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 解決“圍城”之急

垃圾分類 解決“圍城”之急

△全體嘉賓合影

中國正面臨極嚴峻的垃圾問題,生活垃圾年產量超過4億噸,六百多座大城市中,三分之二陷入垃圾圍城的狀況,其中四分之一的城市已經沒有合適堆放垃圾的場所。

7月11日鳳凰網公益主編孫雪梅在主持鳳凰網公益沙龍,討論垃圾分類主題時,以這樣一段話開場。

01史上最嚴垃圾分類 引發討論

而被稱作史上最嚴格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於7月1日開始實施,上海市民成為落實垃圾分類的先鋒標竿,卻也象徵著面對環保議題上,中國即將大步邁入另一個全新的階段,為建立清淨美好的家園而努力。

垃圾分類 解決“圍城”之急

△羅丹(右二)發言

臺灣慈濟基金會文史處主任、牛津大學訪問學者何日生教授,也應鳳凰網公益沙龍邀請,參與有關垃圾分類的座談。

02垃圾大戰 分類消弭

何教授回憶,過去臺灣在實施垃圾分類之前,也曾發生過垃圾大戰。二十多年前,因為垃圾飽和,有些地方會把垃圾偷倒到另一個地方,產生非常多的衝突。也是在實施垃圾分類一段時間之後,才逐漸好轉。而慈濟在推動垃圾分類上,具有重要貢獻。

「慈濟在1991年開始在臺灣推動垃圾分類,是自主地把塑料瓶、紙類等都分開,不過一開始推動很不容易,偶爾鄰居會把死掉的貓、老鼠、床墊都堆到你這裡,是經過很長的規劃跟社區教育才達成的。

垃圾分類 解決“圍城”之急

慈濟在全球大約有一萬個環保點或環保站,以及二十萬名環保志工,其中有十萬是正式受證、經過訓練的,分類能力特別好,甚至能夠將塑料袋區分成十三種類型,而他們都是志願者,沒有領薪水的,只是一心愛護大地。」

033R概念 先進環保

除了垃圾分類,現今全球對待固體廢棄物更提出了3R的概念:Reduce垃圾減量、Reuse重複使用、Recycle可回收。這一點上,何日生教授也因為參與過環保志工,而深有體會。

垃圾分類 解決“圍城”之急

△3R概念

「我們以志願的心情,自己投入做分類以後,不只分類自己家裡的,也分類小區的回收,當你看到好多好的物資都被丟掉,就會感到很浪費,開始懂得珍惜,所以從回收到垃圾減量,出門帶自己的環保杯、環保碗筷,儘量不做一次性的運用。

而且垃圾減量以後,我們還要回收再利用,慈濟志工和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合作,將塑料瓶回收製成毛毯,在全世界三十幾個國家,投入慈善救濟,已經發放將近一百萬條。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是社會企業,由五個企業家捐資成立,再捐給慈濟基金會,所有的營收都會回到慈善。大愛感恩科技還以塑料瓶回收製做了一千多種產品,雖然不符成本,但只想讓大家明白,回收有這麼多的好處,還能做成這麼多樣的衣服、毛毯、圍巾、手帕、手提箱等等。」

垃圾分類 解決“圍城”之急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

何教授認為,這些都是很好的事情,有助於垃圾減量、重覆使用、回收利用;最重要是志工親身做回收的時候,自然會將環保理念內化。因此,垃圾分類應該要從教育開始,不斷教育、並且強力地推動。

垃圾分類 解決“圍城”之急

△何日生(中)發言

04清淨在源頭 解決垃圾問題的根本之道

其實,垃圾分類回收已經是問題解決的後端,垃圾減量、減少資源浪費,從前端解決才是根本。何教授進一步提到資源回收裡的一種說法,叫做「清淨在源頭」:

垃圾分類 解決“圍城”之急

△垃圾分類教育

「其實飲食文化的改善,可以大量減低廚餘。比如說我們用公筷母匙,沒有吃完的,下一餐還可以再吃,每餐要儘量吃到完,不要多煮。像這種飲食的文化,要開始提升。」

05啟蒙下一代 環保教育一起來

至於未來我們要如何幫助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呢?何教授建議大家,不妨帶著下一代一起去做垃圾分類,或是從學校來做實踐和宣導,讓孩子去影響家長,效果更大。

「我覺得應該要帶領孩子一起來做,在小區裡,在學校裡,讓孩子做垃圾分類,孩子學會了,可能會去叮付大人,比我們還有效。他們會盯著說,你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孩子也常盯著我,爸爸你分類錯了,我也是很笨拙,所以我們應該跟孩子一起參與。」

垃圾分類 解決“圍城”之急

而且垃圾分類對人體的健康是有幫助的,個人的飲食品質和生活品質也都會提升,會更懂得珍惜物命,體會物質也是有生命的,不應該隨便浪費,只要個人的內在能更節儉,整個生命的品質也會隨著提升。

「所以不要小看只是垃圾,垃圾分類也是有大智慧的。」何教授這麼提醒大家。

垃圾分類 解決“圍城”之急

對於未來垃圾分類執行的成果,何教授表示很樂觀,「我覺得現在推動垃圾分類的魄力很好,不用三十年,五年、十年,一定能非常顯著地成功,因為大家意識很高了,而且這都是必然要走的路,我們誠心祝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