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沒用了”:別讓“標籤效應”毀了你的孩子

  • “你怎麼笨得跟豬一樣?”
  • “你太沒用了。”
  • “你怎麼這麼沒出息?”
  • “你怎麼又尿褲子了?你太丟人了!”
  • “……”

親愛的家長們,看到這些話,是不是覺得很眼熟?這就是我們常見的“標籤效應”。

昨天,我送詩詩去早教中心上課。當時,老師正在教小朋友們做早操。有一個小男孩,就一直坐在地上,不願意起來做操。老師過去哄了好幾次,小男孩都不為所動。

後來,小男孩的媽媽,將他從地上一把拽起來,然後衝他說道:你看看其他小朋友,每個人都做得那麼好,就你一個人坐在地上,你真丟人。

小男孩膽怯地看了他媽媽一眼,忽然“哇”地一聲大哭了起來。

這時候,小男孩的媽媽把他抱到懷裡,我以為她是想抱起小男孩,安慰他一下。

“你太沒用了”:別讓“標籤效應”毀了你的孩子

令我驚訝的是,她抱起小男孩之後,用兩手託著小男孩,稍不留神,就會摔下來那種。

然後她對著小男孩吼道:不許哭,你要是再哭我就鬆手了,讓你摔到地上去。

小男孩用充滿恐懼的眼神看著地面,然後用手牢牢地抓住他媽媽的手臂,瞬間止住了哭聲。

這樣的場景,你們是不是也遇到過?當孩子不願意做某件事情時,我們不是第一時間陪著孩子一起找原因,反而當眾責罵孩子,同時給孩子貼上一個獨有的“壞標籤”。

作為一個只有2歲的小朋友來說,不願意做早操,根本就不是什麼事兒啊。為什麼一定要逼他?嚇唬他?給他貼上“丟人”的標籤?

作為父母,當孩子不願意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是否真正去了解過他內心的想法?是什麼原因讓他排斥這件事情?你敢不敢捫心自問一下?

如果孩子本身就比較反對做早操,那麼你是不是該慢慢引導他?如果孩子,只是偶爾有一兩次,不願意做早操,那你當眾責罵他,會給他以後的成長,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你有想過嗎?

“你太沒用了”:別讓“標籤效應”毀了你的孩子

在教育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小學,對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名叫“未來發展趨勢”的測驗。

隨後,羅森塔爾篩選出了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他將這份名單交給了班主任以及校長,並囑咐他們對這份名單務必保密。

8個月後,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學生,有部分學生,原來成績並不是太好。但是,經過8個月後,他們的成績開始有了明顯上升,而且變得自信心十足。

真相是: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都是他隨便挑選的。

“你太沒用了”:別讓“標籤效應”毀了你的孩子

什麼是“標籤”的力量?這就是“標籤”的力量!這些孩子的改變,離不開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他的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能力的評價。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我們往往以此判定,孩子的性格特徵都是天生的。實際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後天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更大。在種種影響因素中,社會評價與心理暗示又佔據重要作用。

我鄰居家,有個五歲小女孩。做事情很專注,每次她來我家跟詩詩玩的時候,她都會很專注地玩某一個玩具,我讓她換個玩具。但是,沒過多久,她還是會繼續回去玩原來的玩具。

她媽媽說:這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太軸。

我聽完,大吃一驚!小女孩具有如此寶貴的專注力,居然被她媽媽貼上“軸”的標籤。如此胡亂貼“標籤”的行為,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你太沒用了”:別讓“標籤效應”毀了你的孩子

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翁格瑪麗效應”:

有個名叫"翁格瑪麗"的女孩,本來長相一般。

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為了給她信心,從旁鼓勵,每個人都對她說:"你真美。"

由此,女孩有了信心,每天照鏡子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很漂亮,也在心裡對自己說:"其實,你很漂亮。"

漸漸地,這個女孩真的越來越漂亮。


這個效應的本質就是:孩子在心理上認可了某種心理暗示,就會不斷地往這個形象去靠攏,朝著這個目標去爭取,去努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成他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給孩子貼“標籤”,貼得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則會帶來可怕的後果,有些“標籤”,一旦貼上,也許這輩子都撕不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教育模式。

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不要一味地指責,謾罵,更不要隨口就給孩子貼上“壞標籤”。

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但是,我們不要去將孩子的錯誤“放大”。切忌抓住孩子的錯誤不放,反覆指責孩子,不要讓孩子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思維。

“你太沒用了”:別讓“標籤效應”毀了你的孩子


孩子是上天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我們平時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要學會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將這些閃光點拿出來鼓勵他,用正面的語言激勵他。

如果我們經常給孩子貼“壞標籤”,他就會按照你的暗示去表演,演著演著就容易變成真的了。

到時候,追悔莫及的是父母,痛苦一生的是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