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媒体这段时间的一点感想:套路真的很深

做自媒体这段时间的一点感想:套路真的很深

​不知不觉,已经做了一年的自媒体,做过百家号、大鱼号、头条号,也做过,搜狗号、一点号、简书等等,期间有坚持写过几个月,也有连续几个月停写,说真的,成功不见得,感触真的有。

对于自媒体,很多人都是奔着赚钱来的,这个没必要掩饰,至于自媒体真的能不能赚钱,我的总结是:你没有进去之前,大家都说自媒体能赚钱,你进去之后,大家都说自媒体赚不了钱。

这就是自媒体的魅力,你认为实力差不多的两篇文章,偏偏其中一篇推荐和阅读都超乎想象的高,而另一篇,就像一位大龄剩女或者剩男,无人问津。

自媒体真的不好做,这是我的第一感想,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发的大多数文章都是白费时间,给你带不来收入,也给别人带不去价值。如果你善于总结,可能会找到出路,但是,这需要很多的时间,比如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才稍微摸到一点门路,至于入门,可能还得一年,甚至两年。

可能是我的悟性不够,我这里只希望大家的悟性都比我的悟性高一些。

以下,是我做自媒体一年的感想。

自媒体文章不是写小说,也不是写作文,光有文笔根本没用

有些人以为自己文笔好,就能写自媒体赚钱了,而事实证明,那些作文能拿满分的人,往往做自媒体一塌糊涂。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也非常追求文笔,为此还专门看了一堆诗词歌赋,然并卵,推荐一如既往惨不忍睹。

当然,这里不是说文笔好不OK,文笔好当然更好,但是,这只是你获得推荐后,别人看你文章时才能感觉到的,可能还会说一句:写得真好。然而,没有推荐,一切都是枉然。

比起文笔,标题和文章中包含的热点、关键词更加重要,一篇紧跟时事热点的文章,即使只有400字,浅薄到无知,也能比一篇满分散文获得的推荐多。

这是大环境使然,试问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人愿意沉下心来读诗歌、散文,看文学作品,他们接触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刷刷刷的自媒体,或者流水账一样的网文小说。你这突如其来的高深文学素养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

你认为好的不一定好,大家认为好的才是真的好

有时候,我们写一篇文章,会自认为感觉良好,无论是文章的结构还是内容,网站的论点还是论据,都觉得非常满意,然而发出去依然得不到平台宠爱,最终石沉大海,这时候,你会暗自神伤,又无可奈何。

原因是什么,是内容不好?不好在哪里?一堆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答案:你认为好的不一定好。

写自媒体文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弄明白你的文章是给谁看的,和上一条一样,接触到你这篇文章的都是些什么人才是你应该研究的。只有弄明白这一点,你才能初步入门,写出来一篇至少不会太差的文章。

自媒体平台的推荐机制是用户培养起来的,也就是说某个带有某属性的用户点击了某篇文章之后,推荐机制学习到这样一条规则:xx年龄段、x性别、x学历的用户喜欢包含xx关键词的xx文章。这样的学习每天都在进行,而且学习数量是千万级以上的。学习的结果就是,推荐机制的智商和阅读水平和他推荐的用户基本一致。

每个平台的推荐机制都不一样,同样的一篇文章,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评分。

除了平台上的推荐机制和作者的想法差异,每个平台的推荐机制都存在很大区别,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每个平台都有不一样的用户群体,比如用头条的大都是三线城市以下,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使用百度的,则80、90后居多;使用简书的则大多数来自一二线城市,并且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居多。

这些不同的用户群体培养的推荐机制也就有很大的差异,头条喜欢推荐一些历史、军事、猎奇的文章给用户,而百家号会推荐一些具有时效性的文章,简书则比较青睐一些偏文艺、有深度的文章。

选择领域很重要,细份领域也很重要,但是,不要被领域绑架了。

很多人在开始做自媒体之前,都会得到这样一个指点:做细份领域,大领域已经被别人抢走了,没有机会。

没错,确实是这样,但是,当你真正开始做的时候,稍有不慎,选择的领域太过小众,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推荐少的可怜,不是平台不推荐,而是不知道推荐给谁。

这时候,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被领域绑架了,只要大的领域正确,你完全可以拓展大领域中的其他领域,获得更多机会,甚至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放弃自己最开始选择的领域。


对于选择领域,个人认为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比选择用户喜欢的领域更重要,因为只有你熟悉的领域,你才能写出真正有质量的文章,让平台更认可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