是要瘋。(真怕了,我國曆史上的大饑荒幾乎每個朝代都有,農業大國你的農業不行了,這豈不是很危險)


為什麼美國農業給人的感覺也很高大上

如果中國只有5萬農民,農業一定是碾壓美國的。田地只要有一點不如意就拋荒,土質不好的不要,雨水多的不要,雨水少的不要,離河流近的不要,離河流遠的不要,只種最好的平原田,全都搞輪耕,種一年歇兩年,你看中國農產品有沒有競爭力?(其實說白了還是那句話,自然資源每年的產出是有限的,在不增加土地的前提下,糧食產量再大一人均給美國對比,肯定沒競爭力)

當然,並不是說人少就一定好,俄羅斯在遠東佔的幾百萬平方公里沒人種,一樣不行。但是在制度和技術問題都解決後,最難解決的,就是人口問題了。

日本的農業機械都做出花來了,品種改良做到了極致,早就實現了集體經營,農民素質也沒的說,70歲老太太都會用最先進的農業機械,但仍然幹不過美國農業,甚至競爭力還不如中國農業。因為日本農民耕地面積比美國農民小,同時日本農民收入又比中國農民高。所以日本農村只能這樣蕭條破敗下去,什麼時候年輕人徹底跑光,剩下幾萬農民了,日本農業就有救了。

只要農民數量不減少,提高農民收入就只有政治手段這一個辦法——禁止外國農產品進口,農產品賣高價,用剪刀差剝削城裡人,再給消費者灌輸“身土不二”、“日本蔬菜最安全”之類的迷魂藥,防止大家覺得外國月亮圓。

所以答案很簡單,在人均耕地面積絕對不足的情況下,農民收入,農產品競爭力,糧食安全,這三者是相互矛盾的,最多隻能達到2個目標。如果中國農業要想獲得競爭力,那麼必須放棄糧食安全,農民收入可以用其他方式補貼,如果要保證糧食安全,又要保證農民生存,那麼中國農業永遠沒有競爭力


綜上所述,農業也算是個高科技行業。

它自古以來,都是尖端科學成果的最大消費者。

那些養過花的朋友應該對此有所感觸。

別看賣給你的盆栽,從土到花肥再到注意事項一條龍的服務,但不上心的話你還是大概率養不活。

哪怕你養的是本地草花,總是忘澆水或者澆水過多……找個地方扔盆吧。

這些年農村經濟情況好轉,很多農民也開始養花了。城裡人總是伺候不好的嬌貴花卉、不適應本地氣候的遠方植物……在農民手裡,那是小盆養著不過癮,直接換老缸裡種成樹。

——老家在農村。街坊鄰居弄到啥奇怪植物,我有時候幫他們查百科資料。只要把網上的栽培要點大概說一遍,一年半載後多半一棵嫩苗變成若干棵樹。

其實莊稼比很多花草更難養活。尤其很多草花本就是田間雜草,生命力頑強的很。

而莊稼被人一代代選育,使得它高產抗災的同時,也變得越來越難伺候——倘若人類消失了,那麼現在的小麥水稻玉米很快就會被野草淘汰:它們對水肥土壤等環境的要求太苛刻了。

然而種活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得想辦法提高產量、品質。


農業的第一個門檻是“時令”。

錯過了播種時令,恐怕來年能不能收回種子錢都是個問題。

當然了,時令相差一兩天問題不大。但真錯過一兩個星期甚至個把月……吃人吧。不然就餓死。

因此,凡農耕民族,都會有一套相當不錯的歷法。這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而曆法的基礎是數學、幾何學和天文學。

有了曆法,配合對糧食作物的瞭解,才會知道什麼時令種什麼、什麼時令收什麼。

在這一塊,古中國不輸於全世界任何民族。


農業的第二個門檻是物理、工程。

沒有物理學和工程學,就只能靠天吃飯。

不下雨旱死,下雨太多澇死。

藉助風車和水車以及溝渠,才可能做到“旱澇保收”。

遺憾的是,古中國在這方面一直是個短板:我們的都江堰的確全世界獨一無二;但用水車提水澆灌用風車排澇……在鄙視奇技淫巧的中國,它們一直不成氣候。

大工程在行,小機械弱雞。加加減減,古中國還算是一個主流水平的農業國。

但是,當拖拉機之類真正改變農業格局的機械出現後,中國和國外的差距就大的沒法看了。

當然,只要資金到位,這個也不難彌補。


農業的第三個門檻是化學和生物學。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在過去,我們的確知道使用糞便給地上肥,也知道糞便需要先經過腐熟處理才能當肥料;還知道草木灰是好東西……

但是,我們錯過了工業時代。

徹底搞懂原理後,現代精確高效的化肥才是植物最好的“營養食品”;更不要說先進的殺蟲劑、除草劑了。

——國外可以一邊平地一邊測出土地每一塊的營養狀況,然後對症施肥;國內嘛……鄰居用啥我用啥。

然後,就是良種選育問題。

早期是有意識的留品相優良的做種,從而慢慢改良物種;之後的雜交時代我們雖然遲到,但拜袁隆平老爺子所賜,總算沒有錯過;之後的轉基因時代也不算太過落伍;但無毒無害的生物農藥啥的……


