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重溫紅色歷史,百名青年探訪“抗戰教育遊徑”

4日上午,豔陽高照,地處韶關樂昌的西京古道迎來一批特殊遊客,近百名樂昌黨員、青年團員沿著古道,一路探訪“坪石大捷”和中大工學院師生抗戰留下的革命足跡。

“五四”重温红色历史,百名青年探访“抗战教育游径”

當天正值“五四”青年節,廣東多家博物館也在雲端同步舉辦紅色主題活動,帶領青年觀眾走近革命文物,重溫紅色歷史。

據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統計,截至5月4日16時,我省納入監測的14段古驛道重點區域累計接待遊客21.7萬人次;納入監測的13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累計接待遊客5.6萬人次。

百名青年重走“抗戰教育遊徑”

上午10時半,在簡單的出發儀式後,來自樂昌市坪石鎮三星坪村委會、樂昌市工商聯(總商會)坪石鎮商會、樂昌市愛心協會的近100名隊員在三星坪村委會集合,沿著指示旗幟開始重走長崗嶺西京古道之行,歷時一個半小時,走完全程約4公里。

“五四”重温红色历史,百名青年探访“抗战教育游径”

據介紹,長崗嶺西京古道鐫刻了兩千年來歷史的年輪,承載了眾多古今記憶。它是古代嶺南地區通往京城的“高速公路”,既是一條官道、驛道,也是一條商道,曾出現“萬擔鹽籮上山岡”的盛況。一路行來,古亭、古橋、古碑等文化遺存累如珠串。

“五四”重温红色历史,百名青年探访“抗战教育游径”

觀音巖民生橋

長崗嶺古道地處粵湘交界地帶,地勢險要,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餘部在此與國民黨獨立第三師師長許克祥部進行激戰,取得著名的“坪石大捷”。“坪石大捷”從城市轉移到農村,是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為後來上井岡山會師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武器基礎,軍事上從正規戰到游擊戰轉變,是軍事戰術上的重要轉折點之一。

“五四”重温红色历史,百名青年探访“抗战教育游径”

隨著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走向深入,長崗嶺西京古道上又一段抗戰時期教育史浮出了水面。1940年秋,當時的國立中山大學再次奉命遷校,遷入粵北山區坪石,工學院就設在三星坪村和對岸的新村。在坪石四年多的日子裡,中大師生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在極度困難中堅持科研學習。而這條古道,也是坪石老街中山大學校本部經三星坪中大工學院到武陽司中大法學院的一條道路,曾留下李達、王亞南、梅龔彬等人及工學院、法學院、農學院等師生的足跡。

“五四”重温红色历史,百名青年探访“抗战教育游径”

當時的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碼頭

參與者表示,“五四”青年節重走長崗嶺古道,是感悟先輩先師不懈奮鬥的感恩之行,是一次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教育之行,更是一次紅色基因教育的傳承之行。這次活動讓全體隊員親身感受到了先輩先師們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為民奉獻的壯志情懷,進一步激發工作使命感、責任感。

“我們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擁抱時代;我們是初升的太陽,用生命點燃未來……”4日上午,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大村)裡團歌嘹亮,青春激昂。韶關學院共青團紀念五四運動101週年暨“追尋華南教育歷史 傳承教育報國精神”研學活動在這裡順利舉行。

活動中,青年師生代表們實地尋訪了嶺南大學、東吳大學辦學遺址,誦讀洗玉清先生詩作,並輪番上臺作研學分享交流,談論自己的心得體會。據瞭解,抗戰時期,私立嶺南大學和東吳大學遷徙到犁市鎮大村,在山林中開闢校舍,堅持辦學育人。青年師生代表們在活動中追尋這段華南教育歷史,感慨萬千。

韶關學院化學與土木工程學院輔導員李麗群表示:“抗日戰爭時期,一群教育報國的先師們紮根嶺大教育,無私奉獻。今天,我們崇敬這份守望精神的同時,更是為了傳承教育報國精神。”

多家博物館推出紅色“雲直播”

廣州起義紀念館內,“粵語講古”傳人彭嘉志一身長衫,為觀眾生動講述張太雷、遊曦、周文雍等廣州起義英烈的故事。這是由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推出的“孟夏紅棉放 嶺南有段古”五四青年節101週年紀念活動,引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古”的特別形式,吸引更多觀眾參與其中。

“五四”重温红色历史,百名青年探访“抗战教育游径”

直播中的彭嘉志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舉辦“賡續五四精神,做新時代青年”主題直播活動,採用電影回放的方式,講述中共三大代表阮嘯仙、瞿秋白的故事,採訪中共三大代表後人,並用視頻記錄24小時堅守在各崗位的青年工作者等,鼓勵廣大青年不負時代使命、勇往直前。

記者看到,廣東工業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民航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都參與直播中,不少觀眾留言表示,被革命先驅們的感人事蹟震撼,更領悟到青年應當如何懷揣追夢赤子心,踐行五四精神。

“五四”重温红色历史,百名青年探访“抗战教育游径”

阮嘯仙之孫阮欽彤參與直播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舉辦“到黃埔去!”線上直播,帶領觀眾“雲體驗”當年黃埔青年疊軍被、打綁腿的日常,並啟動“立報國之志,奏青春之歌”徵文徵集活動。

“五一”假期期間,廣州農講所紀念館還推出“紅色雲課堂”,邀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楊永權網絡直播工筆紅棉的繪畫方法。館方介紹,作為廣州市的市花,木棉花又稱“英雄花”,館內的5棵木棉花開之時總讓人想起革命先烈的無畏精神。

為了讓青少年讀者更容易讀懂革命歷史,辛亥革命紀念館推出圖文展覽“炫彩童年——中國百年童書展”“歷史的放大鏡——辛亥革命時期漫畫展”等連載內容,讓觀眾足不出戶“雲遊”大展。

【記者】黃堃媛

【圖片】受訪者提供

【作者】 黃堃媛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