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栢滔:雍也篇第六●第二十三章

【原文】

曰:“觚①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①觚(ɡū):一般认为是古代的盛酒用的礼器,上圆下方,腹部和足部都有四条棱角,容量为二升。有人认为:取名为觚,与孤同音,是寡少的意思,目的在于戒人贪饮。当时人们对酒已经没有节制,虽还依旧礼持觚而饮,然而已经不求寡少了,故孔子叹息。也有人认为:觚有棱,时人改变了这种形制,破觚为圆,却仍称之为觚,故孔子叹之。也有说法认为觚是木简。

【释义】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这难道是觚吗?这难道是觚吗?”

【按语】

古代行礼之器的设计使用都因其特定的象征意义而有严格的规制限制,远比现代传播学中的视觉识别系统更为深刻和复杂,不仅利用了视觉识别规律,还具有心理和文化的影响和约束力,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系统。觚不觚,可以这样解读,由于技术进步,孔子时觚的形状和规制作了很大改进,以至于改进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偏离甚至完全背离了它作为礼器的初衷,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孔子看到后感到吃惊和怀疑,这难道就是觚吗?

【大义阐微】

觚,是一种酒器,被制作成一种特殊的形状,命其名,有其义,作用在于用来节制人饮酒过量,在商代和西周被依礼而用,到孔子的时代,已经徒有其名,不再应用它的礼制意义来节制人的欲望了,仅仅是作为一种盛酒的工具,因而,人们就不再注意它作为饮酒礼器的对人饮酒量的节制作用和象征意义,以至于改变它的形状,到后来,甚至于就不再使用它了。

孔子借这种器具的命运叹息传统礼制的命运:“还要不要觚呢?需要呀,怎么能不需要呢!”

本章同样是采用诗的思维方式和手法。由于乐的遗失,对诗教也是文胜质的祝史式的传授,诗教对人思维的训练和诗教的精神这个“质”濒于失传,诗教蕴藏着中国久远历史中人类思维模式的精华,并以其思维方法的优势,开创了后来的文化,对此,我们或者说我们的前辈也都往往日用而不知,但是,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条主线,我们在不自觉的应用中,在开发诗的同时,开发我们的思维,到唐代达到一个鼎盛时期,虽然这种鼎盛与诗教之旨有所偏颇,但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诗教以敦仁,我们似乎可以理解,更重要的,诗教具有训练思维方式的功能,较为典型的,就是取相比类,形象化思维,这种思维可以帮助学人直悟本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悟的基本功。

不研诗,很难实现学问向上一着的转化,也就不足以彻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故在《论语》中我们看到孔子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孔子对诗的重视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我们的重视和理解,孔子之所以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如面墙而立”,“始可与言诗矣”,如此之处,值得我们去好学深思。

本章只一个觚字,代表觚这个酒器,但是,由于孔子的充满情感的加入,就产生了无限的意蕴,表达了孔子无限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论语》无限的思想。切不可以错过。本章自汉宋以来,鲜有有此见解者。李泽厚先生作为美学家,从美学角度对诗似有一定的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