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媒體這段時間的一點感想:套路真的很深

做自媒體這段時間的一點感想:套路真的很深

​不知不覺,已經做了一年的自媒體,做過百家號、大魚號、頭條號,也做過,搜狗號、一點號、簡書等等,期間有堅持寫過幾個月,也有連續幾個月停寫,說真的,成功不見得,感觸真的有。

對於自媒體,很多人都是奔著賺錢來的,這個沒必要掩飾,至於自媒體真的能不能賺錢,我的總結是:你沒有進去之前,大家都說自媒體能賺錢,你進去之後,大家都說自媒體賺不了錢。

這就是自媒體的魅力,你認為實力差不多的兩篇文章,偏偏其中一篇推薦和閱讀都超乎想象的高,而另一篇,就像一位大齡剩女或者剩男,無人問津。

自媒體真的不好做,這是我的第一感想,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你發的大多數文章都是白費時間,給你帶不來收入,也給別人帶不去價值。如果你善於總結,可能會找到出路,但是,這需要很多的時間,比如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才稍微摸到一點門路,至於入門,可能還得一年,甚至兩年。

可能是我的悟性不夠,我這裡只希望大家的悟性都比我的悟性高一些。

以下,是我做自媒體一年的感想。

自媒體文章不是寫小說,也不是寫作文,光有文筆根本沒用

有些人以為自己文筆好,就能寫自媒體賺錢了,而事實證明,那些作文能拿滿分的人,往往做自媒體一塌糊塗。有那麼一段時間,我也非常追求文筆,為此還專門看了一堆詩詞歌賦,然並卵,推薦一如既往慘不忍睹。

當然,這裡不是說文筆好不OK,文筆好當然更好,但是,這只是你獲得推薦後,別人看你文章時才能感覺到的,可能還會說一句:寫得真好。然而,沒有推薦,一切都是枉然。

比起文筆,標題和文章中包含的熱點、關鍵詞更加重要,一篇緊跟時事熱點的文章,即使只有400字,淺薄到無知,也能比一篇滿分散文獲得的推薦多。

這是大環境使然,試問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人願意沉下心來讀詩歌、散文,看文學作品,他們接觸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刷刷刷的自媒體,或者流水賬一樣的網文小說。你這突如其來的高深文學素養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吸引力。

你認為好的不一定好,大家認為好的才是真的好

有時候,我們寫一篇文章,會自認為感覺良好,無論是文章的結構還是內容,網站的論點還是論據,都覺得非常滿意,然而發出去依然得不到平臺寵愛,最終石沉大海,這時候,你會暗自神傷,又無可奈何。

原因是什麼,是內容不好?不好在哪裡?一堆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答案:你認為好的不一定好。

寫自媒體文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弄明白你的文章是給誰看的,和上一條一樣,接觸到你這篇文章的都是些什麼人才是你應該研究的。只有弄明白這一點,你才能初步入門,寫出來一篇至少不會太差的文章。

自媒體平臺的推薦機制是用戶培養起來的,也就是說某個帶有某屬性的用戶點擊了某篇文章之後,推薦機制學習到這樣一條規則:xx年齡段、x性別、x學歷的用戶喜歡包含xx關鍵詞的xx文章。這樣的學習每天都在進行,而且學習數量是千萬級以上的。學習的結果就是,推薦機制的智商和閱讀水平和他推薦的用戶基本一致。

每個平臺的推薦機制都不一樣,同樣的一篇文章,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的評分。

除了平臺上的推薦機制和作者的想法差異,每個平臺的推薦機制都存在很大區別,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是每個平臺都有不一樣的用戶群體,比如用頭條的大都是三線城市以下,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使用百度的,則80、90後居多;使用簡書的則大多數來自一二線城市,並且學歷在本科以上的居多。

這些不同的用戶群體培養的推薦機制也就有很大的差異,頭條喜歡推薦一些歷史、軍事、獵奇的文章給用戶,而百家號會推薦一些具有時效性的文章,簡書則比較青睞一些偏文藝、有深度的文章。

選擇領域很重要,細份領域也很重要,但是,不要被領域綁架了。

很多人在開始做自媒體之前,都會得到這樣一個指點:做細份領域,大領域已經被別人搶走了,沒有機會。

沒錯,確實是這樣,但是,當你真正開始做的時候,稍有不慎,選擇的領域太過小眾,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推薦少的可憐,不是平臺不推薦,而是不知道推薦給誰。

這時候,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被領域綁架了,只要大的領域正確,你完全可以拓展大領域中的其他領域,獲得更多機會,甚至於,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放棄自己最開始選擇的領域。


對於選擇領域,個人認為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比選擇用戶喜歡的領域更重要,因為只有你熟悉的領域,你才能寫出真正有質量的文章,讓平臺更認可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