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歷史上的瘟疫,最嚴重的死者近1000萬,百鬼日行!(3)


北京城歷史上的瘟疫,最嚴重的死者近1000萬,百鬼日行!(3)

清朝:瘟疫使“高考”改期

清朝歷史267年,有史書記載的北京城內外有15個年份發生瘟疫。

小小的天花病毒,始終是大清朝的心腹大患,也改變了清朝的國運。從歷史記載上看,鼠疫威脅的是底層民眾和士兵,天花則對達官貴人帶來更大的打擊。

《清實錄》上說,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京城痘疹(天花)流行。順治六年正月,順治帝為躲避天花,朝賀活動取消。順治九年正月,順治帝在南苑躲避天花,朝賀活動取消。

有關清初的兩樁大事,一是順治的暴斃,二是康熙的登基。都與痘疹有關,順治帝死於痘疹,而之所以康熙能繼位,是因為他出過痘疹。

康熙可是一代明君,關於康熙咱們就不用多說了,那麼多影視劇可供參考。


康熙朝的時候,北京城發生兩次大的瘟疫。康熙十九年(1680年),從春天到夏天,通州沒有下雨,造成瘟疫大流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京城又發生痘疹大流行。

道光帝當政期間清朝逐漸陷入危機,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太平天國運動也已在醞釀之中。

這位皇帝剛一當政(1821年),七月北京城內外,發生霍亂,貧困的老百姓沒有藥,好多人生病而死。到了八月,死者不計其數,導致恩科鄉試改期進行。官府調動銀兩二千五百兩,分給京城各處製備藥材和棺材。

平谷、通州、昌平疫情嚴重,1824年,從春天到夏天瘟疫大流行,有趕上前一年糧食收成不好,老百姓沒有餘糧,造成死者不可勝計,有的全家病死無人埋葬。

同治帝時期,他在位期間清朝先後平定陝甘回變,同時興辦洋務新政,清朝後期出現了一個政治穩定的時期,史稱“同治中興”。

同治帝當政時期,京城、延慶、通州等地發生過3次大的疫情。

光緒帝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光緒帝極力主戰,但最終失敗。實行“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臺。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夏天,因為全國各地連年發生水災,流離失所的農民逃難到京城,造成北京瘟疫流行,城牆下的路旁到處可見男女老幼病死的屍體。

宣統帝,也就是溥儀時期,1910年2月,東北發生大規模鼠疫,死亡率極高,並迅速傳入京城,迫於各方壓力,清政府起用了醫學博士伍連德開展防疫工作,採取當時最新的防疫方法,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消滅了疫情。

隨著醫學發展,清朝對於瘟疫的預防措施比較有力,比如應對天花,在京城東西南北各確定一個村,作為隔離點。如果有出痘的人,放出城到集中隔離點居住,防止傳染。蒙古的王公出痘疹,可以不到京城朝拜皇帝。應對鼠疫,清政府動員市民清掃衛生,捕捉老鼠;在內外城分設防疫局,在永定門外設立防疫室和隔離所。


北京城歷史上的瘟疫,最嚴重的死者近1000萬,百鬼日行!(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