農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門檻,就是它的產業環境。

容易看出,前面那些技術上的差距其實都容易解決——正如題主所問的,我們5000年的農業就是不如美國200多年的農業:很簡單,農業太過依賴科學和工業,它是個純粹的科學/工業成果的消費者。

5000年的積累,說白了就是曆法、良種和時令,很容易就能被人學了去;就好像近現代的化肥、農藥和雜交育種理論很容易就被我們學會了一樣。這些方面並不容易拉開差距。

但是另一方面,由於“重農抑商”的傳統思維作怪,由於推崇小農經濟、排斥“奇技淫巧”的意識形態作祟,中國古代農業機械等方面的普及程度實在乏善可陳——和西方遍佈風車/水車的中世紀沒得比。

這塊短板延續至今,並以另一種形式根深蒂固的留存下來。

最初,因為對現代管理思想的不瞭解,對農業生產的複雜性認識不足,強推“農業合作社”,極大的損害了農村經濟,甚至鬧出了三年“自然”災害。

然後,通過“聯產承包責任制”迴歸“小農經濟”,農業獲得了一次爆發;但與之同時,又通過“剪刀差”政策收割農村經濟,把廣大農村地區限制在赤貧線上——窮不死,活不成。

最終,“剪刀差”過度割取導致的赤貧,使得農村只能停留在小農經濟水平上,至今動彈不得。

本來,小農經濟可以通過工業進程的同步發展,自然轉變到機械化/集約農業體系上來——工業輔助農業發展,農業產出為工業輸血。

但是剪刀差把這個迴環變成了“單方面壓榨農業”。於是農業餓死,工業則吃了個畸形且瘦弱。

後期加入WTO,才通過服裝、機械等勞動密集產業以及新興的信息相關產業養肥了工商業。

但農業反倒因為國外低成本糧食產品大量進入,被壓制的動彈不得。

這就使得赤貧的農戶只能守死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丟了,怕餓死;升級?沒錢投資。而且窮的叮噹響,也擔不起任何風險。

這是200x年前,農業發展遲緩的主要原因。

幸好,前些年的打工潮使得農村一些敢於闖蕩的年輕人積累下一些資本;同時,大量人群外出打工,也使得他們對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不再像過去那樣依賴。這些就促進了農村從“小農經濟”到機械化農業、大機械化農業乃至農場的轉變。

但是,這個轉變仍然極為不易。

首先,是房地產的收割太過嚴重。一套房買下來,你還想租地搞農場?歇歇吧。

房地產並不僅僅是“侵佔”了農村建設資金;更重要的是,在低價進口糧食的打壓下,農場本身就很難賺錢;不投入大量資金搞水利等基礎建設的話,農場就只能靠天吃飯,這個風險是非常大的。換句話說,和房地產相比,投資農場……腦子進水了吧?

當然,這對所有實體經濟成分都一樣,並非農業一家的問題。

其次,前一條提到的,投資農場風險實在太大。

這些風險來自很多方面。

第一個是投資過高:當前,農村的基礎建設是極其不足的。我熟悉的山東、山西、河南這一片,基本就是靠天吃飯。想有穩定收入,那麼打井、挖渠、搞地埋管幾乎是必須的。想有足夠覆蓋,需要的投資可不是幾套房子能解決的。

第二是政策風險:你可以籤若干年合同,但是和誰籤呢?

好,你和村支書商量通過了,籤三十年合同。然後你砸幾千萬到幾百畝地上,準備大展宏圖……

但是,等等,村支書有權籤這個合同嗎?誰給的權力?

你說,那我一家家商量去?

搞搞清楚。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農民也不過是承租者。他們哪來的權力把地租你三十年?

當然,近年政策上也有鬆動,把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允許農民把自家承包的土地的經營權售賣出去……

但是,等等,他的經營權是基於承包權而來的;但是如果農村再分地,他的承包權沒了/變了,這經營權……又是怎麼個說法呢?

你看,一團亂麻。

因此,農村土地,至今沒人樂意在上面搞基建——上面說三十年不變,但其實往往用不了多久就得收回重包:因為免不了要有家死人有家生孩;人口變了,土地不調整,只靠土地過活的一大家人怎麼活?只剩一口人的孤寡老人怎麼種得了?總之每若干年動動地,這是不可避免的(當然,前些年打工潮的流行,使得農戶對土地的依賴有所減輕,相當程度的緩解了這個問題)。

那麼,你打井挖溝忙的不亦樂乎,自家能享受幾年?等重新分配承包權時,你這塊地可就成了香餑餑——不升級為好地,大家爭著要;升級為好地,分到地的總面積就得下降。

你說我出錢出力了你們得給我補償……這個真的很難算。誰知道修口井挖條溝值多少錢,對吧。

總之誰投資誰吃虧。(吃虧不是你覺得,要讓投資農業的人覺得他們賺了,他們才願意,我見過村裡看別人承包土地種蘑菇掙錢,然後強行收回。賠給人家一些錢,還說你不吃虧,這還是那句話你覺得人家不吃虧,以後那些敢於承包土地的人還願意投資農村土地嗎)

其實這事往深說還更復雜。
舉例來說,我給父母買了個噴灌,希望以後他們不用起早貪黑不斷拖動霧管澆地。但是這玩意兒買回去就一直在家吃灰。
為什麼呢?
因為不好控制範圍。就那麼3、4米寬的一溜地(三四米在農村算寬的了,一家一兩米兩三米寬的比比皆是),想盡辦法限制噴灑角度,也得有近1/3澆到別人地裡了。自家出人出力出電錢給別人服務,還讓人背後當傻瓜笑話,這事沒法幹。


類似的,指針式灌溉機 - 國內版 Bing images
這玩意兒也沒法在農村推行——有它,解決一個村莊的灌溉問題易如反掌;但是有人種這有人種那,有些莊稼就不怕旱;何況還有人留荒準備秋播/春播……
這些地塊犬牙交錯,這種大型設備壓根區分不開,只能要麼全澆要麼全不澆。
對那些不需要澆的地,你白給他澆他無所謂,但出錢的人不樂意;可你讓人掏錢給自家地裡的野草澆水,他會樂意?
耽誤幾天談不成事,莊稼就全旱死地裡了。
因此,這玩意兒雖然不貴,但方圓百里之內,買大型拖拉機收割機的到處都是,買它的一個沒有。


但是,土地不會說謊。你不給它投資,不去改善它的水肥條件,它就不給你老實產出。

比如說,去年天旱,我父母用小手扶帶著水泵澆了大概兩遍地,耗時約兩個星期——家裡的地多半包給別人了,就這一塊兒,所以照應的好點——秋後,那塊地豐收,畝產一千出頭。
村子裡另外兩家特別勤快,人家投資買了很大的三相泵,買來水管埋到地頭,稍有旱情就澆。總共澆了三遍地,畝產一千五六百斤。


就我們幾家人,就把附近一個小水塘的水幾乎抽乾了。
剩下的,既幹不動又缺乏條件(沒水,想全村水澆就必須打井,其他地塊離現成的水塘太遠),只能眼睜睜看著禾苗乾死。
最終,周圍十幾個村子,除了少量附近有水塘人又勤快的,大部分秋莊稼絕收。


為什麼美國農業給人的感覺也很高大上

很簡單的事。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這不是扯淡嗎。

現在,這個弊端越來越突出,越來越不容忽視。但是怎麼解決,這還是個難題。

一方面,過去的集體化道路已經惡名昭彰,靠它顯非良策;但另一方面,聯產承包責任制導致的小農經濟越發和現代農業格格不入也是個事實——近年wen ge遺老遺少對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攻擊抹黑更引起了人們的警惕,引發大量“重走集體化道路”的擔憂……

同時,由於早期政策的原因,大量農民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家庭過於貧窮,風險承擔能力極弱,只能依賴土地生存。貿然修改政策,他們就活不下去了。可謂作繭自縛。

一言以蔽之,現在國內農業之所以侷限在小農經濟上,關鍵就在以“土地流轉難”為代表的土地產權相關問題上:沒有法理上的依據,就沒有可操作的、真正具備法律效力的保障;但保證不了承包者的利益,他怎麼敢砸錢進去?

——而美國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人家土地私有,清清楚楚利利索索,沒那麼多粘連:別嘲笑人家繞著井口把地種成圓形,國內種種糾紛之下,寧可眼巴巴看著禾苗旱死,連這口井都沒人樂意打。(這個真是頑疾,農村人都是各掃門前雪,雪會掃到別人門前,別說我瞧不起他們,我也是農村人)

——當然,美國的經驗沒法用到中國。基本情況完全不一樣。中國的土地事實上還起著一個“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一旦動了,弄出數以億計的失業大軍可不得了。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治大國若烹小鮮。十億人口的慣性太大,對著它揮動指揮棒是非常非常危險的。一旦真催動了數億人,後果難以預料。

說白了,這事真正的根源在於,過去一直錯誤的故意壓制農村經濟,把幾億人強行禁錮在小農經濟裡、禁止他們脫貧致富自謀出路。

那麼,當真正要邁過現代化門檻時,就發現面前的臺階太高,遭遇了全世界都沒遭遇過的“農村人口過多無法安置”問題,自然怎麼都邁不開腿了。

或許,從一開始不要壓制農村,允許鄉鎮企業發展,使得村鎮自然城市化、使得農民自然轉化為鄉鎮企業的職工——那麼,不僅現在無需操心“海量低收入者”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而且過去的生育高峰問題,也會隨著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迅速降低、攤平(全世界的經驗都證明,收入增長,生育率自然就降了,用不著扒房牽牛百日無孩)。

如果允許自然發展、平穩過渡,當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急剎車急加速,然後猛的衝上山頂又猛的跌下山谷。跌宕起伏驚心動魄。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沒有發生的事,說什麼都只是嘴